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賴總統520演講及其意涵

賴怡忠
410 人閱讀

穩健、自信、負責任、團結是演講四大要素

賴總統520就職演說眾所矚目。根據5月18日媒體所透露訊息,顯示賴總統的520演講包含穩健、自信、負責任、與團結四大要素。而會以這些訊息與國安高層認為台灣面對中國在軍事活動上持續對台灣的侵擾與霸凌、在國際上持續孤立台灣,包括意圖擴大曲解2758決議案等以殲滅台灣的國際存在正當性等。以及持續運用訊息戰及認知戰,並深入台灣內部,包括懲戒名嘴以創造恫嚇言論效應、利用政黨競爭分化內部,並弱化國安相關法制等作為。

因此在這個艱鉅挑戰下,賴政府更必須展現穩健以確保現狀不被持續侵蝕,在過去台灣被國際高度肯定的基礎上,以自信的方式在國際上架台灣,以負責任方式處理兩岸關係,以及台灣對世界的責任,最後面對中國各種分化手段,賴政府將更重視團結台灣,即使對立激烈,但會以民意為依歸來面對這些挑戰。

演講架構:先處理內部爭議、再展現台灣的國際位置

賴清德總統的演說架構反映了賴清德本人的處事風格,先直面面對問題並提出自己的主張,接著再說出自己想要著墨與處理的議題。也因此一開始就針對自己執政後會遇到的朝小野大,特別是在「五一七國會」亂象後外界預期會出現的執政困局。對此賴總統直接表示,立院議事運作要遵守程序正義,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才能避免衝突。也說人民利益至上是民主的根本,國家利益先於政黨的利益是政黨的天職。賴清德總統以此對未來府院以及朝野關係作了最直白的表態。

但之後立即進入演講的主題。以三個民主台灣(世界之光、世界和平舵手,世界繁榮推手),再進入內政主題的「樂民之樂、憂民之憂」,以及與台灣主權相關的「團結力量大,繼續壯大國家」,並在最後以世界的台灣做總結。

這篇演說的題目是「打造民主和平繁榮的新台灣」,但通篇論述,可能最重要的呼召是演講告的最後一句,要讓台灣「成為國際上令人尊敬的偉大國家」。演講的題目有著重新打造民主進步黨價值的意味(DPP代表民主、和平、繁榮),而其目標是希望讓台灣變得偉大。

有趣的是,這個讓台灣變得偉大(Make Taiwan Great)的召喚,感覺其聲氣似乎與從川普提出,現在席捲共和黨的「讓美國再度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頗有相通之處。如果今年十一月美國真的是川普勝選的話,台灣是賴清德總統的「讓台灣變得偉大」,美國是「讓美國再度偉大」,而習近平還依舊做著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春秋大夢。此時會出現美中台三方的主軸都是希望讓自己可以變得偉大,「偉大」反而成為美中台三方的新共識吧。

內政議題有著墨但排序較後

由於賴清德總統是以四成選票勝選,且民進黨國會席次從過半掉到第二大黨,外界認為這與2020年投票給小英的年輕人在這次沒有投給賴清德,反而大量成為柯文哲的小草有關。預期賴清德為了2028年可以獲得連任,他必須在2026年地方選舉取得戰果,因此必須在就任後到2026年地方選舉前,在青年與民生議題上要有政績以爭取年輕選票的認同。因此多會預期賴清德總統在上任後的施政重心會是內政議題,並因此反映在其就職演說上。但在賴清德總統的520演說中,內政與青年等議題的順序被排到後面,而且主要是談到要持續在這些議題努力,但沒有在演說中提出相應的具體措施。

如果再與這個演說中大量的篇幅放在產業政策,強調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數位與淨零轉型,打造智慧永續新台灣,宣示要投資量子電腦、機器人、元宇宙、精準醫療,以及無人機、中低軌衛星、以及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以及次世代通訊等「五大信賴產業」等細節的宣示相比較。內政方面的社福、青年等議題的內容是相對少的。也讓這個比較變得更明顯。

當然這不代表賴總統不重視青年社福而只重視經濟產業議題,因為賴總統在就職前,就特別出席「投資未來世代青年論壇」且提出相關政策宣示。因此未來如何發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民主台灣三部曲是就職演說精華所在

整篇演說最引人注目的是民主台灣三部曲:「民主台灣、世界之光」、「民主台灣、世界和平舵手」、「民主台灣、世界繁榮推手」。這個民主台灣三部曲,分別對應到普世價值、區域安全、與全球經濟等三個領域。包括了民主台灣是如何與普世價值同步,成為「民主共同體」,還企圖使台灣成為「民主世界MVP」;民主台灣如何負責任地捍衛和平,並在這個脈絡下提出其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以及對北京政府的期待;民主台灣是如何在世界經濟上扮演重要角色,是「民主供應鏈」的關鍵,甚至成為了世界舞台的中心,還因此讓台灣人民決定的未來,也掌握世界的未來。賴清德總統對此還進一步提出三大施政方向(「前瞻未來、智慧永續」、「競逐太空、探索海洋」、「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以使台灣成為「經濟日不落國」。

