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發布《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簡稱「惠台政策21項」),內容包括促進台灣企業投資、兩岸產業合作、台灣民眾赴中生活、兩岸社會文化融合、兩岸同城生活圈等舉措。在21項政策中,有6項涉及企業與產業議題、7項關於民眾生活福祉、4項係社會文化發展及4項政策保證。
其中,新的對台政策中,強調要促進台灣民眾在中國的社會參與,以及給予國民待遇來深化台灣民眾落地生根,這引起外界關注,認為中共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作法,將「地方合作」與「民眾生活」相結合,不但有具體的方案,更是針對性的對台統戰手段,而選擇在這個時機點頒布,極大的可能是針對2024年的總統大選而來。
強調台胞在中生活的深度融合
中共新的「惠台政策21項」,特別在一開始強調要「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顯然這是整體對台政策的重要目標,而以目前前往中國發展的台灣民眾,大多也是以「台商」、「台青」及「台生」為主,因此,可以明顯看到該惠台措施中,首先談整體目標,再來提及「閩台經貿融合」及「閩金馬全域融合」的發展作法,進而談及「閩台社會文化交流」,最後再強調「黨政領導」的組織保障與落實機制。
就與過去惠台的作法比較,新的惠台政策21項更為具象化、針對性及操作性,這不同於過去只談「具體措施」,也強調政策落實在福建地區的用意,異於過往全國性的惠台舉措,在政策規劃與成效上,勢必也會比過去更有「示範效果」,無論是「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對台先行先試的提出,或是「廈門金門同城生活圈」及「福州馬祖同城生活圈」的推動,中共期待在福建惠台政策上,能對未來兩岸擴大融合達到典範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的惠台措施中,針對台灣民眾前往福建地區就學的安排,從子女的中小學、托育到大專院校的招生,都強調了「同等待遇」及「多元入學」;以及鼓勵就業和社會參與的作法上,提及「職業資格採認」和「生活便利措施」,特別是將台灣民眾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取消「暫住登記」的要求,以及鼓勵申辦「居住證」,這都有著強烈的向台灣社會傳達「均等化」、「普惠化」及「便捷化」的生活意象。
端視中共的統戰目的,就是要將「提供優惠待遇」的思維,達到兩岸在地方合作上的具體融合發展,在投資、就業及就學等會涉及到「落地生活」的各種面向,都聚焦在形塑「生活圈」的概念,直接跳過兩岸必須克服「公權力」的差異性問題,包括通電、通氣、通水、通橋,甚至是共同使用機場的提出,換言之,中共所擘劃的兩岸融合發展有著深厚的「統戰」邏輯,先「拉進來」(引入融合中國)、再「打出去」(對接融合兩地),奠定台灣對中國的社會依存。
福建全域對台融合的先行示範作用
新的「惠台政策21項」最大的特色是鎖定在「福建地區」,這和過去「全國性」、「全面性」的對台政策動員不盡相同,無論是從大方向促進投資、就業、就學等政策力度,到具體涉及福建各地與台灣的經濟、社會、文化對接面向,都凸顯出「福建地區」做為對台政策的啟示作用,這有兩個層面需要關注,一是強化對台政策的「擴散」效果,產生「差別對待」的作用,其二是形塑兩岸交流格局朝向「區域化」,台灣成為中國「閩南區域發展」的一部分。
無論是「廈門金門同城」、「福建馬祖同城」的生活圈模式,或是「閩南文化交流」及「兩岸客家文化交流」,甚至是「福州新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偕同機制」等方案推動,都是有意凸顯台灣與福建地區展開「全域融合」的優先性,同時直接對準可產生擴散效果的金馬地區,一方面可以金馬兩地因為鄰近福建地區,在社會經濟文化的連結較深,在政治意識形態的干擾較少,另一方面藉由「特殊針對性」措施來產生差別待遇,迫使台灣其他地方有意仿效,同時向中央政府施壓,以及擴大「兩岸融合」的政治氛圍。
以「福建地區」作為對台政策的示範區,除了因為地理因素的考量,也是基於福建地區在整體中國區域發展中的現實條件所致,就福建地區而言,吸引台灣企業、人才進入,以及深化閩台的社會文化融合,是有利於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從整體中共對台政策的視角來看,進一步將台灣內化成「區域」的一部分,以及融合閩台關係,這符合中共整體區域發展的需要,也可以解此拉低台灣政治位階,在統戰上更具有強烈的政治效應。
當然,落地在福建地區的「惠台政策21項」,公布時機有著對準台灣選舉議程的「介選」用意,一方面呈現中共對台「施惠」的形象,以緩和台灣社會對中國對台施壓與滲透的負面觀感;另一方面,強調惠台措施與金門、馬祖的對接安排,這也看準了兩地民眾在政治光譜上的投票傾向,這是具務實的對台作法,深化金門馬祖民眾在福建地區的生活依存,雖然較難動搖2024年總統大選,但是卻可期待金馬可能的票選結果,這在短期內是具有可操作性,在中、長期的意義上,更可延伸對台展現示範性的「軟硬兼施」方略。
此文章與信傳媒同步刊登
林威志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呂曜志為台灣智庫執行長
- 中國新的對台政策21項之評估 - 2023 年 10 月 2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