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6月15日在加拉萬谷地第十四號哨所的印中軍隊衝突,印方死亡二十名軍士兵,而據印方表示,中方也有近四十多名官兵死亡,還包括其領隊的正副指揮官。CNN說這是印中邊界衝突在最近四十年首次有死傷的案例。
消息一出印度民眾憤怒異常,等到人民還聽到消息指稱印度軍隊是遭受四倍其人數的中國軍隊襲擊,這還是當中國軍隊並未依六月六日的印中邊界軍長會談之約退出哨所所致,以及中國軍人是預先備好長棍與釘子棒攻擊赤手空拳的印度軍人,還有不少印度士兵是遭襲擊墜崖,或是受傷失溫而死等訊息後,印度人怒氣更高。除了焚燒中國國旗外,不少民眾更把怒氣指向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Jaishankar)與印度總理莫迪,認為他們的發言太過軟弱。現在這件事情已經從印中加拉萬谷地的流血衝突,逐漸發展成對印度執政黨的信任問題。
印中兩國在1962年就因西藏邊界問題打了一仗,當時印度被中國打得潰不成軍,政軍領導界皆視此為奇恥大辱。之後中國發展核武,也幫助印度宿敵巴基斯坦以箝制印度,在南亞形成中國與巴基斯坦從東北西三方對印度的準包圍格局,印度對此困局牢記在心。在1999印度試爆核武的主要考慮,根據當時的國防部長費南德茲所言,就是要針對中國。印度軍方這數十年在邊界屯兵積量,就是要避免1962年的羞辱重演。印度政軍菁英對與中國的邊界問題是非常耿耿於懷。
印度認為中國改變過去彼此處理爭議的默契
這次發生軍人死亡的地點是加拉萬谷地。印中存在三段的陸疆未定界,加拉萬谷地聯繫到的未定界是處於西段,雖屬於印中邊界區,但也「接近」印巴在喀什米爾的陸疆爭議地區。與過去不同的,是加拉萬谷地在1962年印中衝突後就是處於實際控制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 LAC)的印方範圍內,雖然中方口頭不認這個印方控制範圍,但印中邊界衝突在過去是彼此不會挑戰實際控制線內的對方控制範圍。因此在過去都不認為加拉萬谷地是會出現衝突的地方。事實上,印度以為衝突地點應該會更向東北,更接近中印實際控制線區域。
同樣的道理也在這次衝突的另一地區,即同屬未定界西段的,但位置稍微偏向東南的「班空(錯)湖」。那在過去也屬於印度實質控制區域,也屬於雙方有默契不會去挑戰的區域。因此對印方來說,這次衝突是中方違反過去的「共識」或是默契,進入了實際控制線的印方區域,因此是中方改變現狀,導致印度被迫反擊。而中方則反向指稱那些地區本就是中方堅持屬於中國的區域,印度對此無權置喙。
邊界爭議從五月初在西段與中段的實質控制線展開
就印中邊界衝突的發生時間來看,五月五日中方軍隊進入未定界西段的拉達克地區,並進佔「班公(錯)湖」地區,印度也趕快調兵前往與中國對峙,而引發今年第一次的印中邊界衝突,印中軍人有四百名在那個地區徒手對抗並互丟石塊。
之後在五月十日,印中發生第二次邊界衝突,但這次是在中段未定界,靠近錫金地區。根據印方說法,這個發生在四千五百公尺高山上的軍事衝突,據說造成四名印度士兵與七名中國士兵受傷。
