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的世俗化與庸俗化──SOGO案作為試劑

黎時潮
346 人閱讀

圖片來源:華視新聞YouTube

這幾天甚囂塵上的SOGO案,其跨黨派大家一起吃的狀況,大概讓許多人一方面覺得大開眼界,另一方面又驚詫不已。但,如果還記得榮星花園案,可能就不會驚訝了吧?

仿如歷史重演,1988年爆發的榮星案,至今仍有許多細節值得深思與關注。

首先,對商人來說,只要尋租能成功,他們願意付出極大代價。許多專家常用生產成本解釋產業轉移現象,但如果用尋租的難易,會更容易理解台商在中國的活動(參閱吳介民《尋租中國》)。

其次,為了保證成功,商人願意多方收買,甚至行政立法一起買;榮星案收買行政部門用掉三千萬,金額遠高於收買議員的一千六百萬;也願意不分藍綠很公平,收買民進黨議員四人、國民黨四人,每人兩百萬公道價!

第三,這類牽扯到民意代表或者民選官員的案件通常都纏訟極久,榮星案花了十四年才定讞,牽涉的八位議員只有周伯倫、陳俊源兩人入獄。

第四,政客的友情只是虛幻。當年陳水扁因蓬萊島案入獄,周伯倫舉著關公護嫂大旗,幫吳淑珍選立委;政見會上周推著吳的輪椅上台那一幕,著實是那年選舉場最感人的景象。那時候的周伯倫絕不會想到,1989年元月廿日他被調查局約談的同一天,已出獄準備年底選立委的陳水扁,會在《新潮流雜誌》復刊茶會上說:「民進黨人爭取公職,是要以公職為工具,爭取進入體系進行改革。結果,竟然有人把公職當作是爭取私利的不法勾當。不管是誰也好,師弟也好,都是我們要打倒的對象。」明顯在切割周與他之間的親密關係。

只是物換星移,即便陳前總統卸任後牽涉到的案件有很多委屈與關竅,但至少,陳本人面對他當年說的話,會不會有一絲反省呢?

對榮星案的四點觀察,幾乎都可在SOGO案看到。先是一心尋租的李恆隆極為大膽的跨黨派收買,期望用修法的方式替他取回龐大利益,完全不顧法令一改會帶來多大的混亂與困擾;商人無祖國,又一事證。

其次是政客們切割之快,顯然都已學會如何在資訊流動如光速的世代保護自己。國民黨的兩位委員向來問政品質不佳,在此先不論。有趣的是沒有任何民進黨公職出來為蘇震清緩頰,顯見蘇家人上次提名過程玩得太大,得罪了黨內所有不該得罪的頭人,加上蘇震清過往的名聲實難稱為清流,想落井下石的人恐怕不少。

最可詫異的反是時代力量這清新政黨露出來的不堪面貌,成立才五年,內部派系鬥爭之烈、人才流失之速,前景堪憂。此案爆發後,外人終於理解,為何當初時力黨內必須用極難看的方式否定林亮君選上黨主席的資格,因為一旦這位抱持高度理想性的人知道了黨內籌款的不堪真相,很難想像林亮君會有何反應?會不會拿著證據找檢調?

無論如何,在此可以預言,以榮星案為例,此案的審理勢必曠日廢時,用傅崐萁的例子來看,甚至陳超明還可回去選上縣長、廖國棟繼續擔任立委,大概只有蘇震清比較倒楣,再想參選,只能靠自己家族了,也連累到蘇嘉全恐難再起。趙正宇未來選情難卜,想再選上千難萬難,孫大千這幾天大概會笑得很開心。徐永明自己退出,為時力止血,算得上有情有義,當然,也等於宣告政治前途完結。

之前羅文嘉受訪時表示,民進黨已經失去理想性,而變得庸俗化,恐怕遲早出事。雖然羅文嘉意指民進黨內媒體大老支持的海派出現,使得政黨可能被財團媒體掌控,但這番言論出現的時機,恰好預示了SOGO案。

但羅文嘉的說法有其盲點。孫文說,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如果我們接受孫文的定義,眾人之事原本就代表繁瑣、世俗。或許,政黨的理想性,更應該建立在如何更好、更有效率地管理眾人之事?而不是高舉某種道德與理想。柯建銘委員從來都不標舉道德牌,但他在立院完成的事情,遠多於許多自認的清流,例如黃國昌。

以賽亞.柏林(Isaiah Berlin)曾說:「大多數時空環境下,人類賴以生存的諸多價值,就算並非完全南轅北轍,也並不總是和諧的。有些可以相容,有些不能。人類總貪求自由、安全、平等、幸福、正義、知識等等;然而,完全自由和完全平等,根本不相容。如果人是完全自由的,狼就可以隨時吃羊,強權就是真理。完全平等,意味著自由必須設限,那些最有能力、天賦的,就不容許在競爭中總獲勝。如果容許破壞的自由,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追求安全與和平,否則就不會有人喜歡從軍打仗,或者參加危險運動了。」(出自〈給廿一世紀的一段話〉,筆者自行翻譯。)

如果我們承認柏林說的有道理,對於那些高舉道德旗幟、並願意身體力行的政客,我們當仔細觀察他的作為帶來的後果,因為這類人往往不願意妥協轉圜,有時反而造成反效果。

這裡當然不是說,政黨不該有理想性。這裡主張的是,政黨不是宗教團體,理想與神聖並非最重要的價值;既然政黨面對的是眾人之事,世俗化才是最重要也必要的。

庸俗指的是無知、因循、唯利是圖;世俗則是願意面對困難、願意了解最弱勢者、不標舉大道理、以實踐為先。對我來說,政黨更該是世俗而非庸俗;只可惜現今的台灣,庸俗化似乎成了各政黨競相走入的路徑,畢竟世俗化不怎麼光鮮又無利可圖。

作者為台北愛樂電台首任工程師,主持過該台所有類型節目,台北爵士夜首任主持人,《爵士樂的故事》作者,目前是閒遊作者。


留言評論
黎時潮
Latest posts by 黎時潮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