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國分直一與臺南》

蔚藍文化出版
527 人閱讀

(二)1974 年之後

此一時期國分先生持續完成畢生學術研究的願望,而且即將達成,同時也持續編輯單篇著作成書,也持續在大學教書,培養學生有關地域文化研究的觀念,也繼續推廣於學術界以及社會各界。1980 年代前後,日本考古學界對於臺灣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改變。原來曾經在臺灣調查、居住的學者,回日本之後年華逐漸老去,金關丈夫於1983 年辭世,宮本延人也在1987 年辭世。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關於臺灣考古的重要著作已經在1979、1981 年分別編輯成冊出版,宮本延人除了回憶錄式的文字之外,則少有此一期間研究論著,坪井清足則重新發表了1952(昭和27)年的舊作(坪井清足1986)。顯示此一階段前輩學者基於材料與調查因素逐漸脫離臺灣考古學研究場域,只有國分先生保持對臺灣考古學與史前學的關注,仍與臺灣學界持續往來,而且影響了他的學生。其次,日本考古學界從1977 年開始成立東南亞考古學會,以東南亞研究為中心的學者也有一部分對臺灣考古學產生興趣,將臺灣置於整體東南亞範疇內思考,因而進入臺灣進行調查並發表有關的文章。同時在臺灣鄰近的沖繩多少因為地理位置相近的因素,使得學者關注兩地之間的關係。當然也有南方文化的研究者關注日本文化南來說的課題,因而考慮臺灣文化北上的可能。這些因素都使得日本當代學者仍然必須考慮和參與臺灣考古學的研究。

1. 國分直一和學生們

這段期間國分先生著力於環東中國海域民族、文化交流的課題(木下尚子2011),但仍可見其對於臺灣的關切,國分直一、藤田修司主編的雜誌《えとのす》(1974-1987 年),其立刊宗旨在於透過日本海及東中國海的海上之路剖析日本民族文化的融合與重疊過程(木下尚子2011:31)。當然也相當關注臺灣史前、原住民以及民俗的研究,多期大篇幅刊登臺灣研究的文章。由於國分直一先生一直關注臺灣的考古學研究,而且延續時間特別長,直到1990 年代中期,持續受邀來臺灣舉行紀念演講會或參加學術研討會,因此影響臺日學界的時間也特別長。

除國分直一先生本人之外,其學生劉茂源、木下尚子也傳承此一學術理念,關注臺灣研究,兩人皆參與1988-1989 年熊本大學白木原和美教授主持的「臺灣島東海岸の先史遺跡」計畫,作為研究分擔者。該計畫研究目的乃在於釐清呂宋北部、巴士海峽區域史前文化與日本沖繩縣南西諸島史前文化的關係,特別是南方文化北上樣態在臺灣島東海岸的表現。因此,來到臺灣東海岸調查諸多考古遺址並且採集相當數量文化遺物,編輯成《臺灣島東海岸先史學資料集》(白木原和美1990),其中羅列許多重要遺址的資料,顯示出日本學者對於臺灣的理解,這當是傳承自國分先生的學術體系。

