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文化是如何養成的?── 兼談公視角色

羅慧雯
980 人閱讀

圖片來源:公視新聞網PNN粉絲專頁截圖

公視兩個月前才因國際影音平台事件引起大眾議論,近日又因一則和央視新疆紀錄片有關的臉書貼文引起爭議。許多人指責公視小編的貼文引用中國央視紀錄片內容,美化新疆人處境,分明是在為中共做大外宣。

但替公視說話的人也不少,主張小編擷取的僅是公視新聞的部分內容,若讀者點進該貼文所附的新文連結,可看到完整的公視新聞,就能了解該新聞的主旨並不在宣傳央視紀錄片內容,而是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發言批判中共迫害新疆人權。

此事在臉書熱議至今已有五天,期間還有立委表示「公視不願幫助台灣做國際宣傳,卻幫中共央視進行大外宣新疆治理績效」,更強調「台灣納稅人的錢不應該養這種『公共電視台』」。可見此事引發的負面觀感已危及到公視的生存。支持公視和反對公視者,目前仍呈現幾乎無法對話的狀態。本文從社群媒體特性出發探討公視小編事件,希冀公視有更好的發展。

首先探討「小編」這一新興行業。由於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的普及,用臉書看新聞、看朋友動態和時事評論,已經是許多人的日常。因此各大企業和各大媒體,甚至政府部門都設置有「社群小編」,負責在臉書上吸引讀者,推廣自家產品、新聞或政策。

在所有社群小編中,新聞媒體小編的工作最為複雜,他們每天要把自家新聞網站裡數十條以上的新聞內容轉到臉書粉絲團,並附上小編自己撰寫的文案(或稱「評註」),吸引讀者點擊閱讀。另外為了加強讀者對該粉絲團的黏著度,小編還必須經營議題,引發讀者關心,持續參與議題的討論。

所以新聞媒體小編既是整理新聞重點的新聞編輯,又是與讀者溝通、並維繫媒體與讀者關係的行銷人員。但新聞編輯和行銷人員原本是性質迥異的工作,新聞專業首重正確資訊的傳遞,行銷工作主要在加強與消費者的連結,這兩種工作各有各的運作邏輯,如今由媒體小編一人分飾兩角,會產生什麼樣的質變?

觀察台灣各媒體的社群小編,運作重點通常擺在行銷,也就是與消費者建立起情感性連結。新聞小編除了在臉書粉絲頁上標出新聞重點外,為迎合網友的重口味,往往加上小編個人搞笑的評註、或聳動或反串等等的網路語言。

若從吸引讀者的目的來看,依循行銷邏輯推播自家新聞,加強新聞觸達率,增加臉書互動數和廣告收入,似乎無可厚非;但問題就在於新聞小編簡化過的新聞重點甚至加註的文字,是否偏離新聞報導的本身?產生誤導性?

此次引發爭議的公視新聞小編,並無在臉書上加註個人見解,也沒像其他媒體小編搞笑或酸言酸語,僅節錄公視新聞內容,可說表現得比較像「新聞編輯」,但為何仍引起爭議呢?此爭議必須放在更大的脈絡來看。

公視過去曾有個探討新疆紀錄片的節目,來賓的發言內容涉及為中共的新疆集中營洗白,雖然公視最後將節目影片下架,但公視有這樣的記錄,網友自然對公視處理新疆議題的內容會放大檢視。更重要的是,台灣雖有11家新聞台,但這些新聞台所做的中國報導極少,公視是數一數二持續關心中國人權狀況的電視台。

如果公視的處理有瑕疵,那就會影響台灣民眾的中國認知,因為民眾缺乏其他管道來了解中國。再者,以社群媒體的特性來說,在社群媒體中人們閱讀的耐心很有限,快速滑手機的習慣,導致只有圖片和小編評註或標題被觀看,小編貼文中所附的新聞連結經常不被點擊,因此小編的圖片與文字對網友的影響,往往比新聞報導本身還大。

回到小編貼文的內容來討論,這則貼文裡面有兩個非常突出的元素構成「中共改善新疆人經濟」的印象,無論從傳統的新聞寫作或現代的數位敘事來說,這兩個元素都被認為是具有相當說服力的技巧。

其一是有真人真事的敘述,其二是一張勝過千言萬語的圖片。前者指的是貼文的第二段,「20歲的烏蘭,在南京電子廠一個月賺取5000多元人民幣,她說寄錢回老家,旁人會羨慕」。圖片則是央視紀錄片「我們來自新疆」裡四個維吾爾人笑容滿面的截圖。

這樣的圖片加文字就產生極強的引導性,「中共政策有助於改善新疆人的經濟」。雖然貼文下方另有公視新聞標題「中官媒紀錄片 續宣揚新疆人民改善貧窮」,但以上兩個元素產生的效果就足以蓋掉下方的文字,更何況網友未必能正確理解「中官媒」、「宣揚」等等這些詞彙。也就是說,要有相當的媒體素養才知道「中官媒」與「宣揚」隱含的是央視為中共擦脂抹粉、造假的意涵。

除了小編貼文之外,公視新聞本身的處理是否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是另一個議題。許多人不滿的是新聞中竟然播出央視紀錄片的片段,由維吾爾人烏蘭真人實證的說出她在南京電子廠工作賺錢,收入比在新疆高,旁人會羨慕。公視新聞有必要播出央視紀錄片片段來證明央視確實有這部紀錄片的存在嗎?如上所述,「真人實證」的影像給人的震撼和說服力確實比旁白或文字來得強大。

央視製播中共幫助新疆人改善貧窮的「宣傳片」,台灣公視又播放央視的「宣傳片」片段,這樣的新聞處理是否合宜?就留待給社會各界討論,本文僅探討社群媒體特性和小編貼文的可能影響。

進入碎片化閱讀的社群媒體時代,對任何傳統媒體的社群媒體推播來說都是挑戰,公視也不例外。正在數位轉型中的公視面對諸多課題,需要快速學習;作為閱聽人除了慎思明辨各種資訊外,持續監督公共媒體,共同提升公共媒體品質,也是數位時代中的閱聽人責任。

作者為現任公共電視董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


留言評論
羅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