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封鎖-台灣自製潛艦海鯤號的戰略價值

王臻明
1.3K 人閱讀

台灣的國造防禦潛艦(IDS)計畫,在經歷多年努力後,終於開花結果,原型艦海鯤號(ROCS Narwhal , SS-711)舉行了下水命名典禮,突破國軍多年以來一直無法獲得潛艦的窘境。雖然海鯤號還需經過艤裝、海試等許多環節,才能交艦服役,形成戰力,但每多一艘潛艦成軍,對於突破中國的封鎖戰,都有極大的助益。畢竟現階段兩岸的水下兵力差距極大,海鯤號最重要的價值,不在於跟中國的潛艦對抗,而是要破壞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使中國難以在戰時切斷航道,阻止盟邦援助台灣。

海鯓號下水典禮。圖片來源:蔡英文臉書

中國想全面封鎖台灣有其脆弱處

若仔細觀察近期中國軍機侵擾台灣周邊空域與進行海空聯合演習的狀況,可以發現解放軍主要以三種方式來進行包圍。一是以戰機封鎖台灣周邊空域,但問題在於台灣是個孤懸海外的大型海島,中央又有高聳的中央山脈,中國戰機要進行全面封鎖,需要繞行到台灣東部空域,但小型戰機的航程不足,所以過去只有轟-6與運-8反潛機等大型軍機,能飛抵台灣東部一帶。直到最近,中國的運油-20服役後,才有辦法支援殲-16深入到台灣防空識別區的東南方,但只具備極初步的能力,出現的次數並不頻繁。

畢竟空中加油是較為困難的技術,中國空軍暫時難以運用運油-20,支援大量的戰機,全面控制台灣的東部空域。取而代之的二種方式,是派遣軍艦到台灣東部外海巡航,並不定期出動航空母艦,進入菲律賓海進行海空聯合操演,利用軍艦上的防空系統與航空母艦上的殲-15,來威脅台灣的東部地區。近來甚至還開始運用具備偵察與攻擊能力的無人機,以彌補中國戰機滯空時間有限,仍無法徹底封鎖台灣的問題。因此中國所建構的四面包圍網,在台灣東部一帶最為脆弱,這也是國軍最有機會突破的地點。

東部海域會是海鯓號活躍的處所

特別是台灣西部的台灣海峽,屬於淺水區的大陸棚,不利於潛艦活動,但東部緊鄰的菲律賓海,已進入深水區,海域遼闊,是很適合潛艦活動的海域。台灣的潛艦一旦進入東部海域,就很難被偵測與獵殺,菲律賓海的這種特性,也成為美、日兩國潛艦的活躍區。美國擁有全世界數量最龐大的核動力潛艦,以關島為支援基地,常在菲律賓海巡弋。日本的傳統動力潛艦極為先進,近年來更積極加強西南諸島的防禦。即使美、日兩國不願意直接介入台海戰事,也能對中國的水面艦隊或潛艦產生牽制效果。而這樣的作戰環境與周邊情勢,對於海鯤號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台灣近年來快速發展與部署陸基反艦飛彈,並進一步研發增程型的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其中增程型的雄風三型飛彈,射程高達400公里。這除了能截擊中國的登陸船團,更重要的是讓中國的水面艦隊有所忌憚,在戰時會儘量避免太靠近台灣周邊海域,讓解放軍難以縮小包圍圈,被迫要防守更為廣大的海域,造成備多力分的問題。封鎖兩字說起來簡單,但要對如此廣闊的海面與空域,進行長時間的監控,並維持攔截能力,其實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讓台灣能伺機突圍,而行蹤隱匿的潛艦最適合執行這樣的任務。

一旦中國被迫擴大封鎖圈,空隙與破綻就會越多,台灣的潛艦可以選定最為脆弱的一點,預先埋伏偷襲,突破中國的封鎖網。中國必須無時無刻,維持四面封鎖,但台灣只要選定有利的時間,單獨突破其中一點,就能達成目標,這將讓台灣握有作戰的主動性。過去國軍只有兩艘劍龍級潛艦,可以運用的戰術較為有限,未來海鯤號加入後,中國的海上封鎖兵力,就必須面對更多不可測的威脅。特別是劍龍級潛艦在完成升級後,能發射潛射型魚叉反艦飛彈,攻擊力更強。海鯤號做為原型艦,暫時只會配備MK 48 Mod 6 AT重型魚雷,但未來也會與量產艦一樣,升級到能發射潛射型魚叉反艦飛彈。

多擁一艘潛艦愈有反封鎖本事

潛艦國造計畫的召集人,也是過去海軍潛艦部隊指揮官的黃曙光先生,會提到潛艦能反制中國的四面封鎖,確保台灣生命線,原因也在於此。他還特別點出兩條可能的運補路線,其一是從菲律賓東岸,越過巴士海峽,抵達台灣東部的港口,另一條是沿日本的西南諸島進來。這兩條都是最短的路線,換言之台灣只要確保中國沒辦法全面封鎖這兩條路線,就能維持與外界的連絡管道。以台灣目前的陸基反艦飛彈射程與潛艦,要反制在這兩處海域執行封鎖任務的中國艦艇,並非難以辦到的事,台灣每多擁有一艘潛艦,就有更多的把握。

美國日前才向菲律賓租用四處新基地,並計畫在巴士海峽中央的巴丹群島興建港口,該島距離台灣只有200多公里。未來這個港口如果順利啟用,美軍除了能進一步控制巴士海峽,戰時運補台灣的路線,也會大幅縮短。日本則在擴建西南諸島的多個港口,雖然主要是為戰時撤離島上居民做準備,但必要時也能成為支援台灣的潛在據點。台灣利用陸基反艦飛彈與潛艦,只要在特定的時間內建立一條短程的安全通道,讓運補船隻可以通過,就能取得關鍵的戰略物資或武器彈藥,這是目前兩岸軍力失衡下,台灣最有機會突破困境的策略。

圖片來源:國防部官網

中國其實十分瞭解想封鎖台灣所會面臨的問題,與美、日、台等國正在努力建構的反制方式。就在海鯤號舉行下水命名典禮的同一天,國防部所提供的中國軍機航跡圖,能看到兩架直-9反潛直升機出現在台灣南部海域,這種情況已越來越頻繁,運-8反潛機深入巴士海峽的情況更是常見,說明中國也在積極演練在這片海域進行反潛作戰的能力,意圖已不言可喻。這種檯面下的角力,說明雙方都預判了對方可能採取的戰術,並在尋求破解之道。台灣籌獲潛艦的過程極盡坎坷,備受阻撓,其實進度已經大幅落後了。

雖然海鯤號原型艦終於展現在國人眼前,但後續規劃的七艘量產艦,仍然前途未卜。國防部希望先等待海鯤號的海試結果,再決定是否要量產,算是比較保險的做法,然而在時程上卻會延宕許久。而且這是台灣首次自製潛艦,以過去澳洲自行興建柯林斯級潛艦(Collins class)的經驗,未來出現各種疑難雜症的機率很高,不容易一步到位,這些問題都有可能阻礙接下來的量產計畫。但無論如何,台灣必須想辦法克服這些難關,絕不能讓海鯤號成為第一艘、也是最後一艘自製潛艦。這對國家安全影響巨大,有賴全體國人的支持。

作者關心國防與地緣戰略議題,軍事專欄作家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