2. 東南亞或南方文化研究者

除了國分直一先生及其學生之外,在日本考古學界另有過往與臺灣無關係的日本學者組成的學術社群,基於研究的議題而進行與臺灣考古學相關的研究。1977 年1 月27 日日本東南亞考古學會由八幡一郎、小林知生等11 人發起成立,首任會長由南山大學教授小林知生擔任,共有會員50 名,以東南亞地區的考古學做為主要的研究範圍,因此也將臺灣放在研究範圍之內,臺灣出身的徐韶韺女士也是會員之一,隨後國分直一先生也在1981 年度加入成為學會會員,歷年來學會均考慮與臺灣的研究關連,例如1982 年5 月4 日第6 回大會,邀請宮本延人演講,講題為「臺灣原住民族の土器について」,之後隸屬該會的佐佐孝、米沢容一前來臺灣進行調查工作(佐佐孝1984:10-13,米沢容一1984、1986、1989、1990),除拜訪國立臺灣大學宋文薰教授研究室之外,也到中央研究院與筆者討論臺灣考古學的議題。此外東南アジア考古學會歷年來也曾邀請臺灣的考古學者前往參加例會報告,譬如1986 年2 月1 日第43 回例會邀請臺灣大學教授宋文薰先生主講「臺灣東海岸の考古學」,也邀請宋文薰教授參加第10 回大會,發表〈臺灣出土の玦狀耳飾り〉(宋文薰1987:15-17),此後持續邀請臺灣學者與會或發表與臺灣相關的研究,《東南アジア考古學》20 期登載的為筆者1998 年受邀前往參加會發表的論文〈臺灣の先史文化及び南島民族:考古學の觀點〉,31 期為筆者2010 年在早稻田大學東南アジア學會臨時集會演講內容改寫後發表的〈臺湾考古学における近年の研究概要〉(劉益昌2011:1-16),2019 年筆者再度受邀前往東京參加年會,發表「臺灣史前時代的貝塚」,就東南アジア考古學會而言,研究菲律賓的學者通常也會考慮臺灣的考古資料,因此多少會討論臺灣與菲律賓之間的關係,近年來更擴張到環南海地區的關連性,不過歷年來臺灣學者較少與日本學者共同研究,只有彼此邀請互訪。

其次,日本學者有關臺灣的研究,則為琉球(沖繩縣)的學者,主要在於討論琉球和臺灣之間的關係,由於沖繩縣的南西諸島史前文化體系和北方琉球本島以北不同,因此地理位置相近的臺灣或南方島嶼,就成為琉球學者尋找史前文化體系互動的重要區域。例如沖繩國際大學的高宮廣衛教授,歷年來透過臺灣大學宋文薰教授的關係,前來臺灣進行調查並共同發表調查結果(高宮廣衞等1998,高宮廣衞、宋文薰1999,高宮廣衞等2001,宋文薰等2002),其主要目的在於討論琉球和臺灣的關連,其他的學者也大多朝向此一論述,最近年輕的學者後藤雅彥受邀來臺灣參加會議,發表〈沖繩考古學的現狀和臺灣考古學的接點〉(後藤雅彥2008),隨後並將論文略加修改並翻譯為中文之後發表(後藤雅彥著,邱鴻霖譯2008)。不過後藤氏對臺灣的考古資料似乎並不特別了解,所引用的臺灣考古資料不多,也對整體臺灣史前文化研究的當前狀態有所忽略,因此所提出的琉球、臺灣等區域之間的關連顯然有所疏漏。當然還有許多琉球的學者也曾經討論兩地之間的關係(例如大濱永亘1999),這些都和國分先生回到日本以後,一連串進行琉球的調查有密切關聯,筆者在此不一一引述。

就今日東南亞考古學研究的思考而言,事實上更早的黑潮研究會成員關於日本文化具有南方文化來源的研究,更可以突顯臺灣與琉球或日本本土之間的可能關連。此一研究會透過黑潮連繫的呂宋、巴丹群島、蘭嶼、臺灣東海岸、琉球、九州南部的調查研究以及從呂宋島經過臺灣東海岸、琉球到達鹿兒島的實驗性航海,企圖釐清金關丈夫、國分直一以及佐佐木高明等三位學者關切的日本文化基層具有南來的要素,雖然在黑潮文化會的著作中也討論考古學的發現(黑潮文化の会編1978、1979),不過此一研究對於討論環臺灣東部海域的民族學、民俗學研究,更具意義。

(四)最後的評價

國分先生除了在生前獲得三個學術大獎,去世之後融合考古、民族、民俗、歷史學不同學問理解日本人群與文化來源與構成的學問,也被稱為「國分學」。

從參考木下尚子教授2011 年資料的下表,可以看到國分先生相關的討論,從生前到他過世以後相當多,也可以理解一位學術工作者的歷程以及最後的評語。

就如同弟子木下尚子教授總結的五大貢獻,的確國分先生整合融會日本考古學、民族學以及歷史學的總合性研究,對於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貢獻,學界大多具有共識。至於和臺灣的關聯,至少第一項創建臺灣考古學、第五項建立臺灣民俗學,尤其是西拉雅平埔研究與臺灣密切相關,第二項琉球南西諸島的研究也與臺灣有關,可見相當大的研究成份與臺灣相關,當然起點在臺南以及臺灣。