圖片來源: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事實上,整個就職演說幾個最主要的吸睛標題,如「民主共同體」、「民主世界MVP」、「民主價值鍊」、「經濟日不落國」等,都落在這三個「民主台灣三部曲」的段落中。這個「民主台灣」相關的三章節,可說是通篇就職演說的精華所在。

兩岸關係議題,顯示賴總統無意在字句上過度糾纏

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的最受矚目的部分,是其有關兩岸關係的論述。但與過去動見觀瞻的程度相比,似乎中方早已對賴清德、蕭美琴這個組合做出「獨上加獨」的定性,對賴蕭配充滿敵意與不信任感。但另一方面,北京政府又自信的認為賴清德不會去宣布台獨,加上選後民進黨國會未過半,而兩大在野黨至今黏涕涕無時無刻共同反綠的大小藍合作,更讓共產黨對台灣政局走向感到可控。自始就對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演說沒有期待。也因此會在選後二天就直接拔掉台灣一個邦交國,逕自啟動充滿爭議的M503航道及其邊道,還利用三無船隻翻覆事件直接宣布不承認金門禁限制水域。如果北京還是對賴清德就職演說有期待的話,基本上是不會在這些議題上採取這些充滿敵意的做法。

而從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有關兩岸關係的陳述可以發現,與2016年蔡英文對兩岸關係字斟句酌的方式相比,賴清德的態度更直率,也沒有那麼多的修飾。對如何稱呼對岸,賴清德演說中沒有半句使用「北京政府」、「中國大陸」、「大陸」、「對岸」等字眼,全部以「中國」,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稱來表示。也以逕提「四個堅持」四個字,而不是將蔡總統當時「四個堅持」的政策內容複述一次。

但對於自己在選舉時提出的四大支柱,則是將其內容重現,並在順序上將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力從最末提到第三,以及把深化與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改為價值外交,這兩者算是有個小小的更動。這些變動顯示了賴清德總統在兩岸關係上,可能更重視行動與結果,而不是在文字上字斟句酌,透過言說來管理兩岸關係。這可以在賴清德直接向北京政府建議重啟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以及開放中國學位生來台就學作為破冰的善意嘗試來看出。

過去不少人還是將賴清德牢牢定位為務實台獨工作者的傾向,因此一般性建議會是提醒賴在就職演說時提到兩岸關係的字句要十分小心,避免引發外界其他聯想,或讓中國有指控台獨的藉口。但感覺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演說中,似乎沒特別擔心這個問題。似乎對他來說,事實是什麼就是什麼,當中國對外自稱是中國,卻不准台灣稱中國為中國,還規定台灣應該怎麼稱呼才合適時,賴清德總統似乎認為這種將兩岸關係糾結於文字遊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似乎是進入新的一頁,該怎麼合理稱呼對方就怎麼稱呼吧。

因為馬前總統對此也指控賴清德就職演說就是新兩國論,讓兩岸關係面臨不可預測風險。但有趣的是,中方的反應主要是來自國台辦發言人的回應,以及第二天在《人民日報》第四版的全版書寫。包括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外交部發言人,以及署名「鍾一平」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就整體來說,其反應不能算是激烈。在此中方相對有限的反應,算是輕輕打了馬前總統的臉。

當然就回應內容來說,中國的反應還是很負面。針對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中方以國台辦發言人身分回應:「今天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講話,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台灣地區領導人罔顧民意、逆流而動,釋放了謀「獨」挑釁、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危險訊號,充分暴露了其「台獨工作者」的本性」,但在最後以「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不管島內局勢如何變化,不管誰當權,都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阻擋不了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大勢。我們將全面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毫不動搖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從中國國台辦的回應可看到,他們除了對賴清德總統提到開放觀光客對等交流,以及開放學位生來台等提議置之不理,更是將賴清德總統歸類為台獨工作者的總統,認為賴總統的演說是堅持台獨立場,釋放了謀獨挑釁,破壞台海和平的危險訊號。

但中國在行動上的回應卻還是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堅定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方式來應對。換句話說,北京方面認為賴總統本身是堅持台獨立場,演說有釋放出危險訊號,但這些作為(還未)改變兩岸關係基本格局與發展方向,因此還是要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與融合發展以推進統一。

從這個回應可以看到,中方對賴總統充滿了不信任感,其回應比起八年前對蔡英文總統以「未完成的答卷」回覆更為嚴厲,但從堅持和平與融合發展的基調來看,中方的態度也還沒到要提高軍事動員以準備開戰的程度。當然未來兩岸關係肯定會更為緊繃,氣氛會更敵意,對台灣的壓力也只會越大,但整體都還在可控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在賴清德參選總統時,中方是直接點名定位賴清德為台獨工作者,但當賴清德當選後,中方的批評就不再對賴清德指名道姓。這與其說中方良心發現突然發現賴清德不那麼可怕,還不如說是中方擔心一旦對台灣總統本人指名道姓展開台獨定性的評論後,中國將被迫要對此展開系列措施,但中國要嗎現在根本沒有實力處理台灣議題,或是現在無意升高台灣議題的位階導致自己在最重要的議題(中國經濟)會分神而跌得更慘。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賴清德就職演說前夕中國可以針對一群評論經濟的台灣名嘴,高調宣稱要對其制裁/懲戒,但對於賴清德總統的作為卻溫和許多,這種種自我矛盾的作為。

