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民黨的不分區談起

李中志
639 人閱讀

國民黨不分區的名單出爐後輿論譁然,數日來罵聲連連。然而所罵何事?卻也各取所需。有人認為這份名單彷彿是中南海的磕頭團,也有人認為是進步改革的反動軍團。但有趣的是,這些外界的嚴厲批評作用甚小。

例如把邱毅換上張顯耀,這樣的調整對外界的疑懼有何幫助?一個是為中國壯盛軍容而感動不已,主張武統的急統派;一個是曾涉共諜案被檢察官調查,隨時要把不起訴書帶在身上,用最低標準證明其忠誠的前朝高官。這樣的調整,豈是反映民意?更像直接打臉民意吧。

數日來外界的責難不可謂不大,各方也認為對國民黨的選情是雪上加霜。儘管如此,這份不分區名單背後的意識形態仍然不為所動。所謂調整後的名單與原始名單幾乎一樣,取代邱毅的張顯耀雖然最後被國民黨中央委員否決,但與忠誠無關,只是因為遲到被視為對中央委員不禮貌而已。或許對國民黨而言,立委的禮貌問題,大於國安問題。又如高度爭議的葉毓蘭、吳斯懷等,依然穩列不分區前茅。加上安全名單之外,多位反改革的指標性人物,依然名列不分區,宣示意義甚濃。

然而外界的罵聲雖然熱鬧有餘,但真正撼動黨中央的卻不是外界的觀感,而是國民黨內的派系傾軋。韓國瑜的意外崛起打亂深藍菁英的權力邏輯,這未必是壞事,或能成為國民黨順勢轉型的契機,拋棄宮廷政治,真正擁抱庶民。問題是韓國瑜個人的能力與過去不堪聞問,檢驗後的韓國瑜顯然已不足以成事。韓粉在族群背景的限制下無法擴散,卻打死不退,讓當年的換柱戲碼不可能重演。

傳統藍營菁英在這樣的情況下,擁韓與反韓已無關大選的勝負,而是關乎明年一月敗選後責任切割與延續權利的位置。儘管總統大選無法逆轉去年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大勝的事實,地方對中央的掣肘仍會產生干擾執政的作用,但精明的國民黨政客心知肚明,地方事務畢竟與國家定位無關,不分區立委才是深藍與統派在中央唯一的舞台,豈可不爭?統派菁英期望回到一個沒有韓國瑜,不受群眾綁架的國民黨,直接透過中南海的加持取得對內,甚至是對美國的發言權,這才是深藍菁英們在民主化後所孰悉的權力遊戲。

韓國瑜做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對這份不分區名單做出切割的邏輯也十分耐人尋味。其實韓國瑜本身比這份名單更不體面,名單上也不乏挺韓人士,如葉毓蘭、吳斯懷,有人甚至懷疑這是韓國瑜開出的名單,照說不應撇清。那麼韓國瑜的切割所謂何事?

若不是韓國瑜一看風向大壞,作態背叛這份名單,那麼韓國瑜的切割與其說是他對名單的不滿,不如說是韓國瑜自始就是藍營權力遊戲的圈外人。從選高雄市長到選總統,哪一次是他自己的規劃?哪一次不國民黨權貴機關算盡,而自己當砲灰?既然對名單沒有置喙的餘地,就順勢讓箭頭指向主席吳敦義。

事主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的反應就更有趣了。自認有總統格局的吳敦義,為黨打拼一輩子的現任主席,排在不分區內很過分嗎?將來要當立院龍頭的人,排在安全名單後半已是委屈了,還要我怎樣?這是吳敦義故作百思不解的平行世界。

然而在現實世界裡,這位主席惡名在外,當然過分,誰說要他當立院龍頭了?台灣各界瞧不起他,中南海又豈會要一個即將過氣的政客,佔住未來四年化獨促統的樞紐?

如今吳敦義萬箭所指,委屈萬分,痛哭流涕後把自己從安全的第10名退到等待奇蹟的第14名。不甘不願加不乾不脆,彷彿進化的白海豚,不但會轉彎,還會倒退游,而且不顧謝龍介怒氣,拿謝龍介當墊背,排在自己後面。不管目的為何,吳謝兩人彷彿成為這波怒潮唯二的受害者。

大選尚未結束,已有挑戰吳敦義的風聲。圖片來源:華視youtube

民進黨方面在看國民黨大內鬥的好戲之餘,自家也出現一些小問題。儘管持續執政的態勢看似穩定,但國會能否保持單獨過半成為重點,讓不分區名單的形象問題相對重要。執政包袱所引發的民怨,普遍認為無法保住2016年的18席不分區,加上泛綠小黨瓜分,不分區的安全名單可能縮水,直接壓縮派系分配的空間。除了演了一齣不分區第一名被一夜除名的損害控制外,派系卡位不能免,但在整體考量與危機意識的驅策下,並沒有引發內爆,加上人氣上揚的蔡總統出手協調,順利通過最後名單。

值得一提的是,民進黨這次不分區的最大特色不是讓外界起立鼓掌,而是對下屆立院掌握的企圖心。安全名單內多為歷練豐富的專業立委與卸任首長,專家學者與公民團體則退到安全名單之外,宣示意義居多。其實這是務實的調整。國會減半後立委所承擔的立法與選民業務已超過負荷,若將寶貴的席次給予單一訴求的公民團題或專業人士,除了當政黨招牌吸收政黨票以外,實難託付繁重的國會工作。

持平而論,在統獨不可能妥協的對抗下,國民黨這次的不分區名單令台灣人難以下嚥,但就功能而言,國民兩黨這次在不分區立委所交付的任務,毋寧是最誠實的一次。國民黨顯然要將國會轉為統獨與反改革的戰場,而民進黨則要改變全面執政卻被譏為立法怠惰的印象。小黨則仍停留在公民團體的心態,企圖以形象收集政黨票,以不分區突破零席次的窘境。這些毋寧都是在政治現實下不得不的作法。

其實當初不分區立委的設計本就充滿不切實際的想像,它的存廢一直引發討論。除了透過媒體零星觀察到一些較有新聞性的立法事件外,我們不易看到他們在整體立法過程中的角色與表現。理論上不分區立委免除了民意直接的檢驗,既然透過政黨票當選,當然要受到黨意約束。但他們有達到這個使命嗎?尤其當非專業立委的學者專家進到立院後,他們的學習曲線能趕上執政黨或在野黨在立院的需求嗎?還是執意扮演愛惜羽毛的孤鳥?我想各黨冷暖在心頭。

如今我們已累積了三屆不分區立委的經驗,超過一百位立委的任期,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或許我們已能實證地檢驗這個制度的成效,進而分析它的合理性,重新檢討國會結構。可惜這又牽涉到修憲,而在超高門檻的限制下,修憲制憲的憲政時刻恐怕永遠是遙遙無期,只能等著看下屆立委在立院的統獨大戲了。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

留言評論
李中志
Latest posts by 李中志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