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尹錫悅上週訪美,與拜登總統發表《華盛頓宣言》,兩國將共組「核協議集團」;尹總統在白宮國宴高唱《美國派》,在國會又幾乎不看稿地以流暢英語演說,讓世人對其好感度高升。政權輪替將滿1年的南韓,急速向美、日靠攏,對採取相同外交走向的台灣,無疑是振奮消息,但這場華麗外交背後的虛與實,得謹慎看待。
外交常是各國元首提升國內民心與國外形象的絕佳工具─特別是與大國元首握手見面、強調深化雙邊信任合作,可以的話,再來個幾句幽默地談趣風聲,再搭配第一夫人時裝與手提包亮相,只要不出大差錯,透過海內外媒體報導,都能達到加乘曝光,可謂十分有效。
外交經常是領袖提振聲望手段
南韓近幾任的總統中,過往保守派的朴槿惠,就是三不五時出訪「拚外交」,有效壓過各種國內施政不利的負面批評;進步派的文在寅,不僅牽起北韓領袖金正恩的手,還促成川普與金正恩見面,讓他自己聲望長期處於「高空行進」,連帶讓當時的執政黨,在各種選舉中無往不利。
但去年政權輪替後,新上任的尹總統,上回訪美時,與拜登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見面,都是短時間內草草收場,又私下被錄到「那群崽子」的發言而惹議,結果莫名禁止特定電視台記者登上總統專機跟訪,惹得一身腥,因此這回美國國是訪問,許多南韓同業們,還在擔心尹總統會不會又出包。
所幸,這回沒有大問題,尹總統在晚宴中高唱《美國派》、在國會又以流暢的英語發表演說,而且幾乎不看稿,讓世人驚艷,對外形象從谷底翻身。
還未等到尹總統回國,保守派執政黨─國民力量,已在首爾街頭上,掛起尹錫悅與拜登合影的布條,上面寫著「厚實的安保、厚實的經濟」、「美韓元首峰會達到歷代可見的成果」、「創設核協議集團!維持59億美元投資!」開始為尹總統造勢。
若跟過往頻繁失言相比,尹總統確實進步顯著,《華盛頓宣言》與當中達成韓美共組「核協議集團」的共識,也堪稱是尹就任近1年來,最耀眼的成果,但外交場合背後,一般閱聽眾不會感觸到的虛與實,我們得一一攤開檢驗。
《華盛頓協議》與「核協議集團」=「延伸嚇阻」加強版
尹錫悅與拜登總統共同發表的《華盛頓宣言》,主要是確立往後應對北韓安保威脅的基調,仍以過往的「延伸嚇阻」(Extended Deterrence,韓文稱為「擴張遏制」)為主軸─由美國出動包括傳統武器與核武在內的軍備,並將南韓納入其「核保護傘」,提高北韓侵略或動用核武的代價,以收遏制北韓輕舉妄動之效。
但美、中矛盾加劇,還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連帶牽動東北亞局勢,因為中、俄剛好都與北韓相對友好,過往北韓展開各種飛彈試射或挑釁時,兩國甚少加入譴責或制裁行列,反而要求應朝鬆綁制裁的方向走,才能開啟對話。
如今美國與中、俄的嚴重對立,還有中國對台灣的威脅挑釁頻繁化,南韓輿論擔憂,這會讓北韓有機可乘,甚至認為當前的「延伸嚇阻」可能已無法有效保護南韓,南韓應該「擁核」或美國應該在南韓佈署戰略核武的聲浪,越來越大。
《華盛頓宣言》可視為面對南韓國內民意對「是否無法像以前一樣提供有效保護?」的憂慮,所頒出的「延伸嚇阻」加強版內容─雙方確立南韓不會擁核,但以此為條件,美國會強化面對北韓發動攻擊或核戰情境下,與南韓的合作,並出動更多先進軍備,頻繁航行在南韓周遭,確保安全。
根據這份宣言,韓、美將由政務次長級人士組成「核協議集團」,討論因應非常狀況下,若美國真的要出動核武,南韓如何合作支援,而在此情況下,美國會與南韓共享核武方面的相關情報,但核武最終使用權,仍在美國手上。
