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會經濟效益觀點推動路名轉型正義

陳秉亨
539 人閱讀

228紀念日即將到來,近日民間團體在台南市發起「中正路」路名轉型正義活動,主要訴求為:台南市堪稱台灣最早民主化地方之一,轄區內竟然有38條以紀念獨裁者蔣介石而起名的中正路,民間團體呼籲台南市政府應積極推動中正路更名工作。身為台南人,個人支持台南民間團體發起前述活動,也期待台南市政府正面回應民間的訴求。

鳥瞰台南市中正路。圖片來源:蔡其達提供

路名去威權與中國化的經濟效應

然而,台灣討論路名的去威權化與中國化等轉型議題已多年,有許多原因導致不易推動,包含社會可能將此行為解讀為政黨的活動,或是認為徒增社會對立…等。個人淺見認為,除了轉型正義的價值之外,道路正名其實有社會與經濟的實質效益,如果可以讓社會了解其實質效益,應會有助於我國路名去威權化的轉型正義行動,以下是個人以普通市民的立場,認為路名轉型正義對地方社會、經濟各層面的助益,或許可讓有志推動路名轉型正義的朋友參考,做為社會溝通的工具。

第一、對於地方社會經濟的潛在助益:台灣各地發展觀光產業常遇到一個瓶頸,即每條老街、特產都頗為類似,如果可以發展地方獨特的人文、生態與產業特色,對於地方的經濟就會有所幫助。而道路的名稱與伴隨而來商圈名稱的獨特性,即可扮演一個關鍵的助力。

舉例來說,以台南民間團體訴求的中正路轉型為例,假設透過人民參與討論之後,以熱蘭遮為名,或是結合附近的台灣文學館,以文學家之名來命名,除了有深層的歷史意涵、開創台南獨特的商圈名稱之外,也可以成為拓展國際觀光的亮點。在路名的引導之下,遊客更有機會深度了解在地的文化,也有機會衍生其他的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在地的經濟產值,讓遊客對於當地有更深層的認識,不只有小吃美食的印象。

如果國際上知名的觀光景點的道路,比如香榭大道、流浪者大道,是用獨裁統治者命名,是否有辦法受到各國遊客的歡迎?又全國316條同名的「中正路」如何凸顯在地文化、行銷在地商圈特色?個人認為,可以開創一個地方發展的願景價值來推動道路正名活動。

第二、建立對於中國威脅的軟抵抗:面對中國發動文化、經濟與軍事的統戰,台灣應該要建立一套非暴力的文化抵抗對策。個人認為漸進式的地名/路名去威權化與去中國化,是一種很好的非暴力抵抗方式。假設每當中國有激進的打壓或是進行軍事演習時,台灣有策略的推動地名或路名去威權化、去中國化,除了是對中國花大筆預算對台進行武嚇得軟性抵抗之外,也可以藉機強化台灣主體的地理與歷史觀。

侷限多年的教育與慣習,道路去中國化的工作需要一些社會溝通與轉型正義教育,同時可能還要應付從中國來的指指點點。如果從中國沒有立場說三道四的中正路開始正名,透過過程中的社會溝通、公民參與模式,並且讓社會開始看到道路正名的商機,或可做為未來路名去中國化的基礎。

第三、促進國民對故鄉的了解:台灣不論從自然生態或是人文歷史都有很高的豐富度,但是過去以考試為主的教育方式,讓國人沒有深入了解自己鄉土的機會。以個人為例,我住在台南佳里,但是非常慚愧,只參與過少數幾次文史營隊,對於佳里只有粗淺的了解,長大之後才知道小時候遊玩的佳里公園(以前叫做中山公園)完整規劃是源自於日本時代的神社。

過去台南縣長蘇煥智時代復振的蕭壟糖廠與附近的平埔族園區,確實有助於在地人了解自己故鄉歷史,若以在地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歷史事件作為路名,如曾在228事件被逮捕的文學家吳新榮醫師,久而久之在地人會了解這些知識分子的理念,甚至進一步的學習與傳承,見賢思齊潛移默化,使道路正名也有很高的教育效益。

台南市中正路與忠義路口。圖片來源:嚴婉玲提供

第四、去除威權轉型正義:網路查的資料,連中國也沒有所謂的毛澤東路,已經成為自由民主社會的台灣,小小的國土面積竟然有316條道路維持威權統治者的名字,實在相當荒謬。有些道路甚至鄰近不義歷史事件的地點,如舊台南市區的中正路緊鄰湯德章公園,景美人權園區附近也是中正路。對於這些為台灣民主自由受到打壓的受難者,及因為這些人的努力,才得以享受民主自由的我們,實在是一種羞辱。只有去除威權路名,用賢達人士、地方文史、環境生態做為路名取代中正路名,台灣才是真正擺脫威權統治者的陰霾。

台中中港路改名成功可為參考

道路的正名並非難事,只看政治決心與如何凝聚社會共識,過去台中的中港路就改名為台灣大道,24.2公里的門牌、路標、站牌的改名,證明大規模的更改路名並非難事。雖然有些質疑,認為道路正名會浪費公帑,過去台北市政府針對市內的中國路名改名的預算估計,戶政與地政更動的業務需要一億,其實如果分階段推動,並不是天價的預算,而且從上述的觀點來看,尚不論轉型正義上的意義,從社會經濟面為地方帶來的收益就會遠高於道路更名的行政成本,此外現代人使用電子地圖的頻率越來越高,縱使道路改名,也能很快適應。

至於怎麼推動道路改名,從一個普通市民的觀點來看,如果可以看見改名的實質效益,社會就會更支持道路正名的政策。建議政府可以:一,邀請民間團體與道路、觀光、文化與生態主管機關進行深入的討論,盤點應該要推動改革的道路,並且將之進行分級,有發生不義事件、或是有傑出人士、特殊環境生態地區的道路,可做為首批推動的對象;二,與在地民間團體合作,以公民參與的方式討論出在地最認同的路名,政府除了戶政與地政業務之外,再協助給予商圈活動行銷的特別獎補助,以地方經濟活化思維來推動。

當這些第一批改革的路名,在社會經濟、在地認同上有所成效之後,應該就可以帶動第二批、第三批的路名改革風潮,逐步讓台灣的路名更貼近在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生態,初步實現台灣的轉型正義。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創會理事長

留言評論
陳秉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