五月二十一日中方軍隊進入加拉萬谷地的印方領土,宣稱要阻止印方建造會進入加拉萬谷地的DSDBO公路(Darbuk─Shyok─Daulat Beg Oldie Road),接著在五月二十四日,發現中方軍隊除了持續強化先前進佔的地區外,還分別進入鄰近的溫泉地(Hot Springs)、第十四號哨介區所與第十五號哨介區。各區約有八百到一千名中國士兵在其區域築帳篷駐紮,並部署了十八挺機槍。印方認為人民解放軍實際上已經佔領這些區域20─60平方公里。
接著在六月六日,針對雙方在班公(錯)湖、加拉萬谷地及其他位於東拉達克地區的印中對峙,雙方有個邊界軍長級會談,印方是由駐紮在列日(Leh)的第十四軍團長,一位中將指揮官出面主談。但之後在六月十五日,加拉萬谷地就出現死亡衝突。六月六日的邊界軍長會談似乎沒發生作用。
印中對加拉萬谷地血腥衝突都想降溫,但民間對印方壓力甚大
當加拉萬谷的衝突出現軍人死傷後,中方至今沒有公布中方的傷亡情形,印度方面則先是總理表示其領土一寸不讓,外交部長蘇傑生與中國外長王毅的電話中更指控對方改變現狀,威脅對印中關係會有嚴重後果。但中方不公布中方傷亡情形,被外界認為可能是不願讓中國已經極旺盛的民族主義戰狼們的LP會火燒到爆表,逼使中國有所動作,且中方也把六一五加拉萬衝突事件中俘虜的十名印度士兵迅速交還給印度。而印方雖然憤怒至極,但是外長蘇傑生強調要回到六月六日邊界軍長會談的框架內處理,希望可以確實履行那個邊界軍長會談的協議。而莫迪總理還多次強調印方土地沒有被中國軍隊佔領。
中印雙方政府的確想降溫。中國人民更是因消息被封鎖,所以對加拉萬谷的衝突沒什麼反應。由於中國人一般看不起印度,因此對印度相關訊息也不甚重視,因此只要政府有意封鎖消息,民間就不太會對涉印度訊息有反應。
可是類似的狀況不會在印度出現,因為印度是民主國家,有獨立的媒體。加上中印戰爭的羞辱性,自是對中國以及印中關係相關的訊息高度關注。因此加拉萬谷地衝突有印度軍人喪生訊息一出,媒體圈立即沸騰,接著開始出現各種細節,包括中方違約在先且襲擊前往查探的印度軍人、中國軍人使用類狼牙棒的武器攻擊赤手空拳的印度兵、印度兵是被沿路追趕因摸黑才掉落山崖,以及中方對受傷倒地的印度軍人見死不救,放任其在零下溫度凍死等報導。
印度輿論譁然,要求政府硬起來,外長蘇傑生的處理被攻擊為輕重不分,總理莫迪說沒有中國軍人入侵印度領地的說法,更被指責這是在陷犧牲的印度軍人於不義,難道總理是暗示印度軍人是因入侵中國領地而死亡的嗎?
此外,中方之後的低調反應也讓人搞不清楚。如果北京無意擴大衝突,為何會出現中國軍人在優勢軍力下(其人數是前往視察印方軍隊的四倍以上)還以狼牙棒攻擊印度軍人造成死傷?同時五月開始出現的邊界衝突,是中國軍隊直接進入印度控制的實際控制線區,與過去是邊防巡查的邊界爭議不同,而且爭議動作不只發生在加拉萬谷地與班公(錯)湖這幾個位於西段的印中爭議疆界處,包括中段的錫金段也有事。
感覺中方是從西段與中段爭議界同時對印度施壓,明顯是在擴大衝突。特別是有人提到,中方對印度在加拉萬谷地區修建,簡稱為DSDBO公路的計畫高度敏感,認為這會使印方能很快運兵到這些區域,是個會改變該區域軍事平衡的危險計畫,因此想要以行動阻止,與2017年印度以行動阻絕中方修建在洞朗的類似交通設施頗為近似。但中段的錫金區域不在這段新公路上,為何中方也派軍進入呢?
