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國防與全民皆兵的差異與優劣

王臻明
2.7K 人閱讀

吳怡農與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提出「國土防衛部隊」的構想。圖片來源:壯闊台灣吳怡農臉書專頁

近日「全民國防」與「全民皆兵」的爭議,成為台灣社會的關注焦點。剛好俄羅斯國營的宣傳媒體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刊出一篇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VasilyKashin)評論台灣擴大後備動員能力的文章〈台灣軍隊正在擴大預備役力量〉。最後的評論認為台灣雖然長期追求獨立,但並沒有準備好為這個目標付出真正的犧牲,點破了長期以來不能說的禁忌。

全民國防與全民皆兵的最大不同之處,其實不在制度上,而在終戰指導,也就是要抵抗到什麼程度為止。目前軍方認定的全民國防,指的是以正規軍與後備部隊進行作戰,台灣社會則站在協助者的角色。一旦正規軍戰敗,後備部隊也消耗殆盡,戰爭就宣告結束。全民皆兵則是將槍械發到每一個人手中,即使正規軍與後備部隊都被消滅,一般民眾仍可拿起武器抵抗到底。戰爭將永遠不會結束,在正規戰事結束後,還有焦土戰等著解放軍。

全民國防的優點,在於正規軍與後備軍人都是受過作戰訓練的青壯年,國防部易於掌握與指揮。後備軍人雖然是臨時動員而來,不過只要穿上軍服,接受動員命令,在國際法上就算是正式的軍人。這可以讓戰爭控制在戰場上,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戰火波及到台灣社會。一般平民百姓雖然在戰爭時期協助國軍部隊作戰,但並不是武裝人員,理論上比較不會受到無情的攻擊。

只是全民國防的缺點,在於台灣的人口數較少,即使過去採取徵兵制,部隊人數也無法與解放軍相比,這是台灣防禦作戰上的先天劣勢。後來為了建立專業的精銳部隊,進一步改採全募兵制,又因政治因素而倉卒執行,導致後備動員制度的配套不足,讓問題更為雪上加霜。目前國軍只有21萬5000人,若再加上戰時動員的後備部隊,也只在50萬上下。遠不及中國在東部戰區、南部戰區所部署的部隊,缺少足夠的嚇阻能力。

全民國防這四個字,雖然從字面上看起來,是動員全民來協助國家防衛,但從台灣目前的制度來看,軍與民還是有嚴格的區分。即使是後備軍人,在一定的年齡後,也會除役,解除後備軍人的身分,這代表未來就算戰事吃緊,也不會動員這些卸下後備軍人身分的百姓。甚至也不是所有的後備軍人都一定會接受教育召集,國防部過去只列管退役8年內的部分青壯後備軍人。雖然近期有延長列管時間,並加強教育召集頻率與時間的規劃,但國軍在戰時計畫要動員的後備軍人,還是有一定的人數限制,畢竟目前的庫存武器、後勤能力也無法支撐龐大的後備部隊。

而全民皆兵的優點,則剛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除了戰時受到動員的部分後備軍人外,剩下的後備軍人在領取武器以後,組成「國土防衛部隊」,在自家社區備戰,抵抗敵人的入侵。甚至可以仿效一些先進國家的制度,在承平時期就將軍服、裝備與武器帶回家自行保管,在戰時可以立刻成為作戰人員。除此之外,非後備軍人的一般民眾,也可以組成協助作戰的勤務隊,或是編成協助救援民眾與維持秩序的組織,讓台灣可以大幅擴張戰力。

這種全民皆兵的戰術,背後所隱藏的意義在於,一旦武器彈藥下發到社區裡的後備軍人,那即使台灣政府已經失去指揮能力,國軍部隊瓦解,在社區裡的抵抗仍不會結束。解放軍就算能佔領台灣,也馬上要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大批槍械已流入民間,不願意接受中國統治的台灣人,隨時可能利用手上的槍械,進行抵抗。以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為例,美軍即使快速擊敗這兩國的正規部隊,但接下來卻難以綏靖地方,最後只能黯然撤兵。

全民皆兵有這種嚇阻敵人的優勢,不過這剛好也是此種戰術的最大問題。因為一旦抵抗進入社區之中,就代表準備玉石俱焚。解放軍勢必要逐一清剿躲藏在社區中的抵抗者,戰火將無情摧毀民眾的家園,甚至牽連所有的百姓。擁有武器的後備軍人不一定會穿上軍服,更可能換上便服以隱匿自己的行蹤,武器也可能在混亂失控的戰場裡,流到第三者手中。最後在無法分清誰是兵、誰是民的情況下,讓一般百姓也成為解放軍攻擊的目標。

所以這兩種制度各有優劣,關鍵在於台灣社會打算抵抗到什麼程度。如果認為保全整個台灣最為重要,萬一在戰況不利時,也能接受中國的統治,那全民國防的這種制度,就是較好的選擇。終戰指導就是設定好台灣社會大眾可以接受的損害底線,一旦無法在這個底線之前結束戰事,那就選擇投降,甚至簽定城下之盟,盡可能爭取更好的條件,避免一般百姓受到太大的傷害。

不過,如果台灣社會認為,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中國的統治,即使最後打到只剩一兵一卒,台灣土地全部化為焦土,也在所不惜,絕不投降,那麼全民皆兵這種制度,就是最好的選擇。政府沒有終戰指導,中國武力犯台的代價就是同歸於盡,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當武器彈藥下發給一般後備軍人,帶回自己家中存放時,就已經沒有回頭的可能。即使在戰敗後,政府宣布戰爭結束,要求後備軍人繳回手上的武器,也絕不可能完全回收。

台灣社會的統獨立場向來極為分明。對於中國的立場較為溫和、認為可以透過協商與交流來化解兩岸情勢的一方,雖然目前也反對一國兩制,但往往較偏向兩岸在特定條件下,走向終極統一。所以在萬不得已時,可能比較能接受被中國統治,因此主張全民國防,並不令人意外。同時多數國軍將領,接受的是正規部隊的作戰訓練,對於這種非正規的戰術,也較排斥。認為沒有戰力又可能波及無辜,只是紙上談兵,缺乏真正執行的可能性。

但長期支持台灣獨立、對中國的立場較為強硬的一方,不止反對一國兩制與任何形式的統一,也無法接受被中國統治。因此提出全民皆兵的看法,想要抵抗到底,嚇阻中國武力犯台的野心,這也在情理之中。不過,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的詰問,很值得台灣社會仔細思考。追求獨立一定會有代價,特別是台灣面對如此強大的外敵,如果多數人堅決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統一,那就有必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

台灣社會本應該理性討論國防政策,但只要牽扯到藍、綠意識形態,往往就缺乏空間,特別是這個議題的背後,還隱藏著不能清楚講明白的終戰指導。只是不論如何,國軍必須虛心廣納各方的意見,在政府已宣誓要積極強化後備戰力之時,尋求各方的共識與支持,而不是意氣用事。

特別是今天全民皆兵的概念會被提出來,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國軍退役將領的屢屢不當發言,讓社會大眾對軍方失去信心,這才是國軍必須要積極駁斥與澄清的一點。

作者關心國防與地緣戰略議題,軍事專欄作家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