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販賣亡國感?

張博洋
317 人閱讀

香港反送中運動。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近來台灣社會出現一個有趣的新流行語:芒果乾。不明究理的人,或許會以為這是某種新的水果產品,但其實這是年輕族群對於「亡國感」的諧音稱呼。亡國感其實不是新的現象,只是在2019年的現在,引起非常高的關注與爭論,一部分聲音認為,特定政治人物靠著「販賣亡國感」來獲得政治利益;另一部分聲音則認為,對於亡國感的輕忽,會有嚴重的後果。

不過首先應該了解的是,最近這一波亡國感為何引起極高關注?本文將先從亡國感興起的脈絡談起,進一步嘗試分析泛藍與泛綠陣營對亡國感的不同感受,最後指出亡國感帶來的另類政治利益,以及誰才是真正在販賣亡國感的主要角色。

一般認為,在去年的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之後,本土陣營的士氣跌至谷底,以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則虎視眈眈地準備趁勝追擊、重返執政。由於國民黨在2016年敗選後,正式將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列入黨綱,一旦重返執政,落實這一項政策是可預期的發展;也因此,兩岸關係將從李登輝時期的「特殊國與國關係」,變更為「一國之內的內戰關係」,構成本土陣營亡國感浮現的最初因素。

緊接著,2019年初,習近平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談話時,不放棄武力犯台的宣示,同步引發國際社會與台灣社會的高度關切;同一天下午,蔡英文總統立即態度強硬地表示,絕對不會接受一國兩制;事隔一日,本土陣營的四名前輩公開登報,要求蔡英文放棄競選連任。一時之間,內憂外患的本土陣營,激出支持者高度焦慮,這是本土陣營亡國感的第二因素。

由於蔡英文強勢回擊習近平,使得四名本土前輩的登報不但未能達成想要的效果,反而促使年輕世代的本土支持者,認為蔡英文是當前唯一有能力對抗中國打壓的領導人,產生初步的團結效果。這一股氣勢堅持到後續兩場立委補選,讓民進黨在四席名額中獲得兩席,穩住陣腳。

然而,泛綠支持者還未能喘一口氣,賴清德立刻在三月立委補選結果出爐後,宣布角逐民進黨總統初選。這一場猶如是「西南戰爭」台灣版的初選,在去年於台北市長選舉中立下「大功」的戰將吳祥輝助威下,成功侷限住賴清德的支持基礎,並且逐步萎縮。最終由蔡英文以8.2%的差距勝出。至此,本土陣營完成主要整合,蔡英文的基本支持基礎也正式整隊完成。

幾乎是與民進黨總統初選結果同時發生,香港立法會強行二讀《逃犯條例》(《送中條例》),引發警民衝突;抗議群眾提出五大訴求、發起百萬人,甚至是兩百萬人的遊行示威,換來的都只是特首林鄭月娥的強硬態度,以及越來越暴力的警方鎮壓。香港反送中運動勾起台灣民眾2014年太陽花運動的記憶,林鄭月娥猶如是馬英九翻版,而在中國政府的直接與間接示意下,香港警方與黑道結合的持續流血鎮壓手段,更遠勝於台灣3月24日的行政院流血事件。

如果說民進黨大敗到總統初選結果底定,激發出本土支持者的亡國感;那麼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發展,無疑是震撼出政治冷感群眾的亡國感,並且讓泛藍支持者產生嚴重的矛盾情結。台灣的政治冷感群眾平日雖不喜積極參與政治議題,但原則上都認同現有的民主體制,以及自由的生活方式,這是歷年來民調結果中,一直維持高檔的「維持現狀再看情況」最核心成分,無論是統一或獨立,都會讓這群民眾擔心現狀遭破壞,從而反對統一或獨立。

香港反送中運動對台灣政治冷感群眾的意義,則在於中國與香港政府用實際行動證實「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批判,並且提供「拒絕一國兩制」最大的正當性。香港人民此刻的處境,逼迫台灣政治冷感群眾面對兩岸和平的假象下,邁向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後的真相。這一部分群眾的亡國感,是失去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恐懼,而非中華民國國號的消失。

對泛藍支持者而言,香港反送中運動無疑是拆解國民黨長期主張九二共識的兩岸和平論述,無論九二共識中的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都不會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意保障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立場,也使得泛藍支持者陷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民族主義與「自由民主中華民國」的實質獨立兩條路線的矛盾。

以往對泛藍支持者來說,理想狀態莫過於藉由「自由民主中華民國」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前叫做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但此刻的真實卻是,一旦統一,中華民國與自由民主將不復存在。這樣的矛盾情緒,構成郭台銘在泛藍群眾中的支持基礎,與韓國瑜以及進退失據的國民黨中央抗衡。

泛綠、泛藍與政治冷感三種群眾不同的亡國感,藉由總統大選的進展,匯聚成目前的議題主流。對於後二者來說,又可以進一步區分成不同的三種樣態。

第一類,沒有經歷過威權統治,以現在的民主法治基礎進行想像,認為「如果中國要破壞民主法治,台灣可以抵抗」;第二類,有經歷過威權統治,但不是中國鎮壓維吾爾族那種程度,認為「威權統治有很嚴重嗎」;第三類,在第二類的基礎上,認為自己可以擁有比民主法治的環境下更好的個人發展空間。正因為第一類與第二類人沒有真正體驗過「被迫害」的滋味,於是給了第三類人可趁之機。

第三類人最常使用的話術,莫過於「統獨是假議題」,但香港反送中事件的效應,使得遭到「刻意假議題化」的台灣統獨,重新恢復成無比真實的存在;並且讓存心藉此牟取利益的政治人物,一一被看破手腳。

回過頭來說,從上述的發展脈絡可知,真正在販賣亡國感的,是中國對台灣的各種併吞意圖,並且透過香港抗爭的具體化,變成觸手可及的「產品」,強迫台灣人民人手一個。在這個意義上,芒果乾這個諧音字,對反抗陣營的人來說是自嘲的用語,但對於刻意用這三個字來淡化統獨議題的人來說,無疑是在客觀效果上協助中國降低台灣的防備戒心。

在這個基礎上,這一類「結果上的中國協力者」,則會出現兩種樣態。一種是毫不掩飾自己對中國的親近與崇拜;一種則是無視眼前的政治環境,高談闊論普世公平正義。公平正義當然重要,但公平正義的基礎是民主、法治與自由。如果無視事情的輕重緩急與優先順序,那麼輕則事倍功半,重則適得其反。

作者本身是個工科人,誤打誤撞走進政治的領域後就回不去了,曾經擔任過基進黨的中執委,現為電台主持人。

留言評論
張博洋
Latest posts by 張博洋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