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的標竿──明治維新150周年談《坂上之雲》

蔡亦竹
997 人閱讀

「まことに小さな国が、開化期をむかえようとしている。」

(一個極為弱小的國家,正準備迎接她的開化期)

這個句子是司馬遼太郎著名作品《坂上之雲》(坂の上の雲)的開頭,也是隨著這部小說的受歡迎而成為家喻戶曉、對明治日本的經典形容詞。同時這個句子,也成為安倍晉三在訪問愛媛縣、為當地自民黨提名的參議員候選人井原巧(於同年選舉中當選)助選時發表感想時的引言

安倍會引用《坂上之雲》的名句,當然是因為該書的主角秋山兄弟與正岡子規出身於愛媛縣松山市當地。而這部原本就廣為人知的小說知名度會更加提高的理由之一,當然亦得歸功於改編自同書的NHK同名特別連續劇從2009年開始分三年播出的關係。《文藝春秋》雜誌的2010年12月特別增刊號中,寄稿的就包括小泉政權的重要閣員竹中平藏,2012年自民黨總裁選的石破茂和安倍晉三本人也都在該雜誌中發表文章。

2010年12月的《文藝春秋増刊 「坂の上の雲」日本人の奇跡》收錄了許多政要的論稿,竹中平藏、石破茂與安倍晉三都名列其中。圖片來源:Amazon JP

石破茂特別提出兒玉源太郎的事蹟,將日俄戰爭的立案者兒玉和作為前防衛大臣的自己,再次提出「暴力裝置」的論述並講述兒玉的戰略。而安倍則是以「明治人」為主題對司馬的乃木希典愚將論提出異議,但仍然讚賞司馬《坂上之雲》的功績。理所當然的,這兩人在展開論述時也多以《坂上之雲》的內容作為參考依據。日後爭奪自民黨總裁位置的兩人會同時為了《坂上之雲》寄稿,也可見本作品的影響力。

而這本書就是開始連載於「明治百年紀念事業」的1968年。2018年的今天,也正是明治150周年紀念。作者司馬遼太郎親身從軍經歷了二次大戰,生涯等身的作品不斷在探討的主題就是「何謂日本人,『日本』這個國家又是什麼」。而他所代表的「司馬史觀」雖然在日本毀譽參半,但是除了幕末、戰國期的歷史著作之外,他真正的生涯代表作,就是描寫明治時代日本對抗俄羅斯的《坂上之雲》。

《坂上之雲》仍然被日本商務人士認定是上班族必讀經典之一,原因就在於這個長篇作品的主角秋山兄弟,在這本小說問世之前其實在日本史上並沒有太高的知名度。但是這對兄弟一個一手培養起日本騎兵,在滿洲決戰中擊退了號稱世界最強的哥薩克騎兵師團;另一個則一手組織海軍戰術,在日本海海戰中消滅了當時被認為不可能被擊敗的波羅的海艦隊。

這兩個人雖然不是像維新元老般的為眾人所知,但是他們卻在明治日本這個國家組織裡,找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學並加以貫徹。最後雖然沒有達到一般人所說的功成名就,但卻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完成了偉大的志業。這種身為組織一分子、雖然可能不是代表人物或是領導階層,卻能在自己崗位上成就自己人生目標的哲學,就是日本上班族前輩最想教導給後輩的觀念。這絕非所謂的奴性思考,而是積極地把國家、團體、組織的成敗,視為是自己人生成敗的公私合一精神。而這種一直被強調的價值,應該也是日本至今仍然以一個小國而得以長年處於世界經濟主力之一的秘密。

《坂上之雲》所代表的年代,正是帝國主義全盛的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在這段期間裡,日本從一個身處被列強瓜分邊緣的東洋小國,搖身一變成為被全世界注目的東方唯一列強。司馬史觀不斷強調的,就是這個時代的日本人充滿進取精神卻又實事求是,在堅實的現實主義和百折不撓的理想主義完美結合之下,日本這個新興島國,在危機四伏的帝國主義時代裡,衝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血路。

司馬史觀不斷強調的,就是這個時代的日本人充滿進取精神卻又實事求是,在堅實的現實主義和百折不撓的理想主義完美結合之下,日本這個新興島國,在危機四伏的帝國主義時代裡,衝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血路。圖為東城鉦太郎描繪日俄戰爭日本海海戰的「三笠艦橋之圖」,右三為秋山真之,右四為東郷平八郎。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PD)

當然,在明治時代的臥薪嘗膽之後,日本成為了新興的列強。後來的昭和對外擴張軍國時代,司馬遼太郎把它當成是日本忘記了明治的初衷,而得意忘形地自我膨脹、最後嘗到幾近瀕死的敗戰苦果。而昭和時代,正是司馬遼太郎身為大學生被徵召為陸軍下級幹部,轉戰於滿洲和日本本土間,幸而得以生存迎接敗戰之後,又得面對戰後一片荒原的慘淡青年年代。

也就是說,司馬的人生精華期大部分,都被他口中「怎麼會愚蠢到這種地步」的軍部主導之大日本帝國壓得喘不過氣來。在戰後的閒晃思考期時,司馬作為一個日本人,開始思考「昭和的日本雖然不切實際而愚蠢,但日本人不可能一直都是這樣的。應該還有更理性、更讓人驕傲的日本人典型吧」這個問題。而《坂上之雲》所描寫的明治時代,可能就是司馬遼太郎所得出的答案之一。

