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為自己投票

江昺崙
132 人閱讀

台灣雖然是一個小國家,但我們的選舉,具有許多重要的意義,全世界都在觀察,在大國邊陲的小海島,能開出怎樣的自由之花?

今年台灣公投法修正,讓公投成為一種實際的政治行動,不同世代、階級與信仰的聲音,突然間被放得很大。雖然很多堅持理念朋友們,在倡議行動的過程中煎熬受苦,但至少在這場戰爭中,台灣人要站起來為自己說話,向全世界說話,大聲說著:我們堅持以下的幾項價值:

擁抱民主

民主社會的投票制度是「無煙硝的戰爭」,人類自有文字歷史以來,每次遇到難解的紛爭,特別是意識形態與利益分配的衝突,幾乎都是用武力來解決,死傷動輒千萬人,例如過去歐洲血腥的宗教迫害,又例如第三世界國家政權輪替時發生的屠殺等等。

台灣民主制度雖然不完美,但至少是全民共同遵守的遊戲規則,讓我們得以不用拳頭子彈,就能解決意識形態與分配上的衝突;而像中國這樣的集權政體,雖然看似有效率,也比較少紛擾,但是遇到意識形態與分配衝突的時候,沒有權力的群體就永遠都都是輸家,如同今年在中國發生的P2P事件,人民完全沒有自救的機會。

中國及新加坡領導人總是將「亞洲價值」當作口號,彷彿亞洲國家就要接受家父長、集權與性別保守的價值觀。但過了11月24日,台灣就會告訴中國、告訴其他集權國家,東亞邊陲的海嶼,也有一個堅持共同體自決、堅持民主自由與公平正義的國家。

另外,積極投票、積極表態,也有助於抵抗網路的非理性動員與仇恨言論。民主制度面臨網路戰爭的威脅,最危險的就是大眾陷入沈默螺旋,當公民害怕被網軍起底、被網軍騷擾,網路操作的效果就越明顯。例如這次反核陣營,想要找貢寮居民出來發聲,卻因為擁核派的動員騷擾,導致居民不敢站出來發言,這就嚴重傷害到民主的價值。所以有能力說話的人,應該更積極表態,在網路上及生活中,大聲說出自己的立場。

積極投票、積極表態,也有助於抵抗網路的非理性動員與仇恨言論。圖為2016年大選的投票人潮。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有人說,今年選舉沒有可信任的候選人,所以不想投票,或者要投廢票。沒有錯,廢票也是一種表態,但是無論如何,選舉總是會選出一名最高票的候選人。就算這名候選人只獲得十票,他也是能當選、能合法地行使行政權,投廢票的效果幾乎等於是自動投給最高票的候選人。所以,不要輕易地放棄放棄選擇這件事,先選一名跟自己理念最接近的候選人,選完再去監督、再去檢驗他吧。

反對併吞

主流媒體常用的「統一」概念,其實是很不正確的說法。許多台灣人的「統一」還停留在蔣氏政權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範疇內,以為統一就是兩岸一家親了。但其實這不是統一,而是台灣被中國「併吞」。

政治人物會用委婉的語言,迴避中國併吞台灣的野心,無論是「兩岸一家親」或「九二共識」,都是只是美化過的侵略宣言。「兩岸一家親」表面上是友善的說法,但以台灣金馬獎頒獎典禮為例來看,只要台灣人講中國政府不喜歡聽的言論,中國影人馬上就「不親」了,典禮結束後的餐會,幾乎都拒絕出席,如果說藝術歸藝術,那為何中國影人不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傅榆導演的影片與言論呢?

九二共識更是自欺欺人,原先指涉的內容是「一個中國、各自表態」,表面上兩個政權都可以宣稱自己代表中國,但在中國崛起之後,中國政府根本不認為台灣政府可以對等宣稱自己的國際地位。也就是這「一個中國」裡面,其實「中華民國」已經不可能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等談判了——假使真有九二共識,為什麼中國要施壓各國航空公司把我國改成「台北」?