巴基斯坦是否出手,是印中衝突否會擴大為戰爭的重要觀察點
即便發生加拉萬谷地襲殺事件,但印中領導者都還無意開戰。只是印度民情沸騰,對新德里政府會有要求強硬處理的較大壓力。只是如果真的要有戰爭,判斷的重點應該是巴基斯坦的態度。如果巴基斯坦也開始出動軍隊,就會形成中巴合作包圍印度的戰略局勢,而當巴基斯坦在西段出兵,這使得中國會有餘裕在中段與東段的未定界出手,對印度形成更大壓力。
只是1999年巴基斯坦對印度發動突襲的卡吉爾行動(Kargil),當時在沒有中國支持下黯然退場,還有不少巴國軍人死傷。即便巴基斯坦是中國全天候夥伴,但二十年後要巴基斯坦賣命來掩護中國,除非中國提供巴基斯坦無法拒絕的巨大誘惑,否則當時已經種下的不信任種子不會消失。如果巴基斯坦不出兵,要中國單獨對印度發動戰爭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另一個認為中國在缺乏巴基斯坦側翼掩護的軍事行動下,即便在加拉萬谷地鬧出不少人命,但還是不會對印度攻擊的理由,是中印未定界的軍事平衡不利於中國。
一份來自英國皇家聯兵中心(RUSI)的評論認為,主責中印未定界的中國西部戰區兵力約二十三萬人,相對的,當面的印度兵力(印度北東中指揮部)約二十二萬五千人,雖然印度當面部署的兵力稍減於中國,但差距甚微。且西部戰區因為內部維安理由之故,必須在新疆軍區配屬七萬人,在西藏軍區配屬四萬人,且部署在內陸,不是在邊界。這就大大減少面對印度的兵力,即便中國有較優異的兵力投放基礎設施。
而中印的火炮支援部隊之部署方式,特別是中國在前線只有一個砲兵聯隊,之後的炮兵旅是部署到深遠後方的拉薩,這也讓印度占優勢。而且印度在前線有更多空軍基地,其空軍基地的位置也較低,使其有較豐厚的大氣,這會加快印度空軍的起降頻率。基本上是其自然地理特性讓印度取得不少優勢。中國雖之前建好青臟鐵路利於從東部加速運兵,但前提是前線能夠扛得住。
這也使得在對印度用兵時,中國會比外界所了解的更倚靠巴基斯坦的角色。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如果巴基斯坦無意配合,中國是不太可能主動擴大戰事來對印度動手。而印度基本上也不會對中國發動攻擊。因此中印不太可能因加拉萬谷地襲殺事件而大動干戈。
習上台後印中邊界衝突日益激烈,但這是習大大要的嗎?
印中邊界雖然存在爭執近六十年,但除了1962戰爭外,多數時間彼此是相安無事的。近幾年印中邊界爭執動作不斷,都是在習近平上台後發生。
2013年李克強任總理的首次出訪就是去印度,當時還是國大黨執政。但就在李克強要出訪前的一個月發生中印邊界「帳篷危機」,其地點就在阿克賽欽(Aksai Chin)─拉達克地區,也是今天印度修建DSDBO公路的DBO段之起點。當時這個危機延續一個多月,在李克強出訪印度前十天左右才結束,幾乎讓李克強總理取消或延後其訪印行程。
2014年九月在習近平首次訪問印度的前一天,又傳出中方有一千名士兵侵入印度拉達克地區,還深入印度境內數十公里。這個爭議讓習近平在印度時飽受當時的新任總理莫迪的冷眼。由於入侵區域Chumar在過去較少是爭議地點,因此這個作為不僅在時間,同時其地點的選擇也同樣啟人疑竇。
據說習近平當時在印度是氣瘋了,特別選在莫迪在場時打電話回去要中方立即撤軍,但中國軍隊似乎不動如山,直到四十八小時後才開始緩慢移動。這個事件讓習近平為了印度行的所有規劃全部落空,習在印度時不時要忍受莫迪的白眼,三不五時還被迫在公開或私下場合聽取其對中國的抱怨。
這個事件讓習近平對軍方自行其是與不聽指揮感到憤怒,回來後立馬在年底的四中全會對軍中共黨幹部開鍘。當時大家對哪些幹部會落馬多有耳聞,但四中全會是到了最後一天的幹部懲戒的宣佈名單上,突然迸出一位擔任成都軍區副司令的楊金山中將。據說這就是針對當年九月習近平訪印度時出現解放軍入侵事件的懲處。
