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中國

王昭文
100 人閱讀

高中歷史課綱的討論照例吵個不休,一波又一波,爭執點表面上每次不同,但誰會跳出來說什麼,拿什麼當理由反對,根本不難猜。反對改變的人,拿出國族大旗揮舞,似乎課綱一調整,就會出現「去中國化」的效果,甚至直接跳到認同問題,認為這樣一來台灣認同就會取代中國認同,讓台灣的歷史和中國切開。這真是想太多、太遠了。

這次課綱草案被「恐懼中國不見了」的人大作文章的,是歷史課程改成三個分域:台灣、東亞、世界,中國史融入東亞史的架構中。圖片來源:Youtube華視新聞

這次課綱草案被「恐懼中國不見了」的人大作文章的,是歷史課程改成三個分域:台灣、東亞、世界,中國史融入東亞史的架構中。這樣的改變,對讀《國史大綱》長大的歷史學徒可能驟然難以接受,畢竟過去歷史這門課的用途似乎就是讓學生建立中國國家認同意識,大家都花了不少時間在腦海裡儲存朝代更迭的時間順序,追隨歷代史官建立「正統王朝」,對那些多國並存、文化多元的時期,或是征服王朝的存在,就有些尷尬不知所措。這個教科書中的中國,是被有形及無形的長城所限制的歷史空間,只看到自己的偉大光榮,自認為愛好和平、仁慈善良,對所謂的中國的周邊(或「正統王朝」以外的地方)既不了解也不關心。

或許帝國臣民都有類似的愚昧的光榮感,從古代的羅馬,到近代的大英、大美、紅色中國,都找得到這樣自我感覺良好的臣民,但在全球化時代身為一個在大國夾縫中的小國公民,有這樣歷史意識和國家認同,是件好事嗎?此時此地,恐怕比較需要以「非帝國臣民」的角度來看中國史。

十幾年前韓流開始,趕熱鬧看了一齣連續劇《明成皇后》,深受震撼。這齣以韓國十九世紀末動盪不安的歷史為題材,公公大院君和媳婦閔妃無休止的政治鬥爭,觸及鎖國到開國、現代化的爭議、韓國夾在清國和日本間的困難處境。那是甲午戰爭前後,以往我們讀到這段歷史時,背過「江華島事件」、「東學黨之亂」,但朝鮮半島上的住民及其國家究竟怎樣過日子?遇到了哪些問題?完全沒有在我們的視野中。

看這齣戲時,驚覺韓國對臣屬於清國一事的感受是苦澀無奈,而不是什麼海外歸心;而當時的韓國的知識分子,在傳統和開放之間掙扎,和日本、中國、越南等處的情境有類似之處,也有其特別的問題。甲午戰爭的發生及其影響,對台灣當然是很重要,但對韓國、對日本,也有著改變國家命運的影響力。如果我在中學時代就能夠有東亞史的視野,對國際間角力會有更務實的認識,對自身國家的處境也會更清楚吧。

新課綱的構想下,中國真的不見了嗎?其實只是換個角度看中國歷史,跳脫過去背不完的帝王、將、相、戰爭,和現代全球化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更好的扣連。

看到制定課綱的專家們提出將朝代編年史改為主題單元,把中國史放入東亞歷史脈絡,討論諸如: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現代化的歷程等等,覺得是很有意思的方向。真正改變的,並不是用一種意識形態去代替另外一種意識形態,而是引進另外一種看歷史的方式。或許,是「去國家化」?把歷史這門學問從國民意識教育的任務中解放出來,告訴學生如何看見各種不同的社會、文化的多元繽紛,去除帝國臣民的無知光榮感,對待不同背景的人有多一點尊重和有禮貌的好奇。

當年杜正勝部長把台灣地圖轉個方向,就有人大跳大罵,覺得世界崩潰了。現在換個角度看中國,可能同樣那些人也繼續大跳大罵。如果換著角度就能讓他的世界崩潰,真是件好事啊!可惜,改變無法那麼快成真,你以為的改變並不是真的改變。歷史畢竟是面對事實的學問,換個角度無損事實的存在,中國並不會消失。

作者為歷史學徒,人生浪遊者。

留言評論
王昭文
Latest posts by 王昭文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