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公投案通過對台灣與你我的影響(四)──反萊豬公投

詹順貴
611 人閱讀

由國民黨林為洲立法委員所提第18案公投,完整主文為:「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之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簡稱為反萊豬進口公投還算貼切,此公投案如果通過的法律效果也非常容易理解,就是禁止萊豬進口。

與三接遷離桃園大潭公投一樣,特別需要注意也比較難的是如何理解通過的後續影響是什麼?與三接遷離桃園大潭公投不一樣的是,縱使沒通過而讓萊豬得以進口,個人仍有迴避風險的選擇權,三接遷離桃園大潭公投一旦通過,卻是全民必須共同承擔能源轉型政策所包含減煤減空污期程延緩所產生的中南部嚴重空污持續影響居民健康等負面結果。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反萊豬公投嚴重影響台灣經貿

反萊豬進口公投如果通過,最直接也最重大的影響,是因為直接違反世界貿易組織所明定貿易規範中的平等互惠原則,因而可能導致以出口貿易為主要經濟命脈的台灣,未來無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拜登總統上任後倡議的印太經濟架構,乃至與美國個別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這部分許多國際政經或經貿專家討論已多,筆者不再多言。本文主要談的是縱使通過,萊豬進口會增加一般消費者的食安風險嗎?如會增加,是多少?消費者有規避此風險的選擇空間嗎?

事實上,有關食用萊豬的健康風險分析報告已有兩份,早在2012年馬政府研擬開放美牛進口時,除了做美牛的食用風險分析外,針對美豬的萊克多巴胺(以下簡稱萊劑)也同時做了分析報告;第2份則是由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於2018年所執行的《食用肉品暴露萊克多巴胺之健康風險評估》(同時段也一樣有另一份由台灣大學公衛研究團隊所執行的《美國進口牛肉相關產品健康風險評估報告》)。

這兩份研究報告的結果差異不大,依照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委員會(Codex)建議的最大容許殘留標準(以一位60公斤的成人,每天萊劑攝取安全量為60微克)進口萊豬,一般民眾每天要吃33片200公克的排骨,或1.5公斤豬肝又或0.67公斤豬腎,連續吃5到10年才會超標,但這種假設情形發生的可能性顯然微乎其微。

政府縱使為了顧慮國人飲食習慣而想要訂定比國際標準更嚴的萊劑殘留標準,也必須有明確的研究提出科學證據證明依國人的攝食習慣確實有健康危害風險,否則即會違反前述平等互惠原則而遭到貿易報復,以泰國為例,因為阻止萊豬進口,2020年底遭美國取消部分品項關稅優惠,以作為對泰國拖延開放符合安全容許的萊豬進口的制裁,被取消的品項總值約佔美給予泰國普遍化優惠關稅總值1/6。

歐盟也曾以禁止使用荷爾蒙(包括萊克多巴胺)飼養的牛肉進口,與美國、加拿大產生貿易爭端。1996年美加向WTO提起訴訟,WTO以歐盟禁令缺乏科學證據判歐盟敗訴。

醫學公衛研究都認定無法做為禁萊豬依據

台灣迄今政府無論委託台大或成大的研究,結果都還不足以做為訂定加嚴殘留標準的科學證據,縱使用公投方式禁止萊豬進口,恐怕不僅止於無法加入CPTPP以及與美國簽訂FTA無望,接踵而來的貿易報復,恐怕也難以倖免。

此外,2018年的報告雖然提到坐月子婦女若於坐月子期間每日攝取超過一副腎臟及一副肝臟就可能過量,但依我們的生活經驗知道,坐月子所使用的都是鮮嫩的溫體豬肝豬腎,依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溫體豬肝豬腎都供過於求,僅有一半有機會能銷售到市場供人食用,其他一半只能淪為飼料原料。在無進口商願意進口與國人慣性食用溫體豬肝豬腎的情況下,坐月子婦女根本不可能吃到實際上無法解凍後仍保持原樣的冷凍進口豬肝豬腎,何況現代婦女也不會願意每天吃那麼多豬肝豬腎,因此,應該可以不用顧慮此一風險。

