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應提出明確的2.0版能源政策

詹順貴
326 人閱讀

由於童子賢身兼民進黨智庫副董事長、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以及一度是賴總統首任閣揆人選等敏感身分,日前一席核能30%占比的發言,意味著不僅擁核,而且還大幅加碼至即便連核一、二、三皆延役、核四重啟都遠遠不夠,勢必倍增新建核電廠的程度,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總統府雖然很快澄清尊重童的發言但強調非總統授意,只是爭議已成燎原野火,一時難歇。如果仔細比對從民進黨第1次執政、馬政府8年、民進黨第2次執政的蔡政府,到現在的賴政府,對於核能所抱持態度的發言,其實已經明顯不同。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烏俄戰爭後能源政策有變

民進黨對核能態度開始轉變,應該是在2022年2月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之後,在此之前,是毫無保留地堅決反核,即使在2000年10月陳水扁直接宣布停建核四不成,也沒改變反核態度,只是改採取穩健策略,於2002年12月制定《環境基本法時》將「非核家園」政策入法(第23條),順勢主張現有核一、二、三可以名正言順地在營運期限屆滿後不再延役,核四還加上有高度安全疑慮而不再重啟,所以,只是「非核」,稱不上「廢核」。「廢核」,應該是擁核方認知作戰的用語。

近10年來中國謀我日亟的戰狼野心已昭然若揭,由於能源轉型政策是蔡英文總統最重要的政策,在8年執政期間,早就針對萬一台海情勢緊張或颱風等天災情況進行盤點,例如儘管目前法定安全存量,石油90天(石油煉製業及輸入業60天,政府30天)、燃煤30天,天然氣7天。中油與其他民間業者總共的石油安全存量大多提高並維持在110天以上,2022年8月3日經濟部還曾對外表示石油安全存量達146天;雖然政策上持續減煤,但燃煤的戰備安全存量,台電仍準備約40天到42天,而且正在進行「戰備煤場潛力場址勘選研究」,希望未來能將安全存量天數提高到50天以上。

至於天然氣部分,目前中油每月均保持在10至14天的安全存量,已規劃於2027年提升到至少14天,同時儲槽容積亦將由現行至少15天,擴充到2027年至少24天,以確保出現緊急情況時天然氣有足夠的儲存空間。過往台灣能源進口占比高達98%,為降低集中採購的風險,蔡政府不僅努力提升安全存量,也積極分散採購來源,例如全球LNG出口國僅20國,台灣的天然氣進口來源國已達13國,氣源已充分分散,其他石油、燃煤亦然。

俄侵烏戰爭,讓世人意識到原來