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的成就與展望

陳錦稷
233 人閱讀

前言

金融對於現代經濟體系而言,有如血液之於人體。藉由血液循環,搬運以調節各種營養成份,輸送到不同器官與細胞組織;金融體系穩定健全發展,發揮金融中介與傳遞資金的功能,將資金從有餘者轉往資金不足之處,引導國民儲蓄投入實體經濟,經濟體系得以有效率的完善運作。

圖片來源:蔡其達提供

截至2023年底,國內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58兆,保險業管理資產亦達35兆餘。隨著金融體系發展與管理資產的龐大,金融更是國家實力的最重要基礎。檢視政府對經濟政策的成敗,金融是否充分發揮功能至為關鍵。本文回顧蔡政府八年來的金融政策成績,並展望未來提出對金融政策的建言。

金融政策的回顧:

依據相關政府部會資料,金融施政成果包括:

●建構活絡籌資與融資市場,協助中小企業與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取得資金。

●鼓勵保險業投資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公共建設、長照及永續發展債券。

●推動永續金融與公司治理。

●推動「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資本市場藍圖」及「公司治理 3.0-永續發展藍圖」等政策,運用金融市場機制引導資金投入綠色或符合永續發展目標之產業。

●提升金融穩定、強化金融韌性與風險控管。

●維護金融市場紀律與穩定,優化金融監理。

●促進公司治理與金融監理,透過金融檢查,要求金融機構落實監理,提升金融業對風險控管、法令遵循及消費者權益之重視。

●六家國內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並擬定經營危機應變措施。

●發布「銀行自有資本與風險性資產之計算方法」,修正信用風險標準法、 內部評等法(IRB)等,由本國銀行辦理試算。

●督導銀行辦理氣候風險財務資訊揭露,落實金融機構氣候風險管理。

●推動保險業於115年接軌IFRS17,並發布保險業新一代清償能力計畫。

●發展臺灣成為亞洲企業資金調度及高資產財富管理中心。

●推動高資產財富管理業務,引導金融業提供量身訂做符合各類企業及民眾不同需求的金融商品。

●在大學中成立國際金融學院,培養國際金融人才。

●推動金融科技,建構友善創新監理法治環境。

●檢討電子支付及電子銀行相關規定。

●開放純網路銀行並協助充實業務範圍。

●推動保險業發展創新型保險商品。

●發布「金融資安行動方案2.0」、金融資安攻防演練。

●推動創櫃板,支持創新事業發展,鼓勵創新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籌資。

●推動金融體制與國際接軌,布局新南向政策據點。

●增進國際金融監理交流合作。

●推動普惠金融,保障經濟安全,強化投資人及金融消費者教育。

●打擊詐欺推動金融詐騙防制。

●推廣微型保險與小額終老保險。

●鼓勵發展各項行動支付服務,推動非現金支付。

●金融服務業辦理公平待客評核。

●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保障型保險平台納入微型保險。

●優化資本市場與推動財管信託:鼓勵信託業推動信託 2.0 計畫。

●落實投資人保護,透過股市監視制度查核不法,強化跨市場監理,維持資本交易市場安全與公平。

未來的展望與期許:

回顧過去金融政策成就,就事論事檢討成就,在成功之處與未竟之功之間發揮承先啟後,運用過去累積的政策資產,一棒接一棒,接續讓金融發展,創造國民經濟福祉。建議未來金融政策之方向如下:

一、引導國民儲蓄投入實體經濟,以金融支援國民經濟發展

首先,金融的初衷仍應由福國利民的角度,以金融支援經濟發展,才能找回金融發展的本質與初衷。將民間超額儲蓄導入投資,發展國民經濟是金融最核心的課題。唯有金融能將資金導入實體投資才能避免資金氾濫,房地產淪為炒作工具,造成居住問題與跨世代間掠奪的副作用,也才能避免不動產泡沫化風險,轉為危害金融體系穩定的變數。

金融的功能在於支援實體經濟與產業發展,金融中介要發揮功能,將過剩資金有效導入國家政策與公共建設,才能解決社會問題,才會有實體經濟的繁榮發展。將金融體系中,尤其是銀行與保險所管理的龐大資金,投入長照、社福、新興產業與產業升級轉型,滿足社會變遷所增加的公共需求之中,一直是過去政府持續努力的目標。

檢討國公營行庫在風電融資、淨零轉型與政府公共建設中發揮金融的角色。與民營金融機構相較,國公營行庫經營或許較不具競爭效率,但配合政府政策是國公營行庫首要任務,在配合政府政策,能有效管理風險,發揮金融中介能力,這些課題值得再思考。

