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警覺與強勢的印度──凱達格蘭論壇的對話經驗

賴怡忠
405 人閱讀

日前在台灣舉辦的凱達格蘭論壇,有不少國際智庫界的重量級人物與會。澳大利亞前國防部長潘恩的主題演講當然是重點之一,但除了這位剛卸任的防長外,澳大利亞還有好幾位學者與前官員參與,可說是參與凱達格蘭論壇的最大團體了。再加上美國前國防部亞太助理部長格里森、甫卸任的印度駐中國大使班浩然、前印尼國防次長以及多位國際學者的共襄盛舉,使這個論壇極為熱鬧。

澳大利亞前國防部長潘恩(Christopher Pyne)。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這次論壇的重點之一是太平洋議題,可能也是台灣首次以南太為討論主題的國際智庫研討會。固然台灣在南太平洋有六個邦交國,面臨中國的積極打壓,日前所羅門群島還出現要在百日內檢討對台外交存廢的聲音,因此台灣對南太事務就會高度關心。而南太平洋傳統上也是澳大利亞的關心所在,澳大利亞對此會投注心力也十分自然,但這次澳大利亞對於中國南太活動的警覺,感覺已經遠超過之前的一般性關切。

一位曾擔任澳大利亞國防部次長的資深學者曾在其他場合表示,中國現在充滿侵略性的作為以及其在南太平洋的活動,讓澳大利亞直接聯想到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行為。從1945年後,澳大利亞第一次感受到其國土有可能會受到一個強大敵對勢力的直接威脅。

中國在兩年前(2017)宣稱會幫所羅門興建一條可與雪梨連結的海底電纜,這個工程已宣布是由華為承接。這個計畫後來不僅為澳大利亞否決,坎培拉還向所羅門提出,要幫其興建一條由澳大利亞出資的電纜。

去年(2018)澳洲媒體Fairfax Mdia也報導,中國有意在萬那杜的盧干維爾港,興建永久性的大型海軍基地,只是這個報導後為中國與萬那杜聯袂否認。之後更傳出中國有意興建的不是海軍基地,而是衛星訊號的追蹤站,或是情報中心以監視美國、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等國在南太平洋的軍事動態。

此外,去年在亞太經合會時,中國對巴紐的強勢態度也令人記憶猶新。特別是中國的中階官員,直接硬闖巴紐外交部長,讓人感覺似乎中國已把巴紐當成朝貢國,可以頤指氣使。

中國對南太國家的援助是一回事,但如果看這些國家的所在地點,就可以發現澳大利亞會這麼緊張是有理由的。

首先,巴紐與索羅門群島就在澳大利亞上方,與美軍陸戰隊位於達爾文港的基地相去不遠,可以有效監控駐澳美軍。此外,澳大利亞如果要前往南太平洋也必須要通過這兩個國家,這兩國也是澳洲與太平洋第三島鏈的聯繫門戶。當中國可以掌握這兩個國家,就形同具有切斷澳洲與美國聯繫的能力,或起碼可提供中國對澳洲與美國軍事合作行動的預警。

事實上,當年日本在二戰期間準備進攻澳洲時,已經在位於巴紐的拉包爾建立前進基地。二戰初期讓美國損失慘重的珊瑚海海戰,就位於所羅門群島與巴紐之間。扭轉二戰日攻美守態勢的瓜達卡納爾戰役,也是發生在所羅門群島。在二戰時不論是防禦澳洲對抗日本入侵,或是做為反攻的太平洋前進基地,都是利用位於萬那杜的軍事基地。

因此,當外傳中國要在萬那杜興建大型海軍基地,在這幾個地方積極佈署,對澳洲來說,自然會聯想到當年日本侵略澳洲的夢靨,以及這幾個鄰近澳洲區域在二戰時所發生過的血腥戰鬥。也難怪會有澳洲學者懷疑,中國肯定研讀過日本在二戰對南太平洋發動侵略戰爭的路徑圖,不然怎會所有中國的南太佈局都與當年日軍侵略路線高度近似。

中國這幾年對澳洲社會的作為已引起坎培拉的警覺,澳洲針對南太事務的認知,現在也出現巨大變化。過去澳洲會同時怪罪台灣與中國,認為這兩個國家的邦交爭奪是導致南太進入失敗治理的關鍵,甚至主張因為台灣是民主國家,所以要對台灣進一步究責。但現在澳洲已經不若過去怪罪台灣,反而對台灣國合會(ICDF)在南太的援助計畫高度稱讚。