但從中方回應以外交系統為主的現象來看(王毅、外交部發言人等),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在未來除了會加大對台輝帶壓力作為外,最大的壓力會展現在外交場域,應是有意圖全面截殺台灣的國際交往能量,滅絕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將台灣的國際交流空間往死裡打。包括可能在2027前拔光台灣邦交國,盡量將台灣從國際組織全面趕出,利用聯合國以坐實其一中原則等等。因此兩岸在外交場域將會是硝煙處處,短兵相接。當年中國外交官直接闖入台灣駐外代表處舉辦的活動現場鬧場,以及結合其海外警察分部人員對我外交人員展開肢體暴力,直接企圖以恐嚇輾壓我駐地外交人員等戰狼行為等,都可能會再度出現。

外交議題著墨前景與看法

相對未來兩岸在外交場域可能出現短兵相接,賴清德演說重點的民主台灣三部曲中,外交部分卻是原則宣示與價值主張多,但具體政策宣示卻很少。除了在四大支柱的論述中提到了做為第四支柱的價值外交外,基本上沒有其他具體主張,連「新南向政策」這幾個字都沒有。對很多注意外交政策的國際觀察家們,在蔡規賴隨的分析預期下,對這個狀況私下多表示有些詫異。

但可能是因為外交路線的蔡規賴隨成分很高,加上多位蔡政府國安團隊成員留任在賴政府中,因此可能沒有特別需要闡述一個新的外交主張,以免對外界產生不必要的聯想(例如懷疑是否賴清德會因此提出什麼務實台獨的外交作為等)。但這個現象也代表既有的政策如新南向政策,與美日澳歐等理念相近國家積極合作等路線不會改變,在延續高於更改下,就沒必要另提新的主張。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沒有提出什麼很具體的外交政策,但其「民主台灣三部曲」的段落,都是明確站在「世界的台灣」之立場提出自己的主張。除了強調台灣要從世界的角度看待自己,不要自我矮化或否定,同時也高度肯認台灣對世界的重要性。幾個很響亮的口號,例如「民主共同體」、「民主MVP」、「民主供應鏈」、「經濟日不落國」等,都是在這個立足點所提出的想望與期待。

換句話說,雖然沒有具體外交主張,但通篇的重點就是台灣是世界的台灣,世界也需要台灣,台灣因此所做出的每一個決策,都有很強的國際意涵,是台灣對外政策與作為的一部分。

這是篇站在世界台灣之基礎上的自信宣言,也是蔡政府留下的政治資產

就我個人的感覺而言,這個演說用詞很直白簡單,基本上老少皆宜,沒有大學教授傾向字斟句酌,導致文字使用會是玄機處處的字珠算計。但又充滿不少簡單可記,可以琅琅上口的響亮口號,例如「民主共同體」、「民主MVP」、「民主供應鏈」、「經濟日不落國」等,形象清楚,目標明確的主張或是期待。

更重要的,事前針對這個演講曾釋放出四大要素「穩健、自信、負責任、團結」,這篇演講給人最直接的印象是滿滿的自信感,這是一個對台灣充滿自信,對未來正向樂觀,明白自己的國際角色,不需要在國際上處處要證明自己的存在與價值的世界台灣自信宣言。

這是台灣民主化以來從沒出現的狀況,包括蔡英文在2016與2020兩次的就職演說中,勿使台灣被視為是「麻煩製造者」的心理陰影依舊相當巨大。但在今年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演說中,這個自我審查陰影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自我理解到台灣對世界很重要,世界也需要台灣,台灣不需要擔心自己可能會被認為是麻煩製造者而被大國丟棄,反而台灣因為發現自己的重要性,取得了在國際事務平起平坐共同參與的資格券,甚至還要變成世界的「民主MVP」。

會有這樣的發展而大家不以為忤,這個現象表示在蔡總統八年任內,台灣是如何在國際被看見,蔡總統是如何成功地在國際上架台灣。同時台灣人民也出現了更強烈的自信,不再懷疑自己的能力與身分,不再以要避免成為麻煩製造者的自我否定態度看待自己,也不再認為台灣必須透過做得多好以爭取參與的權利,而是認為台灣就是夠好所以更應給我應有的權利。這個滿滿的台灣人自信與國際上架聲量,成為賴清德總統今後執政帶領台灣向前,自信地宣稱「世界的台灣」,「要讓台灣變得偉大」等祈願的最大靠山,同時也顯示了這是蔡總統執政後留給台灣最重要的政治遺產。

作者為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留言評論
賴怡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