二、金融穩定是國家安全的重要議題

特殊國家的特殊對外經貿關係,是台灣金融體系穩定的最大變數。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且不動產市場面臨嚴重泡沫化,產生的系統性風險對台灣金融體系而言已是危害金融穩定的灰犀牛。建立對中國系統性風險的防火牆,強化對中曝險管理,降低對單一市場集中風險,包括央行外匯資產與整體金融機構對中曝險部位進行風險管控有其必要。

透過情境分析與壓力測試提出應對措施,並借鏡俄烏戰爭經驗,在資安與金融戰的情境想定中,推動金融乃至整體政經兵棋推演,並建立因應機制。此外,人民幣國際化與數位人民幣發展,對台灣貨幣主權的挑戰與可能產生的通貨替代效應,如何避免影響台幣匯率與金融體系。都是因應中國經濟嚴重下行的重要金融課題。

三、設立主權基金,金融實力轉化為國際影響力

設立一定規模的主權基金,發揮金融實力,運用投資策略,佈局具戰略性與前瞻性的前瞻技術,才能擴大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實質影響力。資金來源除央行外匯的超額準備之外,也要搭配金融業與民間大型企業的對外投資。並經由特別立法,建立完善治理架構與監督問責機制,避免政治干預,確保獨立運作並經監督查核的財務資訊透明度。

四、永續金融與淨零轉型

因應氣候變遷、淨零轉型與永續金融的國際發展趨勢,金融落實ESG,成為能源、交通與產業淨零轉型的重要動能。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RE100認證等國際淨零轉型趨勢下的產業轉型。協助中小企業因應淨零碳排所面臨的轉型風險。金融協助建立碳權交易機制,建立台灣的碳權交易市場。

五、國際監理接軌與在地的調適

金融體系攸關社會穩定,且金融產品需要滿足在地需求特性。如何在適應新的會計準則、國際監理標準,例如保險業的新一代清償能力監理指標的同時,又能不弱化我國金融產業的實力,不減少保險業投入國內公共建設與國內投資的動能,兩者之間的權衡將是新政府的一大挑戰。

務實依照我國本土的金融需求,彈性調整在地監理標準,設計符合保險業的資本監理及會計制度,調適保險業資本監理要求、監理會計標準與財務揭露的會計標準,權衡損益的實現與未實現損益的短期波動,才是強化保險業風險承擔並兼顧資本強化的保險業監理對策。壽險業管理資產逾六成從事海外投資,更是我國在國際經濟環境下重要的國力展現。如何引導金融業管理的龐大資金投入實體經濟,有效支援民生產業發展,創造國內投資動能與在地就業,更是總體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

六、央行的匯率與利率政策,與金融發展息息相關

央行匯率及利率政策與金融發展相關,外匯的自由化及外匯商品的多元化更是金融健全發展的重要基礎。央行政策目標為「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及「於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之發展」。央行兼具管理外匯資產和貨幣政策之任務,但有研究指出央行盈餘繳庫的政策責任導致央行「大規模干預買進外匯資產」並「維持低利率」。貨幣政策是否逐漸失去政策主體性,甚至被批評淪為匯率政策的附庸。

長期低利率政策有利於匯率貶值,創造出口的競爭優勢,但長期低利率環境也形成高房價的溫床,造成民間超額儲蓄的資金氾濫,卻又無法導入實體投資的困境。而央行的匯率制度的進一步自由化,更與金融的發展息息相關。

結論:

展望未來,國際政經局勢仍是台灣金融的最重要底蘊,尤其是淨零轉型與永續金融的發展是國際大勢所趨,我國金融如何應對此一挑戰,相關政策的調適最為關鍵。而國際主要央行面臨疫情後的通膨挑戰,緊縮貨幣政策以平抑高漲物價,又必須引導通膨偏高的經濟能順利軟著陸降溫,避免貨幣政策的變動對金融體系產生太多負面干擾。我國金融體系與股市、匯市、房市等不同交易市場,必然隨世界經濟與國際金融體系的波動而面臨波瀾與可能的震盪。

未來面對國際經濟金融情勢的變動,尤其是美中格局之下的地緣政治情勢變動,政府在總體經濟發展中重新檢視金融政策,仍有賴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行政作為之間的整體協調。而對於未來新政府的金融政策,主政者宜把定對金融核心價值的政策方向感,才能兼顧金融體系穩定,強化金融中介能力,將資金導入經濟體系,讓民間超額儲蓄有效轉化為實質投資,厚植產業發展基礎。在經濟資本之外,有效維護環境永續,累積社會資本,都是未來有效協助經濟發展的金融政策方針。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暨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