有趣的是,在一年多前點讓李克強無法訪問印度的中印帳篷危機,當時是由西藏軍區的部隊負責,楊金山就是西藏軍區的少將指揮官。但楊金山沒有被懲處,反而之後還被升職加升官,從西藏軍區的少將司令升為成都軍區中將副司令。但一年後當類似的事件發生在習近平身上時,主事的楊金山似乎就倒大楣了。
但這個事件也開始讓外界懷疑習對軍方的掌握力。相信現在習對軍方已是大權在握,只是因改隸為西部戰區是透過合併成都軍區與蘭州軍區。蘭州軍區過去是徐才厚的根據地,而成都軍區更是據傳是當時有意倒習的政治局委員薄熙來的軍事靠山,其第七十七集團軍更是由先前與薄熙來關係密切的第十三集團軍改制而來(號稱薄熙來鐵軍的第十四集團軍,已被習近平利用軍改加以裁撤)。這些背景總是會讓人懷疑習對軍改前的成都軍區,以及對現在的西部戰區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也因此這些事件的激化,總是有人懷疑是否這與軍中反習勢力有意挑起矛盾,讓習近平難處理的計算有關。
但是印方似乎不買這個帳,不少印方分析家認為中印衝突不是孤立的兩國陸疆爭議事件,而是中國在武漢肺炎疫情後系列對外進行軍事冒險主義擴張作為的一環。這包括中國對東海、台海、南海等日益強勢的作為。認為中國不擔心這些臨界國家會合起來對抗中國,而更多會在保護自身利益下,選擇與中國妥協。
因此中國對印度的衝突應該與中國在這段期間的海上勢力擴張屬於同一個邏輯,不是若干瘋狂將領的個人作為,而是利用武漢疫情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力帶來威脅時,趁機對外擴張勢力範圍的一般性模式。
加拉萬事件可能會深遠影響印度對外政策
加拉萬谷地的屠殺,雖然印中都有損失,但中國進入多個實際控制線的印度區域在先,又是毀約攻擊前往第十四哨介點的印度軍隊在後。這意味著2017年洞朗事件(Doklam)後中印建立的種種軍事互信與政治加溫,通通都不起作用。2018年以降中印兩國在武漢、清奈舉行非正式峰會的意氣風發與刻意鋪陳的合作關係,至今也已煙消雲散。武漢、清奈先後舉辦的印中峰會被打回原形,甚至1996的簽署雙邊要沿著實際控制線維持和平與安寧的備忘錄,也跟著被丟進水裡。與此相關的,是印度從2018至今尋求對中友好的作為,也會面對要求改弦更張的更大壓力。
在雙邊關係上,華為大概是不可能會拿到印度的5G訂單了。印度與美國的關係也會有理由更為密切。雖然印度拒絕美國總統川普要當印中爭議調人的建議(因為印度認為不存在領土爭議),但美國務卿龐培歐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強批中國的言行,印度聽了想必很爽。
印度與澳洲、日本的關係在去年莫迪連任後已經有趨暖跡象,現在更會快速升溫。這與前年(2018)印中武漢峰會後新德里開始對美國的印太戰略表示消極看法,對四方安全對話回應不甚積極,以種種理由排除澳洲參與馬拉巴軍演,強調印度戰略自主,也強調印太作為不應針對某國、還要遵守東協中心性與完整性等的態度,是大相逕庭的。
此外在印中關係上,當2014年莫迪剛當選上台後,針對中國要求印度遵守「一中原則」的主張,當時的印度外長反向要求中國也須接受「一個印度政策」。由於印中關係存在沿著西藏地區的邊界問題,同時印度也收留流亡的圖博領袖達賴喇嘛,圖博流亡政府的所在地就在印度的達蘭撒拉,因此中國對印度的一中原則要求,不僅有台灣議題,還包括對西藏地區與對達賴喇嘛、西藏流亡政府等的態度(印度官方立場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
至於印度對中國要求的一個印度政策,則包括與印度鄰接西藏地區的邊界問題,要求中國承認實際控制線(LAC)等。印度對於巴基斯坦將喀什米爾印巴爭議區之某一部分直接劃給中國的作為十分惱怒,而中國不僅接受巴基斯坦的「餽贈」,還大辣辣在那個區域派駐軍隊以控制阿克賽欽的防務,中巴經濟走廊還有一段公路經過那個區域,新德里對這些行為更感到如鯁在喉。
