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臻明/先發射再瞄準:改變傳統戰術的繞行式械彈系統

【鳴人堂】
349 人閱讀

劍翔無人機與發射系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許多武器的操作邏輯正不斷改變,連帶地也顛覆了傳統的戰術觀念。比如說,過去發射飛彈的步驟,是「搜索戰場、鎖定目標、發射飛彈、完成攻擊」,但新型的繞行式械彈系統(Loitering munition system)卻完全不同,變成「發射飛彈、搜索戰場、鎖定目標,完成攻擊」。

最大優點:先發制人、減少時間差

先發射再找目標瞄準的模式,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戰場的認知。繞行式械彈系統的出現,主要起因於長程巡弋飛彈技術的成熟,讓飛彈的滯空時間大增,其二是無人偵察機也已經成為戰場上的偵蒐利器。目前無人機與飛彈的界線逐漸變得模糊,攜帶高爆彈頭又能執行自殺任務的無人機,如同巡弋飛彈有極長的航程,可以攻擊遠方的目標,卻又比傳統巡弋飛彈擁有更大的作戰使用彈性。

繞行式械彈系統就是結合了無人機與巡弋飛彈的新型武器,可以在衝突爆發前或開始執行作戰任務時就先發射。在自動飛往目標區後,於上空繞行,執行偵察任務,將最新的資料傳回指揮中心,以協助作戰,在這個階段類似於無人機的功能。當發現敵方目標時,操控者可以依據傳回的資料影像,研判這個敵方目標的重要性或威脅性,有必要時,能立刻下令給繞行式械彈系統,在第一時間發動自殺攻擊,摧毀敵方目標。

這種發現敵蹤就能立刻攻擊的能力,也是繞行式械彈系統的最大優點,不會出現偵察系統在發現敵人並召喚攻擊火力支援時,出現時間差而錯失目標。雖然目前配備了武器的攻擊型無人機也擁有類似的功能,但能掛載飛彈的都屬於中、大型無人機,體積較大、造價昂貴、需要起飛跑道,且數量有限,難以立即支援在前線作戰的小規模部隊。同時體積較大的中、大型無人機,一定是敵方防空飛彈的主要獵殺目標。

拜科技進步之賜,現在的繞行式械彈系統都非常地緊緻,不止體積遠比攻擊型無人機要小,設計的目標也是一次性的,若這次沒派上用場,下一次再用掉,所以不用考慮到系統的耐久性,能大幅節省生產成本。因此,繞行式械彈系統很適合作為前線部隊的打擊支援火力,成為傳統飛彈或炮兵火力以外的另一種新選擇,也讓許多國家積極投入發展。

美國的彈簧刀(Switchblade)系列算是最早投入實戰的繞行式械彈系統。首先服役的Switchblade 300,重量只有2.7公斤,長度61公分,是繞行式械彈系統中相對較迷你的,因此滯空時間也只有10分鐘。但這種迷你的尺寸,方便單兵攜行,可以用來偵察敵方據點、狙殺重要目標,在阿富汗戰場上表現極佳,也因此獲得更多的訂單。隨後該系列更推出擁有反裝甲能力的Switchblade 600,不止尺寸與重量都變大,滯空時間也增加到20分鐘。

美國另一款HERO-120系統,滯空能力延長到一小時,同時擁有更佳的反裝甲能力。歐洲飛彈集團(MBDA)為英國所研發的火影(Fire Shadow)系統,則屬於更大型的繞行式械彈系統。雖然為了盡量節省成本,火影系統已將重量控制在200公斤以下,但仍擁有約100公里的最大射程,可滯空六小時。

中國的CH-901則介於前面幾款系統之間,重量約9公斤,射程約15公里,可滯空兩小時。能由單兵攜行,或以多管式發射器的方式,安裝在車輛上,擁有很高的使用彈性。

特殊作戰環境下具絕佳優勢

不過繞行式械彈系統的最大缺點仍在於價格,雖然已經比無人機便宜,但與傳統的火炮相比,還是相對昂貴。在作戰時,有時就是需要以火力進行大範圍的壓制,以限制敵方的行動,這一點繞行式械彈系統也遠遠比不上傳統炮兵。而且大型的繞行式械彈系統不易攜帶,無法跟隨前線部隊推進,小型的又有火力不足的問題,面對擁有裝甲防護的目標或是堅固碉堡,都無能為力。

繞行式械彈系統雖然有這些缺點,但在特殊的作戰環境下,還是擁有無可取代的優勢。如美國海軍陸戰隊就正在發展一套安裝在無人水面艦艇上的繞行式械戰系統,以協助未來奪取小型海島的登陸作戰任務。因為面積狹小的海島極不利於傳統炮兵部隊或主力戰車展開作戰,讓美國海軍陸戰隊必需尋求新的火力支援方式,以因應未來可能爆發的南海爭端。