在北韓問題隨美、中對立及去年烏俄戰爭及兩岸局勢緊繃,而落得邊緣化的情況下,能得出此番結論,堪稱亮眼進展,但南韓總統府藉機對外誇示協議「形同南韓和美國共享核武」,讓白宮緊急出面駁斥「美方並不如此看待」,顯示美方可能不覺得這份協議如此重大或有太多實質意義,韓方卻汲汲營營想藉此對國內「邀功」。
訪美行未解爭端:美國兩大法案緊掐南韓經濟命脈
韓、美之間於存在另外的棘手課題,包含《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縮寫為IRA,韓文稱為「通膨減縮法」)和《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簡稱「晶片法案」),都可能影響南韓的經濟命脈。
2022年8月,由拜登總統簽屬生效的《降低通膨法案》提到,將提高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減稅優惠,最高可達7500美元(約新台幣22.5萬美元),前提是電動汽車本身必須於北美三國製造生產。
問題在於,好不容易才站穩北美的傳統汽車市場,並汲汲營營要繼續拓展電動汽車版圖的現代汽車,目前在美國的電動汽車工廠根本還沒蓋好,要在北美生產,最快也要等到2025年,這項法案等同扼殺現代汽車的生機。
而美國於今年3月底所公布的《晶片法案》,訂定半導體廠商能獲取美國政府的補助,但當中包含廠商不得於10年內在中國擴產,且必須提供營業額、收益與客戶名單等商業機密給美國,還要分享超額利潤等極為嚴苛的條件,這也讓三星電子與SK海力士等南韓半導體大廠,高喊吃不消。
汽車與半導體這兩個支撐南韓經濟的命脈,先後因為美國具濃厚保護色彩的法案,而陷入危機,為此,南韓外交部與產業通商資源部等官員,自去年下半年,頻繁出訪華府交涉,希望暫緩或尋得其他解方,至今仍無實質進展。
但這回,尹總統的對美國是訪問,在拜登總統見面時,並未對此問題著墨,雙方官員僅達成「減輕兩項法案給南韓企業造成的負擔與不確實性」這樣粗略的大方向共識。
對尹錫悅的實力考驗才要開始
尹總統訪美第1天,共8家美國企業,宣布將對南韓投資59億美元(約新台幣1770億元),光是影音平台NETFLIX就佔25億美元,遠超過台灣文化部的預算,經過媒體報導後,讓不少國人稱羨連連。
只是,拜登總統自己都當面說過,在他上任後,南韓企業已對美國投資1千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因而南韓商界已有批評,美國相較下並未給予太大利多,兩大法案對南韓造成的衝擊,連月來都沒能得出理想的緩解方案,已讓韓廠寢食難安,這回尹總統訪美行亦無實質成果,讓他們感到失望。
但兩大法案牽涉到的不是只有南韓,還包括同樣生產汽車的許多歐洲國家,還有生產半導體的台灣,因此單一國家很難透過元首間或官員間的談判,立刻達到成果。
過往文在寅政權一度牽起美國與北韓和解對話,對中國也投以友善目光,卻未得到習近平太多正面回饋;與日本則因歷史問題鬧翻,而使美日韓同盟降溫。尹總統則積極改善對日關係,急速向美日同盟靠攏,對兩岸問題也有更多表態,這讓當前採取相同路線的台灣政府,尋得交集。
只是,外交不能只看親哪一方就下定結論。大方向確立好後,許多細節和爭端,能否妥善因應處理,才要考驗總統與領導團隊的實力,一切都才正要開始。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
- 尹錫悅訪美帶回了什麼? - 2023 年 5 月 2 日
- 中共20大後…韓半島的不安與憂慮 - 2022 年 10 月 27 日
- 尹錫悅當選,南韓新政權將如何處理北韓與美中外交課題? - 2022 年 3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