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藍鵲:自然的青鳥,才能感動人心

孫瑋芒
621 人閱讀

台灣藍鵲是台灣特有種,和玉山、台灣百合、台灣獼猴被公認為台灣意象,也是台北、桃園的市鳥,雲林的縣鳥。

台灣藍鵲升空。不需減速,尾羽沒有展開。(孫瑋芒攝)

由青島到青鳥的意象翻新

528的反國會擴權活動,民眾在立法院外青島東路集會,網友不喜歡源自中國的「青島」之名,也懷疑社交平台對「青島東路」進行審查、降低觸及,便以形似音近的「青鳥行動」命名528集會,獲得廣大認同。

網友們想到台灣藍鵲是也是「青鳥」,紛紛列為「528青鳥活動」的識別標誌,或是張貼台灣藍鵲照片加註標語,或是製作貼圖。

疑似誘拍的台灣藍鵲影像,原本就氾濫於國內網路貼文、商業宣傳看板、報章雜誌、文創作品,甚至擴散到國內官方網站、國外的網站或攝影大賽。

這隻台灣藍鵲迎向鏡頭,飛羽、尾羽全開,做出減速動作,視線指向牠下方某物,疑似誘拍照。
引用自林務局(現為林業保育署)影音資訊平台。

誘拍藍鵲雖壯麗卻有瑕疵

我日前看到響應「青鳥行動」網友所貼出台灣藍鵲飛行照,疑似誘拍照,臉書社團「誘拍有用卻可恥─不自然鳥類誘拍中心」也有網友提出對類似照片提出相同質疑。我擔心疑似違反生態倫理的台灣藍鵲照片成為青鳥行動標誌,招致關注生態人士非議,成為這個運動的汙點,遂在臉書發文呼籲避免誤用誘拍照,並把自己拍攝的六張台灣藍鵲開放給青鳥行動無償使用。網友對於「避免使用誘拍照」的主張,紛紛表示認同,我樂見生態倫理受到重視。

台灣藍鵲群起捍衛家園,驅逐入侵巢區的黑眉錦蛇。(孫瑋芒攝)

台灣藍鵲聰明、大膽,活動範圍深入人類社區,是我投入野鳥攝影10年間接觸得最深入的野鳥。我看過牠們出浴、交配、育雛、為了謢巢對行人巴頭、集體擊退入侵巢區的黑眉錦蛇。

分布在人類社區周邊的台灣藍鵲比較不怕人,一些拍鳥人便採用餵食誘拍的手法,拍攝台灣藍鵲飛行照。這類照片呈現了台灣藍鵲正面飛向拍攝者,飛羽、尾羽全開,生動展示了細節,往往博得不少讚聲。

以我多次接觸台灣藍鵲的經驗,台灣藍鵲再怎麼大膽,也不會正面、近距飛向人類,除非人類前方有食餌。即便是繁殖期對人類「巴頭」的台灣藍鵲,通常選擇從人類後方偷襲,避免正面攻擊予人類反擊之機。

2015年8月,台北市北投區行義公園疑似用來誘拍台灣藍鵲的釣竿。(孫瑋芒攝)

根據個人所見和網友分享影像紀錄,典型的誘拍手法是在台灣藍鵲活動之處立起釣竿,釣竿前端串起大麥蟲、肉塊、葡萄等食餌,誘使樹上的台灣藍鵲飛啄食餌,拍鳥人等候在食餌後方拍攝「飛行版」。台灣藍鵲隨著拍鳥人不斷補充食餌,一再撲向食餌,拍鳥人便可取得「完美」的飛行照。

釣竿可以用竹枝取代,食餌也可布置在矮樹枝頭。更誇張的是,台灣藍鵲大量分布的南投惠蓀林場,曾經有人在兩顆樹之間架起繩索,繩索上曬衣服似的掛起串串肉片。惠蓀林場後來派人處理。

如果你知道台灣藍鵲飛行照是透過餵食誘拍產生的,你還會被這些照片感動嗎?

台灣藍鵲以被食餌誘惑的姿態出現在大眾視野,「準國鳥」的形象被降低了!

台灣藍鵲美麗而勇敢但不會正面襲人

台灣藍鵲並非徒有美麗,牠的戰鬥力也是很強的,蛇類在牠們的菜單上,為了護巢,敢於攻擊人類。每逢3月至7月的繁殖期,台灣藍鵲巴頭事件頻傳,以台北市各處公園為大宗。2020年5月,在美國在台協會內湖新館大門口樹上營巢的台灣藍鵲,對行人巴頭,內湖新館在大門口立起「Be Cautious! Taiwan Blue Magpei」(當心!台灣藍鵲)告示牌,警告美台人士。

支持青鳥行動的網友想出「侵門踏戶就巴頭」文案,配以台灣藍鵲設計圖像,傳遞了勇於捍衛家園的精神特質。我看到臉書推播,發現這個台灣藍鵲圖像的中央尾羽兩側各只有3根尾羽,不符實情。台灣藍鵲有12根尾羽,兩側各5根,特別長的中央尾羽兩根。類似圖像已在各社交平台流傳,我便在臉書發文指出這個設計失真之處,並建議網友不要採用。

原本預期會有部分網友嗆我,說我挑剔。結果我得到的反應多數是正面的,「以動植物為題材的設計,必須先求準確,再做變化」獲得認同。支持青鳥行動的網友,大多數是理性的。

2023台灣燈會副燈《從心出發》表現台灣藍鵲營巢,台灣藍鵲造型有12根尾羽,符合科學。(孫瑋芒攝)

對題材缺乏了解的設計導致公關災難,已有前例。交通部觀光局(現為觀光署)2019年8月發表台鐵「集集彩繪列車」,邀請旅美設計師江孟芝操刀,卻被外界發現彩繪「石虎」其實是購自圖庫的「花豹」。江孟芝隨後開直播道歉,觀光局與她討論後決定塗掉彩繪花豹重畫。官署和設計師的形象都受到重創。

祇會以紅衛兵意象醜化反立院擴權運動者,根本顛倒黑白

反國會擴權運動,或者說青鳥行動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進行著一場公民素質競賽。某位反對青鳥行動的資深媒體人,只會貼出紅衛兵歷史照片加上三言兩語,暗諷參與者。與之相較,我自豪我有台灣藍鵲生態照片貢獻給這場運動。我更期待528當天看到集會平和有序,意見表達創意泉湧,青鳥行動的訴求得到多數民眾認同。

作者為文學作家、資深媒體人,喜歡登山、賞鳥、攝影。

留言評論
孫瑋芒
Latest posts by 孫瑋芒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