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雙雄爭霸,成就台灣科技半邊天

藏紅花
539 人閱讀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新竹科學園區40周年頒獎典禮,其中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主動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握手寒暄的這一幕,被形容是世紀大破冰。張忠謀高齡89,曹興誠也73歲、已是古稀之年,兩位加起來超過160歲的半導體雙雄,引領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足足40年,這段你追我趕的精采過程,不僅是企業發展的教科書,更是科技業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這四十年來,媒體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晶圓代工」構想到底是誰先提的?這得從1974年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決定從美國引進積體電路製造工業開始。孫運璿當時在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即日後的電子所),負責積體電路工業的推展,後來孫高升行政院長,將更多的資源注入在此計畫中。1979年,聯華電子從工研院衍生出去,當時擔任工研院電子所副所長的曹興誠決定加入,擔任聯電副總經理。

1984年,曹興誠已經當了聯電總經理兩年,他苦思為聯電尋覓發展之道,向當時還在德州儀器擔任副總裁的張忠謀提出轉型晶圓代工的策略,並尋求張忠謀的意見,但當時張並沒有點頭同意。第二年,張忠謀回台,任工研院院長兼任聯電董事長,但擔任聯電掌舵者的他,還是沒有採納曹興誠的意見。

1986年,張忠謀創辦了台積電,並且將晶圓代工的模式導入了這家新公司,且獲得了國家的資金挹注,這讓曹興誠心中大為不滿,因為這個晶圓代工的主意本是他發想,卻被張忠謀拿去用在新的公司台積電,兩人自此種下心結。真正的衝突,爆發在1991年,就在聯電董事會召開前夕,曹興誠聯合了其他董事,提出競業條款,以董事長不得任職兩家同性質公司且必須迴避為由,讓張忠謀不得不辭去聯電董座,兩人的爭霸正式開始。

兩人分道揚鑣後,聯電在1995年後正式放棄了經營自有品牌,走向代工之路,但蓋晶圓廠要花很多錢,於是聯電有了與IC設計公司合資開設廠的想法,一來解決了籌資問題,二來可以綁住客戶、綁住訂單。聯電當時與IC設計公司合資成立聯誠、聯瑞、聯嘉等晶圓代工公司,初期的確讓投資人眼睛為之一亮,但後來聯電因為也想在IC設計上分一杯羹,在公司內部成立設計部門,發下單給聯電的IC設計公司擔心技術被偷,逼得聯電不得不將設計部門一一獨立分割出去,分別成立聯發科、聯詠、聯陽、智原等「聯家軍」。

如此一來,聯家軍由於有聯電充沛的晶圓代工產能作後盾,因此,聯家軍IC設計公司在終端晶片市場上,總是如虎添翼,也寫下不少點石成金的神話故事,甚至有一段時間,聯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景氣低迷時,仍可保持獲利,就是靠著處分聯家軍IC設計公司的轉投資收益。

但凡事總有一體兩面,就在聯電玩著分分合合的遊戲時,台積電卻固守代工定位,戮力追求製程的技術突破。2000年初期,2家公司的表現不會差很遠,聯電即使屈居第二,股價也至少可以維持在台積電的一半。2003年,台積電在銅製程出現大突破,代表性的0.13微米自主製程技術亮相,客戶訂單蜂湧而至,台積電自此拉大與聯電的距離,即便是聯電目前最引以為傲、在2014年導入量產的28奈米,台積電卻硬是比聯電早三年量產,而且台積電早將主力放在7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也就是說,聯電至今還是未能進入先進製程技術之列,這也是營收跟獲利無法與台積電拉近的原因。

除此之外,張忠謀深諳半導體業的遊戲規則,就是景氣上揚時拉大營收,累積盈餘,然後投入資本開發新製程。誰最快完成連續動作,誰就能超越競爭對手。張忠謀常掛在嘴上的是,經營晶圓代工必須每年維持20%以上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營運上要達到三成淨利率。也因此,在景氣要來前,備妥銀彈的的張忠謀除了自己蓋廠,更透過「併購」,縮短了蓋廠的時程。

2000年,當曹興誠還在聯家軍的圍城中時,張忠謀就先合併了德碁與世大積體電路,這也造成了世大的張汝京出走對岸,轉戰到中國創立中芯國際。張汝京積極在中國複製台灣晶圓代工模式,挖角台積電等業界有經驗好手,提供配股與高薪等優渥報酬,吸引台灣人才一波登陸潮,加上他發揮建廠長才,不到3、4年時間,中芯成長速度驚人,並分別在美國與香港掛牌上市,躍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

但張忠謀也不是省油的燈,2009年底,台積電獲勝,取得中芯2億美元現金賠償與中芯10%股權,當時任總裁的張汝京因此被迫下台。對付對岸的競爭,張忠謀不手軟,但曹興誠對對岸半導體業的態度,就與張忠謀大相逕庭。

聯電第一個和中國有關的重大投資,是位於蘇州的和艦。和艦早在2001年就在蘇州成立,由於外界質疑,聯電是和艦背後的真正投資者,而曹興誠更因此案成為被告,雖然纏訟九年終獲無罪,但更讓曹興誠心灰意冷的是,聯電即便偷跑,和艦在2018年繳出的成績單也不過一年賺三億多。

相較於和艦還有賺錢,聯電在中國的其他投資就沒這麼幸運,2014年,聯電和中國政府合作,成立廈門聯芯,在廈門設立12吋廠,生產40和28奈米晶片,聯芯從動工到量產,只花了20個月,沒想到,開工之後,由於高昂折舊費用,根據聯電最新年報,2018年聯芯虧損117億元台幣。聯電的中國夢,似乎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筆者曾在2003年底赴南京寧波採訪台積電六吋廠,當時台積電謹守法規,僅將要淘汰且政府允諾的六吋廠西遷,第二年2004年第一季,也曾親赴蘇州探尋當時偷跑的和艦,眼看這段晶圓雙雄西進的態度,決定了日後在製程及發展上的差異,特別有感。

但不論如何,張忠謀的台積電固守製程及技術,成就了代工的霸業,曹興誠將聯電擴充成聯家軍,獨霸了IC設計產業的半壁江山,這都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成為全世界重要的聚落,只要台灣這兩家公司製程一斷,全世界的半導體業就要斷炊,尤其兩家公司夾擊著第二名的三星電子,這都是中國無論如何都追趕不到的地位,也是張、曹二人帶給台灣重要的歷史成就。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政治國會幕僚

留言評論
藏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