2018武漢非正式峰會的後果之一,是所謂「一中政策VS.一印政策」的對治關係暫時休兵,但中國這次在拉達克的入侵與之後和印度的血腥衝突,明顯表示中國已經撕毀對「一印政策」的不挑戰默契。印度會如何處理一中政策,特別是當印度智庫界認為與其以武力衝突升級回應,要讓中國威信受創的最佳方式是在外交場域的報復,因此這就會是未來的觀察重點。
印中衝突同樣在考驗「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未來
雖然五月至今的印中邊界衝突,特別是在拉達克地區加拉萬谷地的對峙還鬧出不少人命,使得印中關係變得更緊張,外界預期這會使印度與美、日、澳等民主鑽石夥伴的關係更為密切,而印度從四月以來的作為也的確在急速升溫與日本、澳洲及美國的關係。可是這不意味著印度對「四方安全對話」的態度就會快速回溫。這不是因為印度畏懼中國或是擔憂中國的反應,而是這個「民主鑽石同盟」有沒有對正遭逢中國霸凌的夥伴國印度伸出援手,或者說,有沒有伸出有效的援手。
當五月中國軍隊進入實際控制線的印度區域時,日本與澳大利亞自始至終未發一語。等到印中均度開始互擲石塊與徒手互毆時,川普總統提到他可以當中印衝突的調人。當加拉萬谷地襲殺事件發生後,美國國務卿龐培歐有譴責中國,但對於印中問題用的語言是邊境衝突,而不是中國入侵印度。有印度學者認為國務卿龐培歐似乎譴責的是中國武力動手的作為,而不是中國改變現狀,不願遵守過去雙方步挑戰實際控制線的默契,直接侵略印度領地的行為。
你可以說這些印度學者似乎在用詞上吹毛求疵,但是印方的確會將2017年印中出現洞朗對峙時其「民主鑽石」夥伴的行為,與今天作比較。當時所謂的「四方安全對話」夥伴除了日本有發言外,其他沒人說話,美、澳從頭到尾不置一詞,態度似是這屬於印中雙邊爭議,與自己無關。因此當美國在年底提出印太戰略、「四方安全對話」,以及發佈了轉變傳統對中和緩立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後,印度固然歡迎這個進展,但同樣也對「四方安全對話」頗多質疑。
表面上印度認為四方安全對話主要是美日澳這三個同盟國要拉著印度對抗中國,而且想搭著印度單獨負責印度洋防務的免費便車,以便其在西太平洋對中國施壓,但本身又不用對印度洋安全態勢付出任何心力。但實際上是印度在洞朗危機中發現所謂的「四方安全對話」沒有任何作用,與其期待一個出問題時沒有反應的紙上同盟,還不如利用北京擔心與美國對峙的持續,而開始積極拉攏印度等美國夥伴之時,新德里抓住機會與中國進行武漢峰會以穩住印中關係會更划算。
因此今天期待印度在中印衝突後會想大力投資「四方安全對話QUAD」,可能要先解決印度對三年前洞朗危機對美日澳作為的疑慮,讓新德里確信三年前洞朗危機時被迫單獨面對中國的處境,不會在今天重演。
換句話說,即便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導致「四方安全對話」的機制快速成形,甚至現在以「QUAD+」的方式每週進行次長級會議。但如果QUAD 或是QUAD+沒在印中爭議對印度力挺,或是展現技壓中國的態勢,印度肯定會對這個危機時發揮不了作用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失去興趣,而一但「四方安全對話」縮成美日澳三方合作,印太戰略就會在印度洋這一塊的能力配置上出現大缺角,包括越南、印尼、泰國、紐西蘭等其他國家對參與這個戰略安排也可能會「再想想」。因此印中爭議,包括現在的加拉萬谷地危機,不僅考驗印中關係,也考驗「四方安全對話」的永續能力,與印太戰略的未來。
印台關係會因此出現新空間嗎?
