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蔣介石》

聯經出版
261 人閱讀

第二十二章

禁錮在臺灣

讓葡萄牙人極為驚豔的臺灣島(福爾摩沙),位於中國東南海岸線以外一百一十二英里處。從北到南綿延二百四十五英里,但東西幅員則相對狹窄,最寬之處只有九十英里。在地圖看起來像漂浮海洋中的一個大木瓜。全島面積大約一萬四千平方英里,但只有三分之一適合耕作(基本農作物是稻米、甘蔗、鳳梨和茶)。其餘三分之二是終年常青樹木——椰子樹、竹子、檜木、杉樹和樟樹——覆蓋的丘陵和山脈。紅樹林沿著海岸綿延。屬於熱帶的氣候非常潮濕,六月至八月是雨季,小雨淅瀝不斷,不時變成傾盆大雨。但這帶來了一點涼意,因為夏天非常炎熱——攝氏三十至三十五度。其他的時間氣候溫暖,大約二十四度,相當乾爽。總的來說,臺灣是一個典型的熱帶島嶼,一個天堂。

一直到十六世紀中葉,島上幾乎沒有中國人。長相和來自中國的鄰居完全不同的南島語族原住民,是島上的主人。但隨後移民開始從中國大陸來到,特別是在滿清王朝時代,清政府並且在一六八三年將臺灣併入中華帝國。在此之前,荷蘭人於十六世紀在西南海岸建立堡壘,之後北部有西班牙人。十七世紀中葉,當幾乎全中國都在滿清政府統治下時,痛恨清廷和歐洲人的中國海軍大將鄭成功(一六二四—一六六二),打敗了荷蘭殖民者,並在荷蘭殖民地的原址,建立了一個中國人的東寧王朝。但只延續了二十二年,在清廷的攻擊下覆滅。

很長一段時間,臺灣一直被當作福建省的一部分來治理,但在一八八七年,清廷將其劃出為一個獨立的省分。一八九五年,因為日本在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的戰爭中打敗清廷,所以臺灣落入了日本手中。臺灣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這樣的狀態一直維持到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為止。

殖民統治在島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經濟狀況上,留下深刻的印記。而二戰之前,在稍高於五百萬的島上住民中,有四百七十多萬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即出生在臺灣的漢人,日本人約有二十五萬多,加上在二十世紀來到的漢人——約四萬五千人,還有早前因漢人強占良田沃野而被迫移居到山地的十五萬原住民。日本不僅剝削他們的臣民,並且也加以文明化。他們建立社會秩序,穩定貨幣,繪製地籍圖——全面的土地測量,並投資於基礎設施和水電設備、機械化農業,發展教育制度(一九三七年,五十多萬臺灣兒童入學,四千多名青年男女接受高等教育),組織農會和信用合作社,甚至為地方和農村的行政管理,導入一套選舉制度(到一九三九年,超過二十八萬六千名二十五歲及以上的臺灣男子,獲得選舉權)。

總而言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臺灣算是相當繁榮。人均所得穩步成長。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年間,國民生產總額年均增加八%以上,一九三一到一九三五年,儘管世界經濟危機,還是增長了五.二一%。一九三○年訪問過臺灣的美國記者史諾(Edgar Snow)回憶道:「當然,這是一個殖民地,但政府似乎不存在貪汙,人們只要守法,似乎就能保障他們的家園和財產。地面乾淨並且一片繁榮,乞丐稀少,包括衛生和健康在內的公共服務良好,有許多學校,福爾摩沙的生活水準和識字率,比中國任何省分都要高。」

到一九四九年年中,蔣介石的軍隊開始潰逃臺灣——一九四九年五月底共產黨橫渡長江後,第一批難民流向臺灣的時候,島上的人口已經增加到六百五十萬。與以往一樣,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他們的祖先在十六至十九世紀從大陸(基本上來自福建和廣東省)移民過來。二十世紀從大陸過來的新移民,或者,如臺灣人所說的唐山人,已經超過六萬。臺灣從前的主人——原住民——大約有二十萬。

隨著蔣介石的軍隊和一般難民的到來,島上的人口增加了一百五十多萬。其中六十多萬是「國家精英」——教授、工程師、技術人員和專業管理者。用美國專家傑克比(Neil H. Jacoby)的話說,他們帶來「一個相對較小國家空前絕後的人才增加」,並且為臺灣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十二月十日晚上八點三十分,蔣介石本人和長子從成都坐了六個半小時的飛機抵達臺北。一輛汽車在停機坪上等著他們。四周是不尋常的安靜。臺北和成都前線的不同,就如「天差地別」。蔣愉快地呼吸著純淨的空氣,坐到車上,出發前往附近的草山。在臺北以北大約十英里處,一處被常綠樹木覆蓋的山坡上,是他曾經住過好幾次的房子。蔣介石稱它為草廬。那天他在午夜時分才上床睡覺。