司馬遼太郎人生精華期的大部分,都被他口中「怎麼會愚蠢到這種地步」的軍部主導之大日本帝國壓得喘不過氣來。戰後,司馬重新思考日本人的歷程,《坂上之雲》所描寫的明治時代,成了司馬心中理想的日本時代。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PD)。

雖然過度評價明治,而又過分地看輕昭和,是司馬史觀最讓人質疑之處。不過明治時代的日本,以一個除了農業之外沒有主要產業的小國,打敗了世界最大陸軍國、也是歐洲主要列強之一的俄羅斯,卻是不爭的事實。同樣面對不斷對外擴張的大國列強,同樣是一個新興的狹小島國,同樣面臨不改革就得賠上國家命運的關鍵期,現在的台灣、明治前後的日本,似乎站在同一個歷史的轉捩點上。

這部小說在司馬遼太郎寫了《台灣紀行》、並與李登輝前總統對談「台灣人的悲哀」(原文標題為「場所的悲哀」),而在台灣聲名大噪之後,仍然少為台灣人所知。即使它是司馬遼太郎的代表作。其中可能的原因,就如同司馬遼太郎在生前峻拒《坂上之雲》改編成影像作品一樣。

明治時代,是帝國主義全盛的時代,而以主角秋山兄弟所代表的日本奮鬥過程,其實也是在那個險惡的時代裡這個小國武裝自己的過程。在日本向上的旅途最後以日俄戰爭的勝利作為終結的過程中,發生了對朝鮮用兵、以及中華文化一直引以為恥的日清戰爭──也就是中華史觀裡所稱的甲午戰爭。一個小國的崛起,同時也是兩個古國、大國的墜落。驗證這個文明相互優劣的驗證手段,在當時就只有戰爭。司馬遼太郎擔心的,就是這部作品被過剩解釋為對戰爭和軍國主義的美化。對差點因為大東亞戰爭而命喪中國戰場的司馬而言,這是他最不想見到的事。

「明治真好」。

這是《坂上之雲》最後部分著名的一段話。2009年本作品被拍成連續劇,2007年由安藤忠雄設計的「坂上之雲博物館」也作為城市再造的一環在松山開幕,2007年、2008年兩個年度就有25萬的入場人次。「明治真好」這句台詞也在連續劇的最終回出現,引發了不少觀眾的感動。在經歷長年不景氣、迎接明治150周年的平成時代,這個故事成為了不同於慶祝明治改元一百週年的高度成長期,而給了社會大眾「像明治的先賢們般一同爬向山頂,克服現在的苦難」這種勇氣。

《坂上之雲》在21世紀初又獲重視。2007年NHK開啟歷史劇翻拍(2009年播放),同一年,由安藤忠雄設計的「坂上之雲博物館」也作為城市再造的一環在松山開幕。Tamago915@維基共享資源(CC BY-SA 3.0)。

而且司馬選擇秋山兄弟作為主角的理由,正如其書中所述是「演出這個奇跡的演員們,依不同的算法可能會有好幾百萬,就算限定人數也會有幾萬人吧。但是既然是小說,就必須選出其中的代表人物」一般,就算是大眾其中一員的讀者也可以為了日本奉獻而得到出人頭地的機會,也就是司馬常主張的「明治是國家發展和個人出頭可以一致的幸運時代」般的希望。

事實上司馬的前編輯關川夏央就曾表示,司馬會想要寫作《坂上之雲》並不是為了讚美明治,而是對於以安保反對運動所代表的高昂民族主義的不滿和不安。可以說在司馬的眼中,安保運動和日比谷暴動的大眾形象幾乎重疊,這樣下去四十年後的日本可能會像日俄戰爭四十年後般再次毀滅。因為這樣的憂心,所以司馬才著手這部作品。有趣的是,四十年後日本雖然陷入不景氣但卻沒有毀滅,反而《坂上之雲》被影像化而再次引起大眾的注目。

雖然司馬一再主張自己是「禁止一切的想像」在書寫這部作品,也因此裡面的內容受到更多的左派評論者的強烈攻擊,但是《坂上之雲》畢竟是小說、是文學作品,而且是其內容廣受喜愛,對社會的影響強大到其明治觀「幾乎成為另一種教科書」的「國民文學」。所以正如評論家成田龍一所說的,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坂上之雲》在不同的時代所具有的意義和影響是值得檢視的。

評論家成田龍一所說的,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坂上之雲》在不同的時代所具有的意義和影響是值得檢視的。圖片來源:Amazon JP

在連載當時,正是大眾思考「成為上班族到底有什麼意義」的時代,《坂上之雲》正好提供了那些熱中於學生運動而對將來感到徬徨的年輕人們一種「作為集團中一份子」的人生觀。而在經歷長年不景氣的明治150周年的今天,《坂上之雲》則是告訴人們抱持希望、突破困境的重要。而圍繞著這部作品,許多政治意識和歷史觀的論爭也尚未停息,在明顯右傾化的日本,這部作品會繼續帶給大眾什麼樣的影響,也是今後必須注目的社會課題之一。

也或許這部小說裡的樂天主義和永遠朝向前方邁進、同時勇於檢討和自我整理的精神,可以給日本、甚至今天台灣的我們一點啟示。

作者為日本筑波大學地域研究科日本研究碩士,同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文學博士。專攻民俗學。現職為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在學術和政治、實務和夢想間漂流,留學日本現居台南。人生的信條是「既生於世,豈不遊哉」。著有《表裏日本》、《風雲京都》、《圖解日本人論:日本文化的村落性格解析》。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