南海的爭議島嶼都屬於珊瑚礁島,不止面積小,還有土質鬆軟的問題。部分島礁甚至還是中國填海造陸,自己製造出來的超小型人工島,面積只有數十平方公里。這樣的作戰環境,非常不利於重型主力戰車,因為登陸後會陷入鬆軟的泥土裡,而寸步難行。

再加上島上缺乏隱蔽與縱深,敵方也可能擁有反裝甲飛彈,造成主力戰車難以發揮自己的射程與機動力優勢,隨時處於被反裝甲飛彈獵殺的風險之中。

缺乏縱深更是炮兵的大問題,部分島礁的最大長度,恐怕還不及這些炮兵部隊的最小射程。極度狹小的作戰環境,也讓炮兵沒有辦法躲藏在戰線後方展開陣地,這代表炮兵部隊不止難以發揮火力,還很容易被敵方直接攻擊,處於危險之中。

美國海軍陸戰隊之前決定撤裁所有的主力戰車單位,原有的21個炮兵營也縮減到只剩下5個。這除了是新武器的服役改變了傳統戰術觀念,美國海軍陸戰隊認為主力戰車與傳統炮兵在未來的西太平洋戰場上派不上用場,也是其中的關鍵考量之一。

取而代之的就是安裝在無人水面艦艇上的繞行式械彈系統,將作為未來奪島作戰的火力支援。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構想,是在登陸之前,先讓無人水面艦艇自動航行到目標島嶼附近,並施放大批的繞行式械彈系統。這些在島嶼上空繞行的武器,可以提供各個角度的即時影像,讓海軍陸戰隊能充份瞭解島上的防禦部署。一旦展開搶灘時,這些已在島嶼上空繞行的自殺式無人機,將能提供最即時、最快速的火力支援,取代主力戰車與傳統炮兵的工作。

結合無人水面艦艇與類似無人機的繞行式械彈系統,擔任最危險的兩棲登陸火力壓制任務,可大幅度減低人員傷亡的風險。而且小型島礁上的防禦部隊通常缺乏重型裝甲車輛或堅固的地下掩體,即使這種繞行式械彈系統的攻擊威力較為不足,還是具有非常大的威脅性。

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發展的「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xpeditionary Advanced Base Operation , EABO),強調以空中打擊來快速佔領敵方島嶼,繞行式械彈系統也能讓這種戰術變得更為安全。

台灣如何應用繞行式械彈系統?

台灣在發展軍用無人機的路上並不順遂,至今仍缺乏無人機的攻擊能力,決定外購的MQ-9B無人機可能也不會採購武器系統,而以偵察為主要任務。

雖然軍方正努力為騰雲無人機發展專用的空射型火箭彈,甚至還傳出有意改裝天劍一型空對空飛彈,供騰雲無人機使用,但未來的情況如何仍未明朗。倒是用於反輻射作戰的劍翔無人機系統,已通過作戰評測,開始量產。這款專門攻擊敵方防空雷達的無人機,嚴格來說也是一種繞行式械彈系統。

劍翔無人機採用類似貨櫃的方式儲存與發射,可由大型拖車拖曳,隨時機動變換陣地。無人機本身具備飛越台灣海峽的能力,能在偵測到敵方防空雷達的訊號後,追蹤訊號來源並發動自殺攻擊。

防空雷達是高價值目標,因此以昂貴的無人機進行自殺式攻擊,仍然非常划算,但恐怕沒辦法作為陸軍一般地面部隊的打擊支援火力。不過國軍可以思考的是,目前外島與小型離島的防禦,主要以是火炮為主,缺乏遠距、精確打擊能力,包括太平島、東沙島與烏坵都有類似的問題,必須解決。

若以劍翔無人機為基礎,發展一款多用途的繞行式械彈系統,取消追蹤雷達波的反輻射套件,改以較便宜的全天候攝影機與傳輸系統,讓多用途型的劍翔無人機具備短程偵察能力,並配備高爆彈頭。

甚至可以遷就外島的狹小空間與運輸限制,改以單機儲存,配合小型滑軌發射的方式部署,在緩急之際,能提供外島與小型離島上的守軍弟兄們一定的海上偵察、反艦與打擊火力,以彌補目前銳鳶無人機只能部署在有跑道的外島上,且無攻擊能力的問題。

王臻明,喜歡閱讀歷史書籍,特別是戰史,也因此略為涉獵軍事領域,希望可以從地緣戰略與武器戰術的不同角度,來分析台灣所面臨的一些外在挑戰與國防問題。


推薦閱讀:

留言評論
【鳴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