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紛紛,馬急登陸求什麼?

顧爾德
750 人閱讀

清明節到了,心懷神州故里的前總統馬英九又要登陸了。不只要參加黃陵祭典,還要赴他首度登陸錯過的北京城。馬英九的幕僚不否認可能有二次馬習會,稱馬英九「當然會希望能與老朋友碰面」。當然,馬英九和「老朋友」不可能只是敍敘八年多前星島舊情,這兩位壯志都還未酬的七旬老人,都會藉此機會傳達新的政治訊息、圓他們各自的夢想。就像去年馬英九祭祖之旅創台灣卸任總統登陸之先,而他回台後也對傳遞出重要政治訊號,進而影響總統大選。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清明時節,馬英九再赴中祭祖

去年也是清明時節,馬英九帶著一群年輕學生訪問中國十二天,台灣前總統首訪中國大陸,這讓在乎自己歷史定位的馬英九的政治生涯又多了一座豐碑。不過去年北京對待這趟訪問卻異常低調。一種說法是馬英九刻意強調此行主要目的是返鄉祭祖與青年交流,進而壓低政治意涵、避開政治中心北京;另一種說法是,北京刻意貶低馬英九的禮遇,「聽其言,觀其行」,看他一路表現好不好才決定最終由多高層級的領導接見。結果接機的是國台辦副主任,出面接待的官員最高層級也只是國台辦主任宋濤。馬英九辦公室宣稱,行程安排是「客隨主便」;若真如此,中國招呼這位台灣前總統的待客之道也真是很隨便。

一些名嘴戲稱今年馬英九登陸是「四月一日愚人節之旅」。此外,去年選舉國民黨最後造勢活動,馬英九沒受藍營邀請,因此一些輿論認為他已失去影響力,登陸只是自己想蹭習大熱度。不過,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強調,此行是「應大陸方面邀請」,馬、習雙方應該都對此行有需求與期許。

馬英九是否已是藍營票房毒藥?已成為已無影響力的過氣老人?其實還是不能小看馬英九的影響力。

馬英九為2024大選的藍營定調

以年初大選為例,去年四月馬英九首訪中國回台時就為大選定調為「戰爭與和平的選擇」。他當時就說:「我們的政府繼續將台灣引向危險。未來是台灣要在和平與戰爭之間作選擇。」這句「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成了藍營總統大選主軸。就他提出這個議題的時間點來看,不難想像這是他赴中國大陸與對岸形成的共識。此外,他積極介入「藍白合」,這應該不只符合馬本人意志,也與北京利益吻合,只是最終未成局。

七十三歲的馬英九還是有現實影響力的。他之所以後來還要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搞到大家避之不及,是因為太在乎自己歷史定位,因此要不斷確認「九二共識」,以及任內的兩岸路線有被肯定、延續,所以在選前再度透過國際媒體訪問來「耳提面命」,強調侯友宜的兩岸政策「大多都是延續我的做法」。也因為太在乎自己的成就要能傳諸後世,所以亟欲與習近平於中國本土會面。這種追求 歷史肯定的強烈欲求正好可以符合北京需要──習近平透過馬習再會對台灣準確傳達訊息。

當然,從去年馬英九訪中可以發現,雖然綠營側翼對馬批判不斷,但民進黨政府的態度其實還算中立。當北京斷絕與民進黨溝通,國共願意共同演幾齣溫馨和諧的戲,也代表著老共不好立即翻臉對台灣動武。所以紅藍交往對降低台灣戰爭風險也是有助益的,只是不能期許太高。

不該寄望馬英九善扮調人角色

例如,馬英九一向強調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有人期待馬英九訪中可以說服中國,日後在金廈漁船意外這類事件中能「互不否認治權」,尊重台灣的水域管轄權。這或許是太高的期許了。近年來解放軍一再增加台海強化軍演的強度與頻率、把共機、艦跨越海峽中線常態化,目的就是透過否定台灣政治治權來否定中華民國主權,再加上美中競逐塑造新地緣政治架構,讓兩岸模糊空間更少,也讓「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戲碼難以再上演了。

而更令人擔心的是,北京藉由與在野陣營的合作,一方面向台灣人民統戰(強調「民進黨並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同時跨海峽聯手威逼台灣的主政者順從北京意旨。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第三任就位以來還未接見過台灣訪客,也還沒有親口闡明他現階段對台政策思維。經過去年「 祭祖之旅」的「考核」,馬英九顯然是北京可以放心傳遞訊息的媒介。馬英九去年登陸是在大選年、且正值總統蔡英文出訪過境美國會見國會議長;如今則是在新總統賴清德就任前一個半月,北京當然會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對台灣新政權施壓。

中國目前所採是「以武逼統」、「以戰逼談」

從習近平過去八年對待蔡英文政府的態度,以及從賴清德參選到選後北京對賴清德的評價(例如「頑固的台獨工作者」),不必期待北京會對賴政權拋出橄欖枝;但以中國目前面臨的內外經濟、政治壓力,在賴清德主政四年任內其實要對台「武統」非常吃力、甚至會衝擊政權。他們企望的是「以武逼統」、「以戰逼談」透過不斷加強對台施壓強度以考驗台灣領導人的抗壓力,一方面在等待台灣政府在壓力下出錯,讓中國得以藉機進逼──金廈漁船事件就是一例,一旦台灣應對出現失誤,中國海警就藉機侵入騷擾我方禁限制區,藉此否定台灣的管轄權與主權;另一方面,如果領導人的抗壓性低,可能掉入北京設局、被迫跟著北京意旨走,例如在疫情危急時以疫苗為誘惑。

而北京要加強對台灣領導人施壓,得有人配合唱雙簧。例如,金廈漁船意外事件發生時,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正在中國訪問,曾擔任陸委會主委的夏立言應該熟讀《兩岸關係條例》,條例中明文「大陸船舶未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限制或禁止水域,主管機關得逕行驅離或扣留其船舶、物品,留置其人員或為必要之防衛處置。」,夏立言沒有嚴正向大陸方面抗議中國與海警越界入侵、支持海巡署的取締入侵漁船,反而在對岸稱要「敦促、監督」民進黨政府妥善處理此事,這不是與北京唱雙簧是什麼?而且這不是第一次,二○二二年美國會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解放軍在台海發動大規模演習、越過台海中線, 夏立言也沒有嚴正警告中國不得入侵台灣領空、領海。

而馬英九去年訪中時,不只「客隨主便」,這個客人更自我設限怕得罪主人,他去年在南京參訪時幾度「總統」兩個字說不出,只支吾地「這個、這個」不停,因而遭台灣網民取笑為「馬這個」。他在武漢也不敢要求中國對全球疫情負責,反而稱許中國抗疫做得好。更早在新加坡馬習會怕習近平不高興而不敢公開說「一中各表」。馬英九既是位「客氣」的客人,又急需對岸配合以成就其心願──成就跨越兩岸鴻溝第一人的歷史地位──這樣的人正是習近平最需要共同唱雙簧的好配角。

正當馬英九在清明時節興致高昂地要登陸增添其歷史功蹟時,一千年前宋代詩人黃庭堅的一首《清明》,值得馬前總統咀嚼玩味: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