所以,為了保衛台灣的民主自由,對抗中國併吞的威脅,堅定拒絕說「九二共識」這樣虛假立場的候選人吧。

為了保衛台灣的民主自由,對抗中國併吞的威脅,堅定拒絕說「九二共識」這樣虛假立場的候選人吧。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多元平權

這次選舉,最激烈的戰場,莫過於婚姻平權的保衛戰。基督教教會跟主流保守派結合發起「愛家公投」,他們利用龐大的資源(例如教會及王雪紅的金援),鋪天蓋地地在各種傳媒上宣傳歧視言論,大部分都是恐懼動員,以及沒有根據的抹黑婚姻平權及性別教育。許多中年以上的長輩,因為對於性別議題不瞭解,又在LINE上看到許多謬誤的資訊,就被「愛家」一詞所混淆,決定對婚姻平權及同志教育投下不贊成票。

在此不對公投本文做評論。但這一現象其實反映了台灣長期以來性別之間、世代之間權力不對等的現象。過去異性戀男性、長輩以及各種領域上掌握權力的人,習慣用優越的姿態對女性、晚輩或下屬說話,有些男性平常做一些舉措,自認為無傷大雅,例如男性開腿、開黃腔等,但其實是會讓弱勢性別感到非常不舒服。而當弱勢性別提出抗議之後,他們就會開始想要自我防衛、想擺脫「壓迫者」的道德負擔。

換言之,近幾年對於性別與婚姻平權的討論,造成了一種既得利益者的恐懼,比方說PTT前年流行的「母豬教」,就是這種「閹割焦慮」的象徵。另外是走過威權時代的台灣人,也下意識對年輕人的「弒父」產生防衛之心,所以跟解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在觀念上有了很大的衝突。這不管是在「藍綠白」認同裡面,都是共同的現象。特別是號稱超越藍綠的柯文哲,觀念卻沒辦法超越藍綠,屢次說出歧視言論,在性別議題上嚴重失分。類似的「阿伯」言論,就算民進黨,也有一樣的問題,在某些年輕女性的生命裡,早已是日常反胃的經驗之一。

種種的性別衝突、世代衝突,都反映在這次公投上面。雙方明明知道憲法支持同性婚姻,法律上只是立法技術的差異,卻要耗費大量社會資源進行理念動員。台灣基督徒僅佔人口約6%左右,照理說應該無法成為主流,但此次愛家公投聲量如此之大,就是保守派的防衛意識所致,值得提出作為佐證的是,愛家公投跟國民黨支持者高度重疊,他們網頁推薦的政治人物,大多數也是國民黨籍,這個現象或許不是巧合。

種種的性別衝突、世代衝突,都反映在這次公投上面。圖為2013年爭取修法的同婚陣營在青島東路排字。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總而言之,公投第10案到第15案,以及政治人物的立場表態,大概是台灣當代性別與世代鬥爭的縮影。也就是因為這樣,在愛家公投強勢襲來的狀況下,我們所要關注的應該是13、14案的贊成票有幾張,每一張票都有可能是某個弱勢社群的掙扎與行動,每一張票,都是台灣未來多元平權的希望。

公民參與

民進黨在這次大選,空戰上一開始可以說是慘敗。因為2014年到2016年,網路輿論主流幾乎都是站在綠營這一方。但就在完全執政後,集遊法、婚姻平權及勞基法的修法爭議上,民進黨陷入價值選擇的困境,而勞基法二度修法,更仿若是與弱勢勞動階級開戰,過度樂觀的決策者,或許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政策其實傷害到很多曾經力挺民進黨的青年與勞動者,導致後續民進黨在與柯文哲網路接戰的時候,一度找不到空軍援助的困境,這就是執政黨忽略公民社會(空氣票)的結果。

