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兩岸關係和國族認同在台灣政治中比以往更事關重大?

Valarie Tan、賴郁棻
693 人閱讀

註:原文〈Why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national identity matter more than ever in Taiwan politics〉為Valarie Tan和賴郁棻為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所寫的專文分析,由賴郁棻翻譯,《思想坦克》獲授權刊載。

普丁對烏克蘭的侵略同時無意間將台灣置於鎂光燈下,這兩個國家在政治上所面臨的困境相似:兩者皆毗鄰於專制強權,且多年來都對外主張擁有其領土主權。不過,兩者間也有極大的差異,而台灣並非烏克蘭2.0。儘管如此,台灣人仍密切關注著烏克蘭情勢,並保持高度警覺。

歐美與其他理念相近的盟友一致同意對俄羅斯實施同步且迅速的制裁以削弱其經濟勢力,加上全球對普丁在烏克蘭行動的廣泛譴責,兩者為中國預示了一個可能的場景——或者,正面來說,一個威嚇——假如中國在近期任何時候意圖使用武力併吞台灣。儘管如此,針對台灣的壓力仍在,該島依舊維持高度戒備。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也許正式使用了「戰火」一詞描述發生在烏克蘭的情況,但他明顯迴避稱呼這是一場「侵略」,並且抗拒譴責普丁的行動。因此,恐懼仍大幅度地籠罩著台灣。

為最壞的打算做好準備

儘管蔡英文總統強調台灣和烏克蘭的情況有本質上的不同,並對「戰爭即將來臨」的類似造謠發出警告,她仍指示國軍單位強化相關整備,以確保國家安全。台灣國防部已宣布計畫將導彈產量提升至雙倍,國安專家們則密切研究俄羅斯及烏克蘭的作戰和反抗策略,並從中汲取相關經驗,以防將來中國入侵;為了增加兵源,一份預計將目前為期四個月的義務役延長的草案正在研議中。除了援助烏克蘭的大量捐款及人道救援外,許多台灣人也報名了自我防衛及緊急救護課程,以便在最壞的情況發生時做好準備。

圖片來源:翻攝自蔡英文臉書粉絲專頁

但台灣的公民們並非直到這刻才對現實有所覺悟。過去三年來,隨著中國在兩岸關係上不斷自經濟、外交及軍事各方面施加壓力,被入侵的這份恐懼始終在台灣人的心底揮之不去。就在去年,中國軍機襲擾台灣防空識別區的次數高達969次——比2020年記錄到的380次侵擾數的兩倍還多;中共政權並史無前例地在去年十一月以「煽動兩岸對立」及「謀獨言行惡劣」等理由制裁了三名台灣高級官員。台灣令人擔憂的安全前景甚至有個綽號:「芒果乾」,一種頗受歡迎的台灣點心,其中文發音聽起來就像「亡國感」。

對自治的支持度正在增加

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的背景下,台灣對中國推動統一的反彈聲浪也正高漲。雖然多數台灣人普遍贊成跟中國發展更密切的經貿關係,但當涉及到更深厚的政治聯繫時,民意顯得相對不支持。事實上,有相當部分的人強烈傾向在政治上維持獨立於中共政權之外。去年十一月的一份官方調查顯示,八成以上的受訪民眾表示他們並不支持「一國兩制」下將台灣視作中國一部分的主張,並且有超過八成的人支持政府捍衛台灣國家主權及民主的作法。

過去十年裡,優先認同自己為台灣人的人數正在穩定增加;反之,擁有中國人認同或者自認「兩者皆是」的群體正在縮減。台灣人堅定維護他們自身的獨特國族認同、同時欲與中國保持距離的這份熱忱,也解釋了為何民主進步黨(民進黨)這個偏自由派的台灣執政黨能享有強大且持續成長中的群眾支持。在蔡英文領導下,民進黨將自己定位為台灣主權的捍衛者;守護台灣的民主價值以及國族認同,這兩者不僅構成了其政治活動及選舉策略的核心,同時也被證明為民進黨在民意調查屢佔上風的致勝配方。

自我認同為台灣人的人數比例持續增加。資料來源: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的年度民調結果。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原始製圖: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

國族認同作為國內政治的主要推動力

2021年舉行的公投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為何國族認同在台灣政治裡主導了多數議題走向。即便選民實際上被要求在關於貿易、能源及環境等議題上做出選擇,有超過一半的選票否決了所有這些提案。公投結果驗證了群眾對民進黨的支持,後者在競選過程中鼓勵人們投下「通通不同意」以「守住台灣的民主價值」。

公投結果同時也是對台灣的主要反對黨——立場傾向中國的中國國民黨(國民黨)的又一次重挫。國民黨在這次競選過程中鼓勵其支持者贊成所有提案,作為對現任執政者的變相不信任投票。除了黨內內鬨與經費縮水外,國民黨未能適時回應台灣年輕世代選民的這點,也是其自2020年大選慘敗給民進黨後,支持度始終低迷的關鍵因素。

如無意外,這樣的趨勢可能會延續下去。隨著北京持續對台施壓、尋求兩岸統一,台灣人也越發地以戒慎恐懼的心態看待中國,這說明了為何烏克蘭面臨的困境在台灣人之中觸發了深刻共鳴:這場戰爭清楚地提醒了台灣,當一個野心勃勃的專制政權侵略一個民主小國的主權時,情況會是如何。即便焦慮不安,將近四分之三的台灣受訪民眾堅定表示,當時機到來時,他們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

留言評論
Valarie Tan、賴郁棻
Latest posts by Valarie Tan、賴郁棻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