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怪台灣不如南韓?《聯合報》自己要先有長進

楊虔豪
144 人閱讀

隨著台灣地方選舉將至,《聯合報》在11月5日社論中,以〈南韓人均破三萬美元,台灣因何又老又窮〉為題,用所得來對比台灣經濟從領先變落後南韓的巨變,並直指原因出在台灣內部的國家認同之爭,還有民進黨執政時因追求台獨而故步自封,讓自己陷入內耗而至。

聯合報11月5日社論以〈南韓人均破三萬美元,台灣因何又老又窮〉為題。圖片來源:編輯部翻拍。

這並非《聯合報》首次透過評論來比較台韓差異,去年該報已兩度透過主筆室的「重磅快評」,以「地獄朝鮮」的例子來抨擊台灣蔡英文政府推動的一例一休政策(連結),還有朴槿惠與李在鎔因干政遭收押,與馬英九因洩密案被起訴皆為政治報復,並警告台灣正走上南韓覆轍

兩篇主筆室評論刊出後,皆遭本人撰文回擊(),內容不僅暴露出撰文者連最基本的判決內容與南韓時事資料都未好好閱讀,還充斥錯誤資訊與假新聞,更通篇充滿荒誕邏輯。先前聽聞,撰寫兩篇文章的,還是一位國立大學相關領域的教授,若此事為真,實在讓人對台灣的高教與媒體素質,感到汗顏與可悲。

此回不同的是,《聯合報》對比台韓發展的社論,洋洋灑灑直接刊載在實體報紙上,唯一不變的,是內容毫無長進。

「正當國內為高雄是否『又老又窮』爭執不休,與南韓對比,整個台灣都變得又老又窮已是不爭事實…台灣經濟曾長期領先南韓;遺憾的是,我國在民主化進程中突然變得自傲自滿,更將無數精力耗費在國家認同之爭。」

「台灣(人均GDP)從領先4000多美元變成落後6000美元…(台灣平均薪資增長率)30年平均僅成長1.4%,而南韓則為3.4%,差距顯著。主要原因是,近年台灣出口集中化趨勢有增無減,而高科技業升級有限,服務業的生產力又相對低落,薪資停滯即屬必然。」

「差異應在南韓無國家認同之爭…追求台獨的民進黨因無法規畫出自外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策略,只能陷在自我耗弱中。」

首先,將這篇社論對比該報先前先前的主筆撰文,《聯合報》抨擊馬前總統被起訴讓台灣深陷過去卸任元首皆落難的「韓化危機」,現在又吹捧南韓團結一致,克服經濟困境,前後完全搭不起來,顯示《聯合報》主筆根本無心要比較台韓,而是要胡亂拿來當作批判民進黨的工具。

南韓雖無國家認同之爭,但內部有保守與進步兩大陣營延伸出對經濟(自由市場與大政府)及外交(親美與親北韓)理念的對立,至今仍難尋交集。

遭逢亞洲金融風暴與被迫接受IMF貸款紓困同時,南韓在1997年大選實現首次政權輪替,當時金大中總統推行金融改革,整併銀行與強化金融監管,並整頓財閥漫無目的與多角且無效率的經營擴張,讓各企業改善財務結構並專注投入於各自選定的發展領域,順道帶領南韓走向產業升級。

只是,也從這個整頓期開始,派遣工(非正規職)比率大幅增加,雖然是在國家經濟與金融體系崩盤的情況下,透過僱用彈性化,讓失業者能有暫時的安定工作溫飽,但勞逸不均惡例從此打開,至今不見好轉跡象。

今年8月的最新數字,南韓派遣工人數為661.4萬人,佔職場總人口的33%,平均月薪為164.7萬韓元(新台幣4.7萬元),僅為正職的300.9萬韓元(新台幣8.9萬)的約一半左右。

台灣人常稱羨南韓人儘管內鬥激烈,卻能齊心一致對外,即便如此,這幾年南韓經濟也碰到明顯瓶頸,保守派李明博與朴槿惠兩朝執政,篤信以財閥成長來帶動活絡中小企業與民生經濟的路線,並未獲得顯著成果,反而加重經濟失衡的問題。

這幾年南韓經濟也碰到明顯瓶頸,保守派李明博與朴槿惠兩朝執政,篤信以財閥成長來帶動活絡中小企業與民生經濟的路線,並未獲得顯著成果,反而加重經濟失衡的問題。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兩位保守派總統,接連因貪腐問題身陷牢獄,而就任第2年的文在寅總統,儘管成功促成自己同金正恩及川普會晤,緩解韓半島緊張局勢,但經濟上卻仍陷苦戰。