希望民進黨新世代參政者,如吳沛憶、黃守達與張之豪等議員候選人當選之後,能逐漸帶動革新風氣,將多元的視野帶進黨內。在台灣堅固的兩黨政治當中,政黨組織的自我改革能力,是民主社會持續向前走的關鍵之一。這次選舉,就是改變的開始。

與此同時,今年出現許多在傳統政黨外,值得觀察的參政團隊,他們雖然勝選機率不高,但很嚴肅地提醒(或者是挑戰)了民進黨所忽略的性別與階級面向。其一是桃園的「小巨人」候選人朱梅雪,他原本是華航的機務工程師,但在組織華航企業工會的過程中,與工會成員互相培力,最終決定出來選桃園市長——全台灣最艱困的選區——在這次選戰中,算是多杯孔海綿對抗鯨魚的戰爭。朱梅雪在選戰中途跨界支持藻礁、支持婚姻平權、支持黎明幼稚園的行動,算是走出社運政治化的一條新路。雖然筆者實際上支持鄭文燦團隊,但對於工人階級與左翼團體這次參政路線,還是高度地欣賞,這是公民社會必須存在的階級面向。

今年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一群無名「歐巴桑」組成的「空降部隊」。他們自稱歐巴桑聯盟,其實,成員大多是年輕媽媽,大概都在30出頭到40來歲不等。他們以婦女、媽媽及公民的身份參政,背後沒有金援、也沒有政治背景,在過去都是聲音很容易被忽略的族群。他們大多是因為親子共學教育而聚集在一起,對於食品安全、土地正義、親子友善與空汙問題等事關下一代生活環境的議題有高度的關注。這群媽媽有些是職業婦女、也有些是職業家管,而且全部都是政治素人,但他們提出的政見卻比大多數的議員候選人更紮實,也更能貼近母職女性的心聲。另外,他們在選戰當中沒有掛大幅帆布海報、沒有插旗、沒有大聲公與宣傳車;反是拿著布條在路口宣講,用非常溫和且環保的方式打選戰,算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政團參選典範。

歐巴桑聯盟的成員有些是職業婦女、也有些是職業家管,而且全部都是政治素人,但他們提出的政見卻比大多數的議員候選人更紮實,也更能貼近母職女性的心聲。圖片來源:歐巴桑聯盟管網

上述例子並不是要幫這些參選者拉票,而是要舉例說明(當然還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案例,例如宜蘭薛呈懿議員的奇幻旅程):台灣的地方選舉,雖然公民參政的空間很緊縮,整體社會氛圍(媒體操作等)也對獨立參選的候選人不利,但是這些非典型的政治光譜,卻是我們公民社會的珍貴資產與經驗。

未來如果台灣民主能更成熟,是否可以讓地方議會也有「政黨比例代表制」,讓非主流的政治意見也有機會進入議會呢?我們期待未來說不定有代表新移民女性的組織、代表移工、代表各項弱勢社群的政團出現。

慢慢地,堅定地,一起來翻轉地方議會、翻轉我們自己的未來吧。

小結

選舉是當代社會理性的戰爭,真心期盼台灣社會能一票一票地,大聲把我們理想的社會說出來。或者對抗中國的霸權、或者對抗世代及性別的不正義、或者對於不平等的參政制度不滿,都一起行動吧;選舉前、選舉完後都請繼續行動吧。

以前日本時代,社會運動家簡吉先生就曾感嘆的說:「難道沒有更光明的路可以走嗎?」前輩努力了這麼久,就是要讓我們這一代人,有更光明的路可以走。我們要接著戰鬥,這次大選請大家「站出來表態,回家去投票」,讓我們投給自己,投給台灣的未來。

要讓我們這一代人,我們下一代人,有更光明的路可以走。圖片來源:mg@數位島嶼(CC BY-NC-SA 3.0 TW)

作者為台灣大學台文所博士生,前彰化縣溪州鄉公所秘書,曾參加台灣農村陣線活動。

留言評論
江昺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