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通過震災測試,擴大能源轉型社會工程

陳秉亨
575 人閱讀

本次花蓮大地震規模達到芮氏規模7.2,媒體報導為921之後25年來最大地震,造成花蓮地區重大災情。受到強震的影響,全國有8部火力機組約320萬瓩故障。相較於之前因人為疏失導致全國大停電的興達電廠事故(其損失的供電量約220萬瓩),即可知瞬間損失這麼多的發電量,大幅影響電力系統頻率,可能會造成發電機組損害,對民生與經濟的衝擊甚鉅。

台灣電力通過強震期中考

雖然情境不同,但所幸本次地震,電力調度得宜,在兩座老舊核電廠已經如期除役的狀況下,不僅維持供電穩定,也讓台灣的產業沒有蒙受重大損失,災後第一個上班日的股市表現亮眼,表示投資人仍深具信心,可以說是通過能源轉型的期中考

花蓮403地震,電廠故障時,儲能系統及時補救(資料來源台電網站)

天助自助者,沒有白吃的午餐,是我對這次事件的看法。蔡英文總統上任之後,順應國際趨勢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加上因幾次人為疏失導致大停電事故而加強的電網與儲能建設,以及因地震發生的時間是白天,太陽光電在用電高峰最高貢獻了1/4的電量等因素,在8座發電機組故障的瞬間,儲能電池快速反應,支撐了短時間的電力以維持頻率,之後再由抽蓄發電跟光電來負擔白天的用電量,順利度過這次可能停電的危機,筆者僅是從有限的台電資料,就對這次的電力調度感到敬佩。

本次震災,儲能與再生能源調度得宜,不過如何讓在地農漁村與原鄉社區獲得再生能源之收益,則是未來總統應該特別重視的問題。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台灣的能源轉型備嘗辛苦

應給再生能源適切的肯定。對於電力系統來說,台灣的能源轉型可說是穿著衣服改衣服的狀況,從過去依賴傳統能源逐步轉型成有大量再生能源的結構。再生能源隨著天候有所變動,因此要提升整個電網的韌性,在遇到如地震、颱風甚至中國武力犯台等極端事件,就能展現出重要性。然而,縱使國際都認同發展再生能源為未來趨勢,本次COP27大會也宣誓三倍再生能源的目標,但國內部分人士為了捍衛其支持老舊核電廠的立場,對於再生能源有諸多的抹黑資訊,如光電板有毒、妨礙降雨、是造成電費上漲的主因等

這些不實資訊,也讓筆者推動綠能社區工作時頻受挫折,明明已協助安裝,且發揮實質節電防災效應的光電設備,因為社區部分人士相信不實資訊而產生紛爭,最後只能拆除設備以平息紛爭。期待這次大地震之後,社會可以理解不論從產業減碳需求,或是面對緊急狀態,再生能源是國家需要的發展方向,不要再繼續流傳不實的資訊。

地震國不應再寄望老舊核電廠:本次地震,台北的友人直說感受比921地震強烈,當下筆者心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還好北部兩座老舊核電已經如期除役,若北部發生更嚴重的地震,至少核事故的風險可稍微降低。過去核電廠設置時並未詳盡進行地質研究,隨著新的研究讓社會更了解其地質上的風險,核一廠耐震係數為0.3g,核二廠、核三廠為0.4g,而921地震最大地表加速超過1g。縱使部分人士樂觀認為核電廠反應爐位於岩盤(如菩薩坐蓮花座),莫忘核二廠的反應爐曾發生世界首例的錨定螺栓斷裂事故,而且核子事故肇因也可能來自周邊老舊設備。日本311核災之後,引起國人警覺,20萬人上街反核,然而經過十餘年,記憶淡忘之後,老舊核電被部分人士視為未來的能源選項。

2022年俄烏戰爭時期,歐洲能源供應吃緊,核電產能卻減少。(資料來源:歐盟統計局)

不要寄望老舊的核電廠

仔細辯證將老舊核電視為選項的理由,發現其立論站不住腳:如電價因國際能源價格上漲,有人聲稱使用老舊核電可以避免電費調漲,這種主張的不合理之處,過去筆者已經反駁過,主要是老舊核電也需要搭配燃料成本上漲的燃煤與天然氣發電,另外也需要高昂的維運成本,且未必能穩定運轉,2022年俄烏戰爭能源供應吃緊時,法國老舊核電場卻紛紛故障維修,讓電力供應雪上加霜,就是一個前例。

再舉美國最近一個老舊核電希望重啟為例,一開始就要貸款15億美元(480億台幣),覺得老舊核電廠穩定、沒有成本,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這次地震,也有人拿200公里外的核三廠不受影響來為核安背書,更是不知所云。多地震、颱風的台灣,地質學家屢屢提出警訊,不應把長遠的能源轉型重點放在老舊核電廠。

勿擋國土計畫、勿推中央山脈國道:這次地震,家中許多禮盒被震倒的傅崐萁委員數次主張國道打通中央山脈,這次花蓮地震除了主震之外發生24個超過規模5的餘震;南投921地震時,斷層最大的抬升高度超過10公尺,這樣的地質條件下,工程要付出多少經費?損失多少人命?未來若再生發生強震,誰來保障用路人安全?誰來搶修難度更高的結構?凡此都必須被嚴肅面對。

希望這次地震之後,主張國道打通中央山脈延伸到花蓮的人士,可以尊重台灣土地特性,不要再提出這種類似部分中國人士幻想的京台高速鐵路的荒謬主張。另外,國土計畫即將生效,卻有立法委員主張時程延後,桃園市府甚至規劃在拉拉山增加劃設住宅區,以減少其環評限制,也是無視台灣的地質與極端氣候,輕忽國家永續發展。

這讓筆者想到過去一段歷史:921地震後《地質法》本應修法公告地質敏感區,但因擔心對房價有影響,遲遲無法完成,直到二高走山悲劇才總算完成修法。403花蓮大地震再次給台灣社會一個啟示,國土計畫乃至國土執法至關重要,地方政府與民意代表應該要支持落實《國土計畫法》,而不是消極以對甚至主張延後。最後,本次地震也證明,《礦業法》修法已解決過去礦業沒有環評的積弊,實是正確的方向,也應給予肯定。

筆者紀錄的2018花蓮地震災情,台灣多地震,應落實國土管理。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持續能源轉型擴增電網韌性:雖然筆者為本次震災,電力調度得宜感到慶幸,但仍認為台灣能源轉型僅是在期中考取得及格的分數,2050淨零的路上還有許多難關要克服。比如:定時推演,如果地震或軍事威脅發生在電網關鍵處,如何進行調度?如何持續推動電業改革,開創出更多元的能源商品,以其商業價值促進人民參與淨零轉型社會工程?另外筆者多年倡議的發展農漁村、原鄉部落的公民電廠,讓在地居民可以得到再生能源的紅利,讓再生能源促進地方創生等,均期待未來賴總統當成重要施政目標來推動。

參考連結
台電4年電網投資3000億 地震當下維持供電韌性關鍵
2022年歐盟核電產能減少
桃園拉拉山旅宿「受限環評」難發展市府出招解套

作者為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創會理事長

留言評論
陳秉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