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對外政策與國際思維

陳明祺
559 人閱讀

前言

2022年底,中共二十大正式啟動,習近平也邁入了第三任期,外界有許多看法,認為習近平改變了許多過去的政策方向,其實並不見得,習近平的政策其實很多是對過去政策的反省與診斷,以及針對過去政策所下的處方。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習近平在外交政策上所提出的許多政策與全球性的大外宣,其實在他之前的領導人就已經提出,例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實早在胡錦濤執政時期就已提出。因此習近平的對外政策與國際思維其實都有一個脈絡與延續性存在,那麼中國在習近平掌權後,到底有沒有一個延續前朝思想與主導的思維呢?而習近平上任後是否有改變以及改變多少?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

習近平對中國對外歷史脈絡的認知

2023年12月26日,習近平在毛澤東130週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中提到,要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事實上,這些都是習近平重視的關鍵詞;不過,習近平曾提出的一些想法,例如中共內部不斷反覆強調的「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除了「文化自信」是由習近平首次提出之外,前三個都早在胡進濤時期就已經提出,因此,中國百年來的想法其實都深深的刻在這些菁英的腦海。

習近平的國際思維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百年國恥、富國強兵」,這也奠基習近平本人對中國思想的認識,由於西方列強入侵和封建統治腐敗,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抵禦外敵入侵、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偉大鬥爭,據此,富國強兵一直是中國菁英最重要的一個想法。

深入理解習近平的思維邏輯,富國是為了要強兵,強兵是為了要洗刷過去所遭受的恥辱,這是極具敘事性的辯證說法,是中共傳統的政治思想,隨著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經濟力量逐漸興起,跟西方所期待的不一樣,中國在富有之後致力追求富國強兵目標的實現,恢復過去的榮光,因此開始向外擴張領土,以及投射在中國的影響力。

在胡錦濤時代,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後,象徵了中國開始融入國際體系的起點,中國的影響力在全球發展中取得一定成就,並開始強調「和平崛起」,將經濟實力轉換為綜合實力,強大國防力量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的歷史,包括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維護國家獨立性尊嚴,以及徹底結束了舊中國的屈辱外交,這些觀點的論述,在習近平上台之後,便不斷的突出及強調,說明了中共對於整個國際局勢的判斷,因此,習近平對於權力的絕對掌握,以及富國強兵所構成國家自信,是當前中共領導階層對外思想最重要的核心。

習近平對外的思維邏輯

在中共對中國外交發展的歷史觀下,習近平認為中國在過去遭受了國際不公平的對待,因此他的使命就是要糾正這個錯誤,恢復中國昔日的榮光和應有的國際地位,所以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對中共政權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國家政策。

有趣的是,習近平的政治有一個關鍵的思維邏輯,可稱之為「站隊政治」,尊崇德國納粹思想家Carl Schmitt「決斷論」國家主權觀,決斷時刻(國家生存危機時刻),國家生存凌駕一切(憲法,個人自由),因此西方國家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民主主義,無法與中國的集體主義、忘我主義、威權主義相競爭與比擬。

「站隊政治」也有值得注意的內涵,包含了絕不認錯、沒有灰色地帶,以及要「敢於亮劍」,相信國家落後就要面臨被挨打的下場,但如果自己處於劣勢時,就不會輕易出手,從中共處理香港、少數民族同化政策、馬雲螞蟻集團IPO、南韓等問題就可以看出來這樣的特性;不過,2018年遇到當時的川普政府,習近平就不會強出頭,將此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起來,就會產生「以前中國弱,中國要聽西方的,要韜光養晦;現在中國強了,世界要聽中國的。」的論述。

因此中國也迅速地向外擴張,不只在全球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也積極在友好的國家中加強軍事部署,包括將外交互動、經貿交流、文化交流等面向武器化,試圖影響其他政府、政治人物、企業和民眾對中國的看法,並要求其他國家行為需符合中國的利益。

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由盛轉衰,習近平可能會想利用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的注意力與壓力,並藉此來凝聚國民的民族意識、一致對外;但是,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因為中國仍是黨國體制,中共能透過鎮壓等極權管控方式來維持政權。因此,可以說「弱」才是中國最大的擔憂,因為只要中國一弱,就會被外敵挑戰原本伸張的領土主權和國家權力,中國跟周邊許多國家都有著領土爭議,檢視過去中國所採取對外戰爭行為,大多是基於安全受到威脅的反應。

從習近平上任到美中貿易戰,外在的全球環境對中國充滿挑戰,因此必須維持強硬態度,增強國防實力之餘,也要確保自身不會變「弱」,才能夠繼續維繫政權,可以說,安全的考慮是習近平的外交核心。換言之,中國的擴張是為了維繫安全,利用強軍、強外交政策來終結過去的歷史屈辱。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點,要從2021年開始,習近平陸續提出包括「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三個概念,這就是中國形塑國際安全觀的明顯展現。

首先,「全球發展倡議」就是中國在跟「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一個重要的連結;其次,「全球安全倡議」強調「安全不可分割性」,指出人類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面對各種風險挑戰應該同舟共濟,他批評以意識形態劃線,搞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只會割裂世界,並阻礙全球發展和人類進步,習近平認為各國應該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和平共處,推動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不過想當然的這一定是要由中國來主導;最後,「全球文明倡議」強調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強加於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倡導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相互包容。習近平三個全球性倡議的目的,不只是應對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核心思想,某種程度就是中國要實現引領世界企圖的重要三步驟。

小結

習近平的對外政策與國際思維,不只在思維邏輯有「站隊政治」的特性,也從蘇聯解體中得到了教訓,包括堅持意識形態鬥爭、維持黨的最高領導人的權威、強化黨組織運作、黨緊抓軍隊等等。因此要說習近平跟前朝有什麼不同?在於習近平透過一連串的體制改革、對於黨和國家的重塑,以及建立更有效動員的機制,包括將外事領導小組改成委員會,把外交的部分從政府的職能拉回到黨,由習近平親自領導,親自主持會議,把國務院或是外交部變成指示辦事機構,執行黨所訂定的目標和整合黨政軍的力量,「一帶一路倡議」便是一例,「自上而下,以黨為中心」,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策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黨(習近平)的領導意識相當清晰。

在2018年之後,習近平面臨更多的外部挑戰,在「站隊政治」的思維邏輯影響下,戰狼外交等政策趨於低調,開始採取自我保護的政策,而不是向外擴張,習在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也做了一些戰術上的修正,從過去的「東升西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對外策略,開始趨於低調。

但是,習近平整個對外思維與想法,有非常強大的黨國體制支持他的理念,在國家安全出現威脅時,還是會採取比較激進的做法,且習近平對外的核心思想依舊不變。因此,對習近平來說,自然會在戰術層面轉趨低調,不會輕易對外展現積極擴張的真面目。基於此,台灣面對當前的大國競爭態勢,該如何判斷來自中國的威脅?以及習近平的對外思維是什麼?如何解釋中國的對外行為並提出對策,是必須謹慎考慮的問題。

作者為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留言評論
陳明祺
Latest posts by 陳明祺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