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民主深化之路,依舊充滿挑戰

沈有忠
766 人閱讀

受到國際高度關注的台灣總統與國會選舉,順利在週六落幕了。民進黨主席,同時是現任副總統賴清德,以及我國前駐美代表蕭美琴,在三腳督的激烈競爭下,獲得超過558萬票(得票率40.1%)當選為正副總統,將於2024年5月就職,展開歷史新頁。然而,執政的民進黨在國會選舉的部分卻不如預期,未能延續單獨過半的力量,甚至以一席之差落後給國民黨,成為立法院第二大黨。未來的立法院進入三黨不過半的結構,將大幅提高未來新政府在組閣以及施政上的難度。以下將針對選舉結果影響、第三勢力前景、以及新政府未來挑戰等幾個面向進行選後的政局分析。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雙不過半與朝小野大的結構再現?

選舉結果,民進黨的賴清德、蕭美琴以相對多數贏得正副總統選舉,得以延續民進黨的執政。但立法院民進黨卻喪失了2016年以來的過半優勢。這也是自立法院從2008年席次減半、選制改革之後,首次未有單一政黨過半的情況。更是自2000年以來,總統再次因為三強鼎立而出現得票率未過半的總統。這個結果不禁令人聯想起2000年陳水扁前總統當選時的結構,也就是「雙不過半」加上「朝小野大」的府會關係。

然而,和阿扁總統時期相較,此次的府會關係對520上任的賴清德總統來說,執政將更充滿不確定性。幾個原因如下:第一是「席次」變數。民進黨在2001年選後,雖未過半,但在立法院是第一大黨,以第一大黨之姿組閣並執政,仍舊在社會觀感與輿論上具有組閣與執政的正當性。誠然,依據憲法,總統任命行政院長不需要立法院的同意權,但此次選後,民進黨在國會落居第二大黨,且國民黨和民眾黨在選前一致主張內閣制,也就是呼籲國會多數組閣。因此,賴清德在520之後第一道難關,就是內閣的組成如何能降低立法法院的衝突,以及獲得更高的正當性基礎。

第二是「政黨」的變數。就政黨的結構來說,阿扁執政時期的政黨結構是兩大多小,民進黨和國民黨兩大黨,位居政黨光譜偏中央的位置,其他小黨在更極端的兩邊,變成「泛藍」(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和「泛綠」(民進黨、台聯)兩股政黨力量。然而,此次三黨不過半的結構,扮演關鍵少數的民眾黨,在光譜上位居藍綠之間。

儘管選前總統提名過程中,始終有「藍白合」的議題,但依據柯文哲的動向與民眾黨的屬性來看,未來在立法院也不排除有綠白合作的空間。柯主席在選前亦曾說過,民眾黨未來在立法院將不會只和特定政黨合作。因此,政黨的互動邏輯相對的不確定,勢必不如阿扁時期來得穩定。

最後是「人」的變數。阿扁時期的立法院,院長是國民黨本土派的王金平,加上外圍還有前總統李登輝可以從旁協調,對於若干無黨籍的立委或是國民黨本土派的立委而言,仍舊有和民進黨合作的空間。但當前的政治菁英來看,賴清德並非陳水扁,賴清德的人設,更有原則、更不易妥協;立法院長如果真的是韓國瑜,協調藍綠的能力恐怕遠遠不如王金平;在外圍的部分,也缺少了李登輝這種重量級的協調者。

因此,藍綠之間未來在立法院的衝突,恐怕會比阿扁時期更嚴重。總結以上來說,選後的政治結構,再次出現了類似2000年總統不過半、國會不過半的「雙不過半」,也再次形成「朝小野大」的府會關係。但整體而言,對於未來的政治影響來說,立法院的黨際衝突恐怕會比2000年更具不確定性。

民眾黨成為穩定的第三勢力?