武漢峰會成果不再,新德里出現對印中關係再檢視的呼籲,不僅對所謂的一中政策會反問中國有無尊重印度的核心利益,也有人提到如果印度不想訴諸武力升級,也想要能夠讓中國對其入侵付出代價,展開外交報復,包括提升與台灣的關係,是個可行之路之一。
印度在二戰結束正式建國後,是僅次於緬甸在二戰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非共產國家,雙方在1950年四月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印度雖然沒有公開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但與台灣始終是維持在非正式關係上,來訪台灣的層級也沒超過次長級,即便地方省代表團來訪,也多是副省長帶團,而不是省長(Chief Minister)。固然過去幾年台印關係發展快速,但印方的限制還是頗多,使得台印關係在事實上還有很多的成長空間。問題只是想要發展到什麼程度,特別是印度的決心到哪裡。
如果印度真的認為與台灣的關係不應該被中國支配,或是不願讓中國否決台印關係進展與合作的層級,那麼我們就可能可以看到具體進展。但因為台印關係的機制化不是那麼堅固,使得幾個主事者就能主導台印關係發展的內容與速度,這也讓台印關係不是處於一個很穩定的狀態。
例如2018年當某幾位印度對外事務主事者一換手,原先談好好的台印合作計畫全部被暫停,原先在印度可以參加或舉行的活動也被取消,甚至連既有的活動也被莫名其妙加上限制。這些都對台印關係的長遠發展造成傷害。現在印中矛盾巨大似乎讓台印關係的發展有機會,但三年前同樣的劇情也發生在洞朗危機之後,但半年後的中印武漢非正式峰會一結束就全部變了樣。這次是不是會重演上次的劇情我們固然要觀察,但台灣可能更要想想可以做什麼以避免三年前的遺憾經驗再度出現。
看到加拉萬谷地大屠殺,還對兩岸軍事互信有信心就是愚蠢
由於今年以來中共的軍機與船艦擾台頻頻,兩岸軍機在台灣鄰近空與短兵相接十分頻繁,一些智庫學者與國民黨在內的部分人士,呼籲兩岸盡早建立「軍事互信機制MCBM」以避免兩岸軍事的擦槍走火。我必須說,好一點來講,這是個無用的建議,但最可能的發展是,這種CBM會對台灣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看看印中的加拉萬谷地大屠殺的始末,可以發現印中之間不是沒有默契與協議。印度與中國在1996年就簽署在印中邊界的實際控制線之軍事互信機制,這個機制文件還交到聯合國保存。甚至在2018年武漢非正峰會後,兩邊還想透過多邊論壇來建構雙方的軍事互信機制。
但中國說斷就斷,而且這個襲殺事件還是在六月六日印中邊界軍長會談後十天發生的。一個希望透過由下而上以建立彼此的信任,為的是在相互對峙時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導致擦槍走火,因此協商協議者必須遵守協議是關鍵,但中國似乎把軍事互信機制當成兩邊政治關係良好時的獎賞,而不是危機處理的重要建制。中國可以因為政治氣氛而隨時說斷就斷,這種對機制理解的態度,會能夠處理問題嗎?
但更大的問題,是一旦想與中國協商軍事互信,中國必定開一個政治地位的前提給你,或是趁機要求台灣接受一中原則,承諾統一等,如果台灣不願意接受,界反向指控台灣為了政治理由不願與中建構軍事互信,搞到後來台灣連進入均次互信談判的實質都還沒有,就要面對是否接受中國設下的一中政治條件的問題,否則會被指責為無意和平,不願對軍事上的擦槍走火有所預防。
其實兩岸要降溫很簡單,就是中國軍機與船艦不再騷擾台灣即可。因為台灣不會騷擾中國,現在都是對方過來挑釁。我方始終維持自制。他們不過來,我們也不會沒事去繞繞,就不會有擦槍走火與誤判的危險。因此本質還是對方須降溫。畢竟對方主動升溫,但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作法,卻是把軍事降溫的責任放在我方,這是非常莫名其妙的邏輯,也是對台灣只虧不賺的無良交易。
看看已經與中國簽署軍事互信機制近二十五年的印度,還是無法避免其在加拉萬谷地遇襲的慘狀,與中建構軍事互信的教訓可見一班。這是我們在觀察最近的印中衝突時,不能不注意到的現實。
作者為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 賴總統訪問所挑動的歐亞戰略議題 - 2024 年 9 月 12 日
- 須密集關注加拿大在印太事務的潛在角色 - 2024 年 8 月 13 日
- 拜登政府跛鴨了嗎?中國的外交突襲成功了嗎? - 2024 年 7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