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過去四十年來相繼出現許多「中國崩潰論」的主張,近幾年,以日裔美籍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其《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的論斷最為典型,他大膽預言中國必將是繼蘇聯之後的「下一個」政治潰敗國家;在此之前,華裔美籍律師章家敦(Gordon Chang)在2001年時發表了一本名為《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的著作,他當時預言中國社會體制因種種問題將在五年至十年內崩潰。
事實上,此後10年,中國不但達成年均GDP有10%以上的高速成長,在世界經濟的重要性更是逐年增加,甚至連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時,中國都能在國際社會中一枝獨秀,維持良好的經濟成長,也對國際經濟的復甦做出貢獻,會有這樣的結果,主要還是要歸功於鄧小平所堅持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路線。
然而,中國在習近平掌權之後,極有可能出現崩潰的結果,主要原因在於習近平走的路線不再是市場經濟、改革開放,2012年11月習近平就任中共總書記以來,由於其對於計劃體制的瞭解更勝於市場經濟,因此反其道而行,改走「國進民退」的倒退作法,使中國這個當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由高度成長,提早進入中度,甚至是步入低度成長的陷阱,本文利用長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觀察,來剖析中國有可能崩潰的原因。
習近平的經濟發展路線
中國的經濟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幾乎都能維持10%的經濟成長率,但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習近平掌權之後,反而有走回計畫經濟的跡象,可以發現到2012年開始,中國經濟成長率只剩下7%,2016年則降至6%,尤其是從中美貿易戰開始到現在只剩下3%。
習近平對計劃經濟的暸解勝於市場經濟,和前任領導人江澤民及胡錦濤相比起來,習近平的政策表現對改革開放並沒有明顯的貢獻,不管是政治或經濟路線上都顯得更緊縮,有朝「中間偏左」路線反推的作為。特別是在習近平第二任期(中共十九大)的後期,在政治上較過往的江澤民和胡錦濤更加強對媒體和意識形態掌控,不斷擴大政府監管職能,強調內部維穩及國防預算的支出,可以說習近平是傾向「左派」特性的中共領導人。
2018年,中美兩大國展開貿易戰以來,中國有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增高,2020年習近平為避免私人資本失控,開始了一連串針對大型私有企業的整改,以「國進民退」等經濟上左傾政策來掌控資源,並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管控,這是習近平為解決危機的解方,但也使得部分民營經濟體面臨巨大營運困難。
歸納習近平的經濟思維,他是採取一個「寧左勿右」的政策路徑,政治穩定優於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針對經貿規劃上更多以政治、國安、集權為核心考量,不再以「追求經濟成長」做為單一政策目標,而中共內部也有聲音認為習近平的經濟路線是相反於鄧小平以來的「改革開放」方向,有意把中國拉回社會主義的計畫經濟道路。
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假設
在美中對抗的大環境下,習近平的經濟發展路線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可以有四個假設來作為分析的理論基礎。
首先,當中國經濟發展愈高,對主要競爭者尤其是美國來說,威脅就愈大,那麼「中國經濟發展」和「美國威脅感」之間就呈現正相關。以過去日本在1980年代的經驗案例來論證對比,日本在1989時GDP已經到達美國的一半,人均GDP更是超過了美國,美國就採取讓日幣升值等方法來抑制日本經濟發展,這對比現今的中國與美國,可以推論中國經濟水平與美國威脅之間的關聯性是正向關係。
其次,當美國面臨經濟威脅時,會對其競爭者中國採取孤立措施,則「威脅」與「孤立」之間呈現正向的關係。當前的中國與1980年代的日本進行對比,也有著類似的情況,在國際現實的壓力下,當時的日本不得不聽從美國,當一個國家威脅愈大時,孤立就會愈嚴重;而反向推論,當威脅度低時,反而不會孤立而是促進發展,這解釋了2001年中國順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狀況。