此次大選,是柯文哲成立民眾黨後首次參加總統選舉。儘管在2020年時,民眾黨在立法院已經成為第三大黨,但今年在柯文哲參選,有總統候選人成為母雞的效應下,民眾黨的政黨票一口氣上升到304萬(2020年為158萬),儘管仍落後於和民進黨(498萬)、國民黨(476萬),但幾乎呈現平起平坐的實力。加上時代力量與其他小黨全軍覆沒的結果,民眾黨大有「化零為整」的將非藍非綠的第三勢力順利統合的氣勢。但民眾黨要真的站穩第三勢力的政黨實力,恐怕仍有些困境需要克服。

首先,這次民眾黨的大躍進,不可諱言的,是柯文哲參選總統加持政黨氣勢的結果,不是一種「理念」的聚集。民眾黨仍舊是一個「一人政黨」,在區域立委的部分依舊全軍覆沒。民眾黨儘管高喊「非藍非綠」,但這是一個負面訴求,不能算是正面的理念。可以短期內吸引對藍綠不滿的「賭爛票」,但難以成為長久發展的土壤和養分。以兩岸關係、國家認同的核心議題來說,柯文哲在選舉過程中始終迴避此一議題,既不明確支持九二共識、也不明確表態支持台灣的主權意識。儘管喊出「兩岸一家親」,也主張「務實交流」,但都是共具性、暫時性的主張,難以形成具有理想性、未來性的價值和理念。沒有理念,政黨難以走得長遠,這是民眾黨未來必須正面面對的問題。

其次,選舉制度的壓力下,民眾黨仍難以在立法院與民進黨、國民黨成為實力對等的政黨,「關鍵少數」已經是民眾黨在國會中政治影響力的天花板。要如何避免「親民黨化」,民眾黨除了要釐清政治理念之外,更要發展組織以及培養政治菁英,也就是「地利」和「人和」,未來才能在區域立委和國民黨、民進黨相抗衡。此次民眾黨的柯文哲在總統票拿396萬,政黨票則是304萬票,高達將近百萬票的差距,顯見柯文哲個人魅力明顯大於政黨的招牌。

透過魅力領袖加持政黨票,是參加總統選舉「天時」的條件,但這項條件的優勢會遞減。從過去宋楚瑜的例子很明顯看出,每參選一次,宋楚瑜的影響力就下降一次。如果不發展地方組織(地利)、不培養政治菁英(人和),這次的選票,可能就是民眾黨得票最高的一次,未來將只會持續下探。

賴政府未來的挑戰

對民進黨來說,賴清德的勝選在延續蔡英文路線上跨出了第一步,但這是艱辛的一步,仍有許多挑戰有待克服。第一,民進黨在國會失去多數。未來四年賴清德的執政,無法在國會獲得穩定多數的奧援,對民進黨而言,是一項重要的警訊,也是未來挑戰的開始。除了前述組閣的問題之外,綜觀選舉結果,年輕選票大量倒向柯文哲,是民進黨必須檢討的議題。如何在四年內提出青年政策的檢討和反省,並贏回青年的支持,是賴政府的挑戰之一。

其次,選舉過程中,大量的保守力量集結反撲,顯示過去八年的改革並未真正形成社會共識。舉凡「特偵組」、「死刑」、「核能」、甚至「九二共識」等議題,竟然還能在選戰中成為反對黨的政見,意味著改革的路不但沒有走完,而且仍在社會存在不小的分歧。如何在司法、能源、兩岸議題上凝聚共識,也考驗著賴政府未來的執政。更有甚著,大選期間仍舊充斥民粹選風,未來立法院甚至不排除出現高度民粹性格的議長,要如何在選後努力讓台灣社會回歸理性,賴政府也責無旁貸。

最後,這場大選是兩岸與國際重所注目的選舉,意味著賴政府的上台,牽動著兩岸關係,甚至影響國際變化。如何維繫台美關係的相互信任,如何在維持台海穩定的情況下深化台灣主權意識、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更是考驗著未來賴政府執政的智慧。這些來自社會、國際各方面的挑戰,快一點的,在新國會2月1日開議之後就要面對;慢一點的也將在5月20日新政府上台後就必須嚴陣以待。台灣的民主深化之路,在賴蕭勝選之後,雖然沒有出現迴轉,但未來這條路上也不是坦途,仍是充滿變數與挑戰,有待新政府發揮智慧,儘速化解選舉的對立,才能帶領國人團結面對。

作者為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留言評論
沈有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