四、不是灣生的灣生

在完成前述文獻蒐集、閱讀、分析,並跟隨國分直一先生調查路徑實地調查記錄以及相關人物訪察後,對國分先生的理解更進一步。藉由國分先生的學習與學術生涯對臺灣與臺南的投入,重新思考雖然不是出生於臺灣,但卻是實際成長於臺灣,並且一輩子研究且關心臺灣的學者。因此我們可以說國分先生是一位「不是灣生的灣生」,用以說明這樣一位學者對臺灣的理解與努力。也許從附錄的著作表格更可以清楚的看到國分先生一輩子的努力,足以做為後來學術研究者的典範。

主編《遠い空—国分直一、人と学問》的安溪遊地教授曾經說到國分先生的三個夢想:

1. 設立國立考古學博物館。

2. 建立結合考古學和民族學手法,讓總合環東海的的學問問世。

3. 為喜歡考古學和民族學的年輕人,寫一本生動有趣的書。

在日本,他的夢想可以說已經達到,雖然沒有一個國立的考古學博物館,但是各地都有專業的考古博物館,例如他所關切的九州地區宮崎縣西都原博物館,雖然是縣立,但充分具有國立的規模,而近年新成立的九州國立博物館,如同其他日本的博物館一樣,將九州的考古工作及其結果作為重要的展示。

其次,想要用考古學和民族學的手法,進行環東海地區總合性學問的思考,從前述國分學的說明就已經可以理解他自己已經達成了他的願望,2011 年臺灣大學圖書館將國分先生的遺稿出版為《日本民俗文化誌—文化基層與周邊之探索》,正式實現先生第二個想法,因此當可以無憾,至於是否能夠為喜歡考古學和民族學的年輕人寫一部生動有趣的書,雖然未能像金關丈夫先生一樣寫下豐富的隨筆,但早年在臺灣的報紙上寫下一百多篇生動的文章記錄,其中包含不少考古學的介紹文章,集合起來就已經是一本給年輕人生動有趣的書。再者,主編的《えとのす》雜誌其實就帶有這樣的意涵,長達十三年絕對沒有白費功夫,到今天這個雜誌假若集合起來,其實就是一部結合民族學、考古學以及歷史文獻的總合性而且有趣適於閱讀的「大書」。這就是國分先生環東海民族與文化構成的一種呈現,在生前完成的《遠い空—国分直一、人と学問》,這一本近乎自述的書裡頭,副題就是「國分直一、人與學問」敘述了「閉塞の時代を超えて—学問的自伝」、「学問への思い—とつておきの話」二大部份,充說明國分先生自己思考學問的由來和想法的根源,絕大部分和臺灣有關,尤其是初起的臺南時代。

國分先生去世多年以後在臺灣大學圖書館出版的《日本民俗文化誌》,內容敘述國分先生的學問總成。一個學者能有起、承、轉、合的四大階段,國分先生是做到了,啟是從臺灣開啟了學術研究的思考與作為,承是回到日本以後初期承繼在臺灣的學術研究持續努力,轉是將原有的學術研究逐漸轉為環東中國海地域整體性的思考,最後的遺稿《日本民俗文化誌》無疑是一個統合的階段。

就個人的親身接觸,國分先生的確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學問長者,在一輩子職志的日本人群、民俗與文化構成的思考當中,其實在於論述土地與人的關係。希望我們也能一樣思考臺灣歷史,說明不同階段交織的人群與文化構成,而不是只在談漢文化,或是所謂的中華文化,回復到以土地為主的多元、多層次的文化與人群構成。

作者為台灣人類學家,研究領域為台灣考古學、東南亞考古學、舊社考古學、文化資產、台灣早期歷史;工作經歷包括考古調查、試掘及發掘遺址、現象或界牆製模剝取。更執行多項研究計畫,著有專書18種,研究論文、報告百餘篇。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


書名:《國分直一與臺南》
作者:劉益昌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時間:2021年5月
讀冊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