對照美國冷凍豬肝只有在2003年、2004年、2010年分別進口48噸、25噸、8噸,此後就再也沒有進口紀錄。整體來說,我國最近一年進口豬肝是2019年從加拿大進口6噸,去年和今年迄今完全沒有進口紀錄。

圖片來源:翻攝陳吉仲臉書粉絲專頁

國民黨一直以台灣人每年吃的36公斤豬肉來誇大進口萊豬的食安風險,但實際上台灣人所吃豬肉9成都是國產豬肉,進口豬肉不到1成,而且最大宗是來自加拿大(該國內銷豬可以使用萊劑,外銷豬原則上禁用),美豬占比非常少少,平均每人每年最多只會吃到0.7公斤,遠遠低於平均吃美牛的2.7公斤。

由此即可看出,在Codex還沒有訂出萊劑容許殘留標準時即開放美牛進口的國民黨,現在有了國際規範可供遵循,卻反而跳出來反對國人食用量更少的萊豬進口,根本邏輯不通,很難讓人相信是為了保護國人食安的目的。

美國人食用美牛美豬的數量是臺灣人19倍以上,而台灣鄰國日本在2005年開放進口美豬,至今該國每人每年消費約2.12公斤,韓國在美韓FTA生效後的2012年,也依據CODEX的國際標準訂定了萊劑安全容許量,正式開放萊牛萊豬進口,至今每人每年消費美豬3.12公斤,都是我們的好幾倍,但以上三國從未發生任何一件因萊克多巴胺肉品導致的食安案例,反觀馬政府時期的台灣,縱使沒開放美豬進口,其他如塑化劑、餿水油回收等食安事件仍層出不窮,可見國人食安風險的高低,有相當程度是來自於政府執行力的問題。

進口萊豬不會傷及台灣豬農

蔡政府自去年8月開放萊豬進口後,國民黨就一直唱衰的臺灣養豬產業會因而崩盤,事實卻是由於衛服部與農委會嚴格執行產源地標示,加上國人食安風險意識提升,今年1到9月美豬的進口數量不升反降,僅去年同期三分之一不到。雖然迄今所有進口豬肉也都未檢出萊劑超標,但臺灣豬的自給率已上升到93%,非但沒有崩盤,而且豬價還創下20年來最好表現。

圖片來源:翻攝陳吉仲臉書粉絲專頁

其實,臺灣自2002年加入WTO,就已經開放豬肉進口,2005年取消豬肉關稅配額,至今僅有豬腹脅肉有特別防衛措施,豬肉貿易幾乎完全自由化。當年很多人也認為臺灣的養豬產業會就此倒下,但歷史證明從2002年到現在,臺灣豬的自給率始終維持在9成左右水準,可見面對進口豬,台灣豬在肉質與口感上仍具有絕佳的競爭力。

執行產源地標示、較高密度的稽查與有嚇阻效果的罰則,正是降低國人消費食安風險與提供選擇空間的配套措施,縱使有國人連一點萊劑風險也不想承擔,可以藉由明確的產源地標示拒吃美牛美豬。有趣的是目前檯面上呼籲拒絕進口美豬的政治人物,大多都不排斥甚至熱愛同樣有使用萊劑的美牛,而且食用量遠遠大於可能吃到的美豬平均量,這是哪門子邏輯?

也有人質疑假如萊豬真的沒有食安問題,為何營養午餐與軍人伙食要直接禁止食用?其實道理一點也不難,政府雖然開放萊豬進口,但希望藉由上、中、下游食品通路明確的產源地標示與可追蹤稽查的數量紀錄,將吃的選擇權交還給每個消費者;而兒童午餐或軍人伙食等這類團膳,終端食用者則沒有機會行使他們個人的選擇權,因此,直接排除食用萊豬是最簡單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法,這是出於保護,而非針對學童與軍人食安另有一套食安標準。

在四個公投案中,只有此案會直接影響台灣的國際經貿地位,進而影響國內經濟,可說是影響層面最廣也最大的公投案,基於以上食安風險方面的分析,既然已對於會食用豬肉的國人消費者,已做到周密的風險管理,也讓消費者有充分的選擇空間,基於中國圖謀併吞日急、美國與日本助台護台不遺餘力的整體國際情勢,不應該在此時增加他們的困擾乃至內部壓力,因此,呼籲大家應該在此案投下不同意票。

留言評論
詹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