他喜歡這棟房子,它是多年前為了日本天皇裕仁當太子時訪問臺灣而建造的。從窗戶看出去,鄰近是一片山丘和田野的絕佳景觀。但第二年,他將在春天搬到草山支脈的另一座寬綽房子,位於士林北區一個大型公園建築群,地址是臺北市福林路六○號。不過,他還是不時會繼續來到草山呼吸山上空氣。一九五○年三月,他有了一個想法,要把他喜歡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以紀念他最敬愛的哲學家王陽明。三月三十一日,省政府通過改名決議,一個月後生效。

由於對陽明山的熱愛,臺北一家報紙稱他為「草山一蓑翁」,甚至為「落草為寇」。此報代表臺灣本土民眾的心聲,他們在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流血事件後,對來自唐山的人不存好感。蔣介石被激怒,下令報紙停刊,逮捕文章的作者。蔣逝世多年後,二○○七年初,草山行館轉型為藝文展演空間開放給市民,但在不久之後的四月,被燒成灰燼。現在原址只有一個展示廳,裡面有蔣介石的照片,另有一家餐館。

不過這一切都是後事了。此際,在草廬休息一天後,十二月十二日,蔣介石接見了國防部反情報部門軍統局局長毛人鳳,討論在中共占領區,組織全國性游擊運動的計畫。十二月十三日,他規劃了一項即時任務:「一、縮編與重組中央政府;二、重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三、改組和舉行臺灣省政府選舉;四、統一中央和地方機關;五、任命吳國楨為臺灣省政府代理主席,以試探美國援華的態度。」(直譯)當時對蔣來說最重要的是第五項任務。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他的政權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垮臺。即使是最樂觀的親蔣評論員,也預測此事會在一九五○年底發生。正因為如此,蔣介石會任命擁有政治學博士學位的吳國楨為臺灣省主席。人們所知的吳是一個外交官和政治領袖,前重慶市市長,一九四三至一九四五年任外交部副部長、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任上海市市長。由於在美國接受教育(一九二六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接受論文考試),和美國人相處自在,比任何人都可能對蔣介石更有用。十二月十五日,陳誠辭去省主席職務,由吳接下他的位子。

蔣在耶誕節那天和經國及家人,前往位於臺灣正中心群山之間風景如畫的日月潭。日月潭之名源於它的形狀——湖的東半部像太陽一樣圓圓的,而西半部像一輪新月長長扁扁的。蔣、他的兒子、媳婦和孫子住進位於湖北岸一個小半島上、名為涵碧樓的舒適私人住宅。(目前那裡有一家飯店。)蔣在日記中寫道:「潭水漣漪,環山幽翠,塵襟盡滌。」他們整天坐小船徜徉於湖上,在湖中央的拉魯小島上漫步,晚上聚集在假日餐桌旁的耶誕樹下。在讚美上帝和用餐之後,一起看了一部電影。

這種田園詩般的休憩延續到第二天。蔣起身,感謝全能上帝十三年前讓他逃離西安,然後去送給兒子、兒媳和孫子們耶誕禮物。之後大家又再去散步,蔣甚至還釣到了一條魚,這是他一生所罕有的。他很幸運——釣了一條中國人稱為「曲腰魚」(看起來像一條長長的鯉魚)的大魚。這魚被用來做晚餐,蔣非常喜歡這道菜,所以聽到這件事後,臺灣人人開始稱之為「總統魚」。家人和僕人都非常高興,他們一致說能釣到這條魚是一個好兆頭,表示接下來會是快樂的一年。

但蔣介石明白,即使是這麼大的魚也滿足不了他所有的欲望。他想要的太多了。「過去一年間,黨務、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已徹底失敗而絕望矣。」當天他在日記中寫道。

作者為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首都大學(Capital University)歷史學教授、愛德華與瑪麗.凱薩琳.吉賀德人文學講座(Edward and Mary Catherine Gerhold Chair in the Humanities)教授。潘佐夫生於莫斯科,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Moscow State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獲俄羅斯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頒授博士學位。出版多項著作,包括《毛澤東:真實的故事》、《鄧小平:革命人生》、《布爾什維克與中國革命,1919-1927》(The Bolsheviks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9-1927)等。


書名《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作者: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
出版社:聯經
出版時間:2023年2月
讀冊
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留言評論
聯經出版
Latest posts by 聯經出版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