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科學看小黨的提名策略(上)

王宏恩
642 人閱讀

時代力量與台灣民眾黨這兩個黨,目前在民調都還有超過5%門檻的支持度。但這兩個政黨在區域經營不足(除了時代力量在新竹市的努力之外),而上次議員選舉,時代力量的議員得票也並不集中。

可以看出這兩個政黨在接下來的選舉,仍須透過理念或政治明星的個人魅力來衝刺政黨票,把全國支持率透過不分區制度轉換為立委席次。透過不分區衝刺空氣票是每個小黨的夢想,現在綠黨也在努力奮鬥中,但如何執行,超過那5%門檻?

在之前我的文章曾提到旅美學者根據2016年選舉結果做的研究,小黨的不分區政黨票會受到區域提名的影響。而且不只是提名,而是提名的區域候選人每多10票,不分區政黨票平均而言就會比沒提名的地方多1票。區域候選人的吸票能力,對於小黨的不分區政黨票有加成作用。

民進黨各選區的得票率。圖片來源:算一算,大綠小綠誰幫誰?

既然小黨必須要花錢提名區域候選人才能提不分區,而區域候選人又能幫到不分區,那小黨理論上就不該只提「砲灰」,而得合理選擇可以極大化區域選票的選區。就算無法勝選,也可以幫忙把區域選票外溢到不分區的得票。

那麼,小黨要如何極大化區域選區的得票,就算無法勝選?

區域選舉是單一選區,政治學中的杜佛傑法則表示,因為選民不想要浪費選票,所以會集中把票給最有機會當選的前兩名候選人。在目前兩大黨都幾乎提好提滿的狀況下(民進黨上次2016提名60位,這次提名68位,還不包括洪慈庸、林昶佐、與陳柏惟),各選區幾乎都會有藍綠對決的戲碼。加上總統選舉也必然有藍綠對決,現任總統蔡英文也試著把選戰主軸轉成反對一國兩制,而在總統立委合併選的狀況下,選戰主軸往往會被兩大黨總統候選人主導。那小黨的機會在哪呢?

選民因為考量到勝選與否,而沒投給自己最愛的候選人或政黨,政治學家稱之為「策略投票」(Strategic Voting)。大家可以想像,當前兩位主要候選人越為接近時,一票越可能會影響勝負,也因此民眾越可能會策略投票、把票集中給前兩位候選人。

但我們假如反過來看,小黨的機會就來了:假如該選區只有一位清楚的贏家,其他人根本毫無勝算,甚至集中選票也沒用的時候,那大家就會放棄策略投票,直接誠實投票了,反正也沒差。甚至,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選民還會啟動「抗議型投票」(Protest Voting),反正不會影響結果,那就故意投給小黨,給本來自己偏好的大黨一個警惕。最直接的例子,就是2016年的總統大選的宋楚瑜的得票。

當我們把台灣的選情、選制、與現有政治學研究一起考慮進去的話,小黨想要極大化區域選票的提名策略應該如下:

第一,假如自己有機會在區域成為前兩名,那應該提名並讓選民棄保,形成選區內的兩大黨競爭。例如英國在地方都是兩黨競爭,但總結到全國變成三個大黨。

第二,假如只有空氣票又沒有機會前兩名的話,那應該去找只有一個遙遙領先者、而且小黨在該選區有一定支持度的選區。因為搶票不會影響結果,小黨支持的選民就會安心地把票投給小黨候選人,連帶在不分區把票投給小黨。

第三,假如已經有在地方經營而有「鐵票」的選區,則應該提名來維繫選票。

對於靠理念或政治明星吸引選票的小黨來說,一跟三比較困難。而要做到二的話,無論是從2016年或2018的選舉結果來看,都應該要在大城市提名比較有效率。因為大城市選區的選民人數比較多,宣傳比較有效率,而且大城市裡面還沒有長久居住的年輕選民較多,年輕選民比較會受到空氣票的動員。

舉例來說,時代力量2018年地方選舉在六都拿到了25萬票(3%),在其他16縣市僅拿到6萬票(1.5%),尤其是台北、新北都獲得近5%的選票。而綠黨在六都拿到3萬7(0.44%),在其他16縣市拿到1萬2(0.33%),其中在桃園市獲得3%選票。當然得票數字與提名有關,沒提名自然平均會被稀釋,提名本身也跟得票互為因果,但仍可看出小黨選票集中在大城市的趨勢。

因此,我們可以使用這個邏輯來評價目前我國各小黨的提名策略,假如符合這個邏輯,則代表這個小黨的確是朝著極大化不分區得票的方式在進行提名的。

首先是台灣民眾黨。目前台灣民眾黨一共提名了8席區域立委。這8席提名人裡面,一共有7席是在六都提名,只有1席是苗栗縣。

柯文哲的支持者會支持台灣民眾黨嗎?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在這8席提名裡面,至少有5席與我們前述討論到的狀況接近:台北3、台北7、台北8、高雄5、與苗栗1。高雄5是上次民進黨獲得六成選票(雖然有選區變更),而苗栗1則是上次泛藍分裂(但這次沒有),因此都有穩定領先者。另外台北3、7、8則是上次民進黨並未提名,而挑戰者又無充分整合,使得國民黨候選人順利當選,而目前他們也在各選區領先。在這些地區提名是符合極大化不分區選票的邏輯的(這也同時說明了為何時代力量也希望可以提名台北7,之後再談)。

另外兩席,台北5與台中3,這兩席都是民進黨上次禮讓時代力量的選區(民進黨過去拿不到超過四成二的選票)。而這次以無黨參選的林昶佐跟洪慈庸,他們兩位分別受到林郁方與楊瓊瓔的強力挑戰,而在台灣民眾黨領軍的柯文哲選擇不支持後,勝率可能更低。我不確定是否有民調證明這兩個選區裡國民黨勝率很高,但從這兩位現任者選擇無黨參選(雖然民進黨有背書支持)的情況下,台灣民眾黨的提名,是有可能把這兩個選區也拉成前面其他五席的狀況的。

最後一席的新北7,目前看起來並不符合上述的討論。新北7雖然是新北市人口最多的板橋區,但從選區劃分來說並不是選民最多的。相較新北市其他區,年齡結構上年輕人也並沒有比較多。而從過去的選戰來看,新北市可以說是藍綠五五波,目前民調也預測藍綠兩大候選人的民調接近,因此新北市的台灣民眾黨候選人被邊緣化的機率很高。柯文哲日前去板橋跑的行程,被說是要跟老家在板橋的郭台銘拉近關係,但這次提名與這是否有關則不得而知。

但假如我們水鏡八奇一下,正因為新北7是如此的平凡,這個選區反而是郭柯聯盟的指標:面對保衛席次的民進黨、靠學者名嘴挑戰的國民黨,郭柯聯盟派出的年輕網路世代指標,能夠在這個選區拿下多少票,代表了郭柯聯盟在藍綠對抗下的壓力測試。這個選區是個很好的實驗。

在下一篇專欄中,我將繼續用相同的邏輯檢視目前尚在提名階段的時代力量以及綠黨。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留言評論
王宏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