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青年婚育政策有效嗎?

林宗弘
1.7K 人閱讀

從2020年開始,臺灣總人口在二戰之後首次出現衰退,2021年底人口數為2,337萬5,314人,比前一年減少18萬5,922人。其中主因來自疫情期間外籍移工入境人口減少、與疫後第二年的部分國外人口無法回國而被除戶,以致遷入人口92萬703人、遷出人口107萬6,713人,減少15萬6,010人。此外,臺灣人口減少的另一個原因,來自死亡人口多於出生人口,2021全年出生人數為15萬3,820人,死亡人數為18萬3,732人,被少數學者戲稱為「生不如死」。

在人口衰退的衝擊下,《台灣智庫》發表2023「台灣青年政策意向調查」顯示民意焦慮,相當具有參考價值,在該調查中政府推動青年政策的迫切程度上,得分最高的是青年婚生教養,其次是靑年世代貧窮,如低薪過勞,第三名是靑年就業與創業。更重要的是,這三個議題息息相關。十年前出版的《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張烽益編,臺北:臺灣勞工陣線)一書裡,筆者與共同作者王兆慶等人就曾經認為青年低薪、不穩定就業與高房價等「世代不公平」、與女性婚育後辭職從事家務勞動的「性別不平等」,是壓低女性結婚與生育意願的兩大重要因素。

台灣青年世代的低薪改善了嗎?

靑年世代貧窮,如低薪過勞,是「台灣青年政策意向調查」裡迫切議題的第二名。最近,隨著資本逃離中國、返台投資增加,台灣民眾薪資似乎有所提升,然而青年世代收入是否改善了?筆者與張宜君、李俊穎最近的一篇研究,解讀三十年來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裡個人所得變化,每年從戶籍裡隨機抽樣兩萬個家庭,針對家中所有成員所得與消費進行詳盡紀錄,三十年來共抽樣163萬人,雖然其中富豪比例略低,或許不如財政部稅收資料,還是能夠幫助政府與學界評估青年世代收入的變化。

我們發現,僅記入有工作所得的20─64歲就業者(631,448位),以2016年的購買力平價折算,過去三十年來的每月每人平均所得購買力,是2016年的新台幣五萬元(正確估計值是49994元),相當於就業者40歲時的平均月所得,一年總所得即是近六十萬元。因此,我們可以用每個月五萬元為基準,來評估哪些世代的民眾,在某個時期高於或低於平均所得。

我們利用家庭收支調查,算出不同年次出生的世代之月所得平均值。如圖一所示,在1947年(二二八)之前出生的世代所得低於平均線,之後1950年代出生者收入迅速提升,直到1970年左右開始下滑,到1978年之後落到平均線以下,在1990年左右出生者觸底(少八千元),這是太陽花世代低薪的證據,此後約1997年後出生者收入回升,較發散且與平均值沒有顯著差異。

圖一、臺灣各出生年之民眾的平均月所得變化,1930-2000。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們的研究發現:首先,兩岸開放對少數雇主較為有利,而多數受雇者收入停滯,資本回流則會造成相反的效應,就業機會與薪資逐漸提升;其次,最近五年臺灣個人實質所得開始提升,但持續的世代分化值得注意;第三,雖然最近剛出社會的年輕世代收入開始拉尾盤,邁入30-45歲的太陽花世代仍有收入偏低的現象,對這個「崩世代」來說,後疫情時代持續提升實質薪資、增加婚育方面的公共投資、或租屋津貼政策等,仍有必要。

改善青年與女性處境:女性勞動參與及托育政策

提升女性勞動參與率,是解決人口衰退議題的重要策略。在1983年,臺灣男性勞動參與率是76.4%,女性勞動參與率卻只有42.1%,女性常因婚育離職。隨著90年代末期之後,產業外移到中國大陸,製造業男性勞工失業或是被迫提前退休,男性勞動參與率持續下滑,在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時降到歷史低點66.4%,經過太陽花學運與政黨輪替,台資回流,最近男性勞動參與率緩慢回升到67.3%。在1983年到2020年期間,女性佔男性的薪資比例從64.3%提升到83.5%,女性勞參率也從42.1%提高到51.4%,補足男性勞參率下降的缺口。

