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施打AZ疫苗,該以科學專業來討論

李俊宏
677 人閱讀

近期COVID-19疫苗接種的問題引發了社會相當廣泛的討論,特別是在新聞媒體報導疫苗產生血栓副作用導致某些國家暫停施打之後,台灣是否選擇施打疫苗似乎也成了一個困難的議題。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疫苗開發的四個階段

人類使用具有細菌、病毒、腫瘤細胞等標的特徵所製成的可產生特異性免疫的疫苗,最早可追溯到十八世紀英國的琴納醫師,疫苗(vaccine)的英文字源即來自於牛痘。當人類成功地使用牛痘疫苗攻克天花病毒後,視角也拓展到其他足以威脅人類生命的各式病原體,而為了社群的健康與社會的安全穩定,某些疫苗也被納入定期施打或建議施打的範圍。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對於臨床疫苗的開發,會有四個階段:由第一階段的低風險人體注射觀察安全性、反應狀態與免疫反應;第二階段在受控制與保護的醫療環境,透過通常是數百人參與的實驗,檢視安全性與臨床效果;第三階段則針對上千人以上進行試驗,檢視細部的成效與疫苗上市時間;在上市之後,進入第四階段,針對使用狀況與人體反應持續改進疫苗。

然則,跟許多藥物一樣,疫苗的使用與發展,畢竟是針對人體的免疫系統誘發反應,對於不同的體質仍然會有不同的影響,如流感疫苗有極低的比例可能會造成神經病變(百萬分之一),登革熱疫苗在上市之後,因無法確認對於幼童的安全性而調整其適應症。

而,這畢竟是基於自我防護與群體免疫的權衡考量,如上述的流感疫苗,雖然有極低的機會有併發症,但對於自身健康與社會醫療系統的負荷,絕對是利大於弊。

英國與歐盟報告顯示施打AZ疫苗與血栓反應無直接因果關係

由於COVID-19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相當巨大,不只是因為感染而造成生命的風險,同時也因為封城等管制措施,影響了產業,進一步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因此,幾個先進國家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疫苗的開發,不過,疫苗上市仍需要依循各國的相關法規,不可能拿全民當作白老鼠,因此即便是這次引起疑慮的AZ疫苗,一樣是通過三期試驗,驗證完療效與安全性,獲得核可上市的。

當然,在第四階段的上市後評估也是相當嚴謹的,因此在個案接受疫苗後產生血栓反應的報告後,包括丹麥、挪威、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推遲了全民施打該疫苗的計畫,等待進一步的科學證據。

以今年三月十七日,英國醫學雜誌(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回顧,在歐盟施打該疫苗接近五百萬人當中,約有三十例左右的血栓報告;英國醫療保健管理署署長費瑞則提到在英國施打的一千一百萬人中,雖有產生血栓的報告,但相較於未施打疫苗的人口而言,兩者並無顯著的差異,亦即可能為非疫苗因素所導致,而歐盟醫學部(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也同步在三月十八號公開說明,截至目前為止,英國與歐盟施打兩千萬人中,共有二十七例的血栓報告,但僅有七例是嚴重的泛發性血管內血液凝固,該疫苗對於COVID-19的保護相較於所產生的副作用,是值得施打的,也提到疫苗在血栓上的疑慮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消息一出,原先暫停施打的比利時、波蘭等國也恢復了疫苗的接種。

科學證實施打疫苗利大於弊

整體看來,截至目前為止,相較於COVID-19所造成的死亡可能性,施打疫苗一樣是利大於弊。也因此,世界聯合國衛生組織仍建議該疫苗照時程施打;臺灣的疫情指揮中心也依照世界聯合國衛生組織的建議,導入該疫苗作為我國相關人員防護的選項之一。當然,對於未知的恐懼,人皆有之,也才有了其後包括蘇揆在內的政府官員帶頭施打以安民心的舉動。但回顧迄今為止的相關資料,單以血栓而論,其所發生的比例也低於流感疫苗產生的神經病變,更何況,歐盟與英國的醫療單位均表示目前並無證據顯示有因果關係。

以臺灣在國際間的困境與各國將疫苗視為戰略物資的現下,本來獲取疫苗就相對困難。是否建議施打或是延後,其實是科學問題,應該就科學性來討論目前在有限選擇下的最佳決策,才是全民之福。

留言評論
李俊宏
Latest posts by 李俊宏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