政治文化教育社會 那些「政治受難者」後來都成了復振「台語文化」的傳道人 李志銘 2024 年 8 月 13 日 李志銘 2024 年 8 月 13 日 過去戒嚴時代,台灣本土文化長期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貶抑及壓迫,不僅新聞局(1967年)下令公部門禁用台語、只可稱閩南語,乃至於在學校講台語被嘲笑、掛狗牌、罰錢等羞辱,成為幾個世代台灣人不堪回首的集體記憶。 像這樣的汙名和貶損,甚至直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文化教育社會體育 何其幸運,人生得有這段「巴黎時刻」(Paris Moment) 詹偉雄 2024 年 8 月 12 日 詹偉雄 2024 年 8 月 12 日 我們都見識了一場「移動的盛宴」 「如果你出奇地幸運,得以在年輕的時候住在巴黎,那麼無論你餘生去到了何處,這城都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場移動的盛宴」,美國作家海明威這麼說巴黎,不只說它的獨一無二,而更說它總能驚奇、撫慰、安頓每一顆異 … 5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文化教育社會體育 從奧運看中國狼性與台灣人性 蔡采紋 2024 年 8 月 7 日 蔡采紋 2024 年 8 月 7 日 一直以來中國都是體操界的強權,從過往的記錄來看就包辦了不少體操奧運獎牌。也因此中國人們無不對中國體操隊寄予厚望,將體操視為中國的奪牌保證。但隨著2024巴黎奧運開打,這次中國體操表現卻不盡人意,中國體操代表隊蘇煒德因為兩次掉槓的 …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文化教育歷史社會體育 巴黎奧運──衝突的協奏曲 石明謹 2024 年 8 月 6 日 石明謹 2024 年 8 月 6 日 奧運的本質 奧運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奇妙的存在,古典奧運出現在希臘城邦時代,當時的比賽項目,最初是為了軍事訓練,馬拉松(長跑)是為了增強士兵的體能,鐵餅與標槍對應的是投石兵與擲矛兵等戰鬥能力,甚至還有武裝賽跑、混合格鬥、馬車戰車競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寧可沉思專欄作家文化教育社會 數位與公正轉型:X世代夢遊數位仙境的最後一役 陳詩寧 2024 年 8 月 6 日 陳詩寧 2024 年 8 月 6 日 台灣最早的勞工運動團體,台灣勞工陣線,今年迎來成立第40個年。從戒嚴到民主,勞陣對勞工的協助從最初的法律支援、運動發聲等走向政策倡議。 比較少為人知的是,勞陣也是最早關注上班族白領勞動權益的團體。不管是多次勞基法的數次修法,《勞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社會 如何關閉批踢踢 蕭良嶼 2024 年 7 月 29 日 蕭良嶼 2024 年 7 月 29 日 2019年,弗德里克.布倫南(Fredrick Brennan)接受BBC採訪時表示,自己後悔創建了8chan。8chan曾是美國紅極一時的網路論壇,所有社會邊緣人都能在上面找到同好。無論是白人至上主義、新納粹、另類右翼、種族主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文化教育社會 醜聞為何總要女性扛十字架──孟若風波的奇異視野 胡芷嫣 2024 年 7 月 16 日 胡芷嫣 2024 年 7 月 16 日 Andrea Robin Skinner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Alice Munro)的小女兒,在七月之前,世界上不太多人知道她的名字。 一直到他的母親於今年5月逝世,兩個月後,Skinner投書媒體《多倫多星報》(The T … 2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世界與在地之間專欄作家文化教育書摘書評歷史 陳紹馨的難題—重讀〈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臺灣〉 鄭力軒 2024 年 7 月 12 日 鄭力軒 2024 年 7 月 12 日 由孔邁隆榮退想到陳紹馨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孔邁隆(Myron Cohen)來台,特別到美濃這個他做了幾十年田野的地方退休,許多當年田野報導人的子女也都到場,相當感人。孔邁隆教授最為人稱道的是1960年代在美濃進行田野調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政治文化教育社會 在荒謬的時代下,那些被剽竊的書與人 李志銘 2024 年 7 月 10 日 李志銘 2024 年 7 月 10 日 小說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曾說:書籍是「一種獨特的便攜式魔法」(Books are a uniquely portable magic)。藉此隱喻書籍本身可以隨時攜帶和流通的便利性,以及能夠承載知識、進而改變人 …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文化教育歷史 近代世界的殖民與啓蒙──紀念臺南開城四百周年 李弘祺 2024 年 7 月 8 日 李弘祺 2024 年 7 月 8 日 對於人類歷史的解釋,一般人大概是認爲每一個時代都有它内在的一貫性,事件之間都有相似的模式,相互間有一定的關聯。我們可以簡單說這個是一種時代的「精神」。 「意見的氣候」貫穿文藝復興時代 如果用懷海德(A N Whitehead)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