然而,臺灣整體勞參率仍然低於美國與歐洲(大約61%),其中女性勞參率低於OECD全部國家與中國。有工作能力但未能就業的女性超過四百萬人,通常仍是由於生育或家庭照護需要,而被迫選擇退出職場。因此,提高女性勞參率是因應人口減少趨勢的關鍵。(鄭雁馨,2017,〈少而精的勞動力:老化社會人口教育結構的重要性〉。頁189-223,收入李宗榮、林宗弘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臺灣經濟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如同「台灣青年政策意向調查」結果所示,從人口衰退與青年低薪兩個現實議題來看,政府應該提高年輕世代結婚意願、降低生育成本、將女性留在職場,過去十年,在「0─6歲國家跟妳一起養」等競選承諾下,包括「祝妳好孕」之類的現金補貼、幼托整合與「托育一條龍」等創新的公共政策、政府介入托育產業公共化、與其他針對貧困兒童的補助政策陸續推出,也獲得青年世代的肯定。確實,對青年世代特別是媽媽們的公共支持,將有助於減緩每對配偶的總合生育率下滑、或許可以促使總合生育率緩慢回升,本文下一節將提供進一步的證據。

圖片來源: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托兒所增量與青年生育及投票行為:台灣的實證分析結果

近年來,台灣擺脫資本外移,投資帶動經濟復甦,從全國各縣市層級的官方統計數據上來看,產業投資與就業機會先影響勞參率,當本地勞參率提升之後仍然缺才,廠商會提升薪資尋求人才,使地方的人口遷入率增加;當年輕世代勞動參與率及遷入率提升並穩定之後,結婚率與生育率才能持續升高。

筆者的一項研究(部分資料參考自林宗弘,2022,臺南市人口社會增加率政策白皮書,臺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顯示地方幼兒園數量會提高結婚率與對政府滿意度。與全國各縣市相比,人口增加率提升的新竹市、新竹縣與桃園市,主要動力都來自科學園區帶動投資,在投資增加後五年帶動遷入率、而遷入率提升後五年間,逐漸帶動結婚率與粗出生率。此外,若是在政府協助下,該縣市設立較多的幼兒園,可能影響流入青年人口成家立業的動機,提升婚育行為。根據前述因果路徑圖,我們設計結構方程式模型,並考量變項間的時序性,採用前期數據估計後一年結婚率、與後兩年生育率,正向顯著的相關係數所呈現的效應如圖二。

圖二、臺灣的城市發展與人口增加率的分析結果。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們對全國各縣市的追蹤數據分析顯示,新設商業登記資本額的比例越高,以及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值越高,會提升本地的勞動參與率,同時提升人口的遷入率,人口遷入率較高的縣市會有較高的結婚率、有較高商業登記資本額與結婚率的縣市,會有較高的生育率。此外,當我們加入幼兒園數量時,可以發現上年度幼兒園數量能有效提高下年度的結婚率,間接而非直接影響當期的生育率。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入兩黨得票率的分析可以發現,人口遷入率與幼兒園數量,與2020年蔡英文總統的得票率,有顯著的正相關,或許是青年世代對民進黨婚育政策的回應。

除了加薪與幼托公共化之外:其他的世代共好創想

總之,《台灣智庫》發表的2023「台灣青年政策意向調查」,對於政府推動青年政策的迫切程度上,得分最高的青年婚生教養,其次是靑年世代貧窮,第三名是靑年就業與創業,青年貧窮往往是低薪就業與創業機會少所致,又會影響青年的婚生教養行為,確實是最值得關注的青年政策項目。

由於軍公教有領取結婚補助,筆者曾經提出針對私部門受僱者發放「結婚津貼」的現金補助,其次,在兒童教養的相關公共化政策方面,由於婦女經常為了接送與照顧小孩而辭去工作,筆者認為特別應該針對目前國小中、低年級的安親班或課後班,進行公共補貼與多元課程提升,讓媽媽們不需要在中午就把小孩接回家或帶到私立安親班,應該可以減少青年世代媽媽的負擔。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留言評論
林宗弘
Latest posts by 林宗弘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