與保守派不同的是,文在寅政府篤信「大政府」路線,希望藉強化補貼供給與構築社會安全網的方式,讓經濟上弱勢族群能獲最起碼保障。而每年都要議論調漲的最低薪資問題,在文上任的這兩年,出現兩位數增長,新政府希望能以此來帶動內需、刺激消費,挽救經濟頹勢。

文政府企圖要讓南韓從原本的追求成長逐步轉向「擺脫失衡」,但目前皆未見到顯著成果,各項僱用指標仍持續惡化,還要面臨朴槿惠時期因為薩德問題遭致中國報復的經濟損失尚未回穩,南韓也開始透過這個慘痛教訓理解,與中國的往來無可避免,但不能將雞蛋都放在同個籃子裡。

而各大財閥中,三星電子歷經接班人李在鎔被收押與判緩刑,連續幾季的實績,仍突破歷史新高至今,這代表不法清算與追求公平正義,根本未損企業經營,既無法成為脫罪理由或「拚經濟」的藉口。

但相較三星營利上探,現代汽車第三季實績則遽減76%;國內消費長期不振,還有面臨中國市場重小廉價品牌夾殺與韓元兌美元匯率貶值等問題,讓現代汽車受影響,只是影響收益的成本中,部分是被投入於引擎診斷新技術上,現代集團也正在尋找新的應對方式。

南韓經濟現在也籠罩在不安局面,而儘管淪為在野黨的保守派,持續痛批文在寅無能,卻也拿不出具體改善經濟的策略,支持率差距進步派執政黨兩倍之多。

文政府企圖要讓南韓從原本的追求成長逐步轉向「擺脫失衡」,但目前皆未見到顯著成果。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歷經亞洲金融風暴後,南韓跌落谷底的經濟,快速回穩並締造奇蹟,這當中有政府的決斷與執行力、企業資源的集中與注重研發,還有一定的工會力量迫使政府與資方回應薪資隨物價上調。

台灣則是早從第1次政權輪替前,就都處在安逸中,政權輪替了3次,也未即時關注南韓或外部世界的正反經驗,或只會冀求倚靠中國就能解決台灣經濟困境。而馬英九政府8年,低薪依舊、對中國依存度加深,與南韓的經濟差距仍持續拉大。

另外,台灣內部的國家認同出現爭端,就代表現在的「中華民國」存立與國民黨長期主張的「一個中國」(外加「各自表述」)與實際現狀有所出入或不合時宜,而爭端未能解決,內部對立就會持續。

既然如此,那兩黨都該做的事,就是先和國民一起釐清好「現狀」為何,然後把統獨議題都納為選項,拋出來公開辯論,就如同其他公共議題一樣,長期下來讓國民理解後做判斷與選擇。

惟目前問題在於,執政的民進黨不敢擺脫中華民國框架,國民黨則無視支持統一者比率比支持獨立者還少的現實,又選擇與不願意將讓統獨公平競爭的中國共產黨站在一塊,這些問題,作為媒體與新聞從業員,都不能選擇視而不見,《聯合報》主筆卻忽略不談。

而南韓自1987年民主化後,至今已滿30年,政府力圖搶救經濟的同時,對全斗煥軍事獨裁政權鎮壓反對派的光州事件、過往當局者連串侵犯人權的行為的持續調查、對被害者的追弔與事件的價值重新詮釋,還有對李明博與朴槿惠不法弊端的清算追究,從未停過,而且還是現在進行式。

包括保守派在內的韓媒,評價李明博與朴槿惠時期的經濟,都時常以「外華內貧」一言以蔽之,這就代表觀察南韓的經濟發展,不能光看表面數字;特別是財閥主導的南韓,許多經濟上平均數字,都是被財閥給大幅拉起,光看帳面數據極為危險,這是連韓國人都很清楚的事。

南韓經濟超越台灣已15年多,台灣不論硬體與影響力大幅落後,眾所皆知,但《聯合報》主筆的水準,還停留只會拿帳面數字來比較,而沒去細看南韓發展的細節及政治文化的連結,只會胡亂責怪意識形態作祟造成發展停滯,凸顯這15年來,自己也毫無成長,就不要抱怨台灣落後南韓。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

留言評論
楊虔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