相對於對台灣印象的改變,澳洲對中國在南太平洋的作為卻是越來越警惕,認為這與中國想切斷美澳連線的戰略意圖有關。如果中國真的成功切斷美澳連線,或是讓這個連線作用出現困難,以現在東南亞國家普遍對中國搖擺的現狀來看,屆時澳洲會面臨被孤立的局面。

倘若如此,那麼整個西太平洋直到第三島鏈都會為中國所控制,可能會出現只剩下日本、澳洲孤立自保的局面。形同重演1942年日軍稱霸太平洋,澳洲單獨在西太平洋面對日軍進攻的孤獨處境。

順著這個邏輯,如要避免澳洲被孤立的處境出現,除了要在南太平洋有所作為以反制中國的步步進逼外,更要直接避免中國可以自由突穿第一島鏈。因為只有位於第一島鏈的國家們才具備這個平衡力,最能有效牽制中國,避免其自由對外投射力量威脅區域安全。

因此現在澳洲戰略社群,對於台海有事的澳洲角色已頗有體認。除了少數如白先生之流,認為中國必定會技壓美國,台灣已經守不住的失敗論調外,現在的澳洲戰略界已不再像十五年前般,被時任副國務卿的阿米塔吉要求在台海有事時澳洲協助美軍的發言嚇到不敢動彈。

去年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就提出「太平洋提升」(Pacific Step-Up)戰略構想,主張要在所有太平洋國家建立大使館。紐西蘭去年也提「太平洋重啟」(Pacific Reset ),連英國都提出「太平洋上升」(Pacific Uplift),加上法國今年也提出「印太戰略」,以及美國資深官員密集訪問太平洋島國,太平洋瞬間成為大國關注的焦點。

這與中國這幾年對南太有計畫的滲透及相關軍情作為有關。而以中國在台灣邦交國的活動會相對沉寂之現狀,協助確保台灣邦交除了可以維持台灣的國際存在感外,也成為某種阻卻中國施展不當影響力的有用工具。今年台灣與其他相同理念國家在南太平洋的諸多互動與合作,與這個新的理解有關。

今年凱達格蘭論壇的另一位貴賓,是剛卸任的印度駐中大使班浩然。他在凱達格蘭論壇提到,台印自貿協議談判有機會可以重啟,也提到其他的經貿協議在莫迪連任後的現在,出現很大機會,還說下半年後的台印關係發展會很有勢頭,印度準備將印台灣關係推展到新的階段。

以班浩然與印度外交部的關係,特別是其與現任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前印度駐中與駐美大使,也擔任過印度外交部常務次長)私交極為密切。外界對班浩然此說,多不認為這是敷衍式的外交辭令。

有人以印度在印太戰略的說法上與美國不同調,沒有積極呼應美日澳印四方對話等作為,認為莫迪在去年的武漢會議後為了避免洞朗事件重演,有意與美國保持距離以便與美中等距。

但莫迪今年初對喀什米爾恐怖攻擊事件採取強硬襲擊巴基斯坦控制地域的作法,又對中國一開始杯葛將穆漢默德軍列為恐怖組織的舉措憤怒異常。此外,美日澳印的四方對話與活動實際上都在持續,只是採低調進行以避免傷害部分東協國家的玻璃心。

加上日前直接修改喀什米爾地位,把部分地區直接收歸中央管轄等強勢作為,似乎這次超出預期的大幅連任,使得莫迪總理在做法上變得更為強勢。而印度所謂出現新的做法,包括印台關係的具體提升等,其內容到底是什麼,可能要等到預計在九月於印度舉辦的第二次印中非正式峰會結束後,才會有較清楚的圖像。

澳大利亞的警覺與印度的強勢,反映出這些國家面對中國所做的不同反應。針對太平洋的共同關切,似乎台澳關係出現新的合作機遇,而根據印度資深官員的說法,台印關係也可能會展現新的發展契機。雖然台灣正面臨選舉,但這些新的機會必須積極掌握,畢竟台灣不是美國,外來事件比較不會受到台灣選舉時程而影響其發展的時間表。這些機會稍縱即逝,我們也就好好努力盡量向前吧。

作者為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留言評論
賴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