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與「他們」的謊言

嚴婉玲
138 人閱讀

圖片來源:高雄好過日臉書

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

艾略特(T. S. Eliot)寫下這句要滿一百年了。今年四月,對台灣確實特別殘酷。朝野兩大黨為了總統初選鬧得不可開交,除了忙著網內互打,還要不斷跟其他陣營互相攻擊,蔡總統及郭台銘每日的臉書互嗆被朋友說簡直像交換日記。

但各位也不用覺得台灣怎麼這麼悲哀,其實烏克蘭也沒好到哪去,就在昨日選出號稱拚經濟卻提不出政策的喜劇演員素人總統。兩國許多情境似曾相識,包括烏克蘭政府這幾年為計畫性的親俄假新聞所苦,選前俄羅斯即對烏克蘭實施能源禁運以恐嚇烏克蘭國民放棄這幾年的脫俄路線等等。而燒毀的巴黎聖母院、在復活節遭恐攻的巴基斯坦、整天託夢的媽祖,則讓我們意識到,即使神明也經常無能保護自己的教堂、教民,甚至為政治或暴力所侵擾。世界顯得極其無望。

死地裡開出紫丁香來

但在這些絕望中,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好事嗎?倒也未必,南安小熊經過一年的圈養訓練,即將要野放回山林;公視拍出了一部叫好叫座的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下周日本改元「令和」,新天皇也期許著新氣象。好像都跟台灣的政經大局無關,淨是些風花雪月?其實只不過是這些新聞以一種討喜可人之姿出線,倒不見得無足輕重。

文化部以前瞻計畫補助了《我們與惡的距離》4300萬元,探討了媒體、隨機殺人、精神疾病等社會敏感議題。我認為這個補助案最大的成功在於擺脫了教條式的「台灣意識」宣傳,不再一直強調歷史苦難,反而直指當代社會問題並試圖厚植肌理而沒有落入二元對分的善惡訓示,其實蠻令人欣慰的。而收視率與熱議程度也證明這樣的做法有效,雖然有朋友悲觀的認為,以台灣人淺碟的思考模式,只要再發生一次隨機殺人案,這些努力仍將白費,但我仍樂觀地覺得,有過討論與震動,總會留下痕跡。

摻雜著記憶與慾望

這麼樂觀,沒有問題嗎?當然也不是要大家只看自己看了開心愉快的,而不去正視我們到底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生活仍然現實得緊,光是看總統擬候選人們互相對罵其實毫無實益,也只會扁平化政治討論,網路聲量能影響的終究有限(甚至連是否跨出同溫層都有待觀察),而這個國家並不只透過網路治理,要解決問題,恐怕還是要試圖理解事件表象背後的意義。

例如綠營每天不斷提出的抗中論述,跟台灣人民說中國政府不民主,其實沒有什麼用,四十歲以上的許多中老年人仍然懷念戒嚴時期彷彿比較平靜的生活,反正只要不亂說話、亂想就沒事了。

跟台灣人民說,不要經濟過度傾中,以免被掐住脖子,但如果你是間鄉間小廟的主委,對岸有人(透過白手套)捧著白花花的銀子來說,這些錢讓你們修繕廟宇的,廟修好之後,還可以有經費辦建醮活動,找花車來表演,請總鋪師來辦桌。主委會說:這不是親/傾中啊,這只就是有人要捐獻功德金啊!這樣的輸送模式早已在鄉間相當普遍,這不是阻止服貿、貨貿、自經區就可以解決的,而政府對此無計可施。如果明年的選舉,執政黨不能認清論述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有多大、是否有能力接合,恐怕再高的網路聲量也挽不回頹勢。

以春雨鼓舞晦暗的根芽

剛過節氣「穀雨」,這幾天台灣各地都下著春雨,雖然太暴烈時甚至以冰雹的形式降下,甚至淹水,但各地其實都慢慢的長出地方政治討論的根芽了。舉個例,經營地方已三年的台南新芽協會,正在關心的議題中有一項相當有趣,是關於台南市的鄰長交通補助案。六都之中只有台南沒有編列這筆每月兩千元上下的鄰長補助費,若編列,市府每年將增加約2.3億元支出。目前幾個議員正在連署提案希望能爭取這項補助,市府也已提出說帖回應。這個議題過去僅在議會中攻防,而議員為了選票,多不敢明確反對,除非是執政黨議員須護航政策。但這次,台南新芽希望跟市民們討論這項政策是否必要或應如何實施?這就是第三部門所能發揮的功用。

而四月初,各縣市首長執政百日之際,有幾個縣市的在地青年團體或個人包括:高雄好過日、新北深蹲協會、彰化在地青年、雲林在地人、宜蘭監督聯盟、南投靠山青年、台南新芽等,分別列出了所屬縣市長的十大事蹟及執政百日評論,(例如高雄百日評論)引起各地不少討論與轉貼,關於當代地方政治的在地討論正在各地滋長並串聯。成為各地地方政治的討論者、行動者,開出地方繁麗的奇花異草,或許是對暴虐四月的最有力的反擊。

“Waste Land”(lines 1─4)

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作者為台灣史學徒,認為取徑歷史以叩問並尋思當下現實才能產生力道,目前的研究興趣是政治運動史及地方政治史。也親身投入各種社會運動、實踐及實驗,與台南一群年輕人共同創立台南新芽,試圖用各種方式,想像並打造台南及台灣的未來。

留言評論
嚴婉玲
Latest posts by 嚴婉玲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