第三,當中國面臨國際孤立的壓力時,中國經濟路線會傾向社會主義靠攏,這樣的假設是「孤立程度」與「傾向社會主義」之間有正相關。理論上,當中國被孤立時,中共政權的維繫就可能會出現問題,因此中共的統治思維會往社會主義道路傾向,政治會凌駕於一切之上,領導人可以藉此來穩定掌權,而這同時也可以解釋,當社會主義的程度愈高,就意味著「改革開放程度」就會愈低。
最後,當中國愈是朝向社會主義發展,其經濟水準將會愈低,那麼在理論的假設上,「傾向社會主義」程度與「經濟水準」兩者間呈現反向關係。就西方市場經濟的發展經驗及論證來看,一個國家的社會主義程度愈高時,那麼經濟水平就可能會表現愈差,過去中國在毛澤東掌權時期,採取鎖國、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沒有所謂的改革開放政策,政治動員重於經濟民生,尤其是1960年代到1970年代的文革階段,中國的經濟水平是處在糟糕且低迷的狀態。
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前中國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主政時期,無論遭受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壓力與衝擊,在經濟發展的路線上都堅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因此對應到前文的假設,意即「不論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情勢如何」,中國經濟都維持著一定程度的改革開放路線。
倘若中國持續發展經濟,卻未同時降低社會主義的堅持,此時,經濟發展水準會先有上升的可能,而競爭者美國的威脅感會隨之增加,對中國採取圍堵及孤立的動作,這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強化社會主義程度,那麼接下來中國經濟發展水準就會出現下滑的問題,在理論模型上的表現則回退到原點。值得留意的是,如果中國突然因內部矛盾使得經濟發展水準下降,為了維持內部穩定,中共會增強社會主義程度,短時間內促使經濟水準回復,這會削減可以出現「中國經濟崩潰」的可能性。
同理推論,如果中共領導人為了經濟發展而將社會主義程度下降,這表示經濟發展維持或增加改革開放的程度,則中國有可能出現新的經濟發展契機;換言之,中國經濟發展水準下降,只要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一樣會回復到新的經濟發展水準。因此,只要中國持續加大改革開放的程度,中國經濟儘管遇到短期的動盪,最後都會回到更高的經濟水準,這解釋了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30年,儘管屢屢遭受到內外部政治與經濟危機,其平均年成長率仍能維持在10%左右的增長態勢。
回到現實的情境,習近平自2012年上台後,初期看似維持鄧小平和江澤民以來所保持「政左經右」的路線,但隨著其執政時間漸長,無論是政治或經濟路線卻展現出愈來愈緊縮的現象,甚至朝向「中間偏左」的路線反推;而且,在面對中美貿易戰的挑戰,中國經濟出現危機,美國對中國採取圍堵與孤立政策,其經濟發展路線有愈來愈偏向社會主義的趨勢。倘若習近平對美國孤立圍堵政策的回應是持續大幅向社會主義靠攏,如此將使經濟發展水準在第一期就大幅下降到負的水準,可能步入中國無法承受的水準,如果中國在此時並未在經濟發展路線上有任何的調整,那麼有關「中國經濟崩潰」的假說與預測就有可能會發生。
基於此,只要中國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中國經濟儘管會遇到短期動盪,最終都會回到穩健的經濟水準;相反的,若習近平面對國際圍堵,為了鞏固政權持續提高社會主義程度,如此將使經濟發展水準在第一期就大幅下降到無法承受的水準,而現今的中國經濟有著這樣的狀態出現。
綜合上述,預期習近平因應美國圍堵而向左發展的路線持續,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將會比前三位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及胡錦濤)時期更為動盪,甚至有可能實現「中國經濟崩潰」的結果,鄰近中國的台灣,對中國經濟後續發展情勢,必須要更多關注及探究,以免遭到崩潰的波及。
黃智聰為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吳瑟致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習近平經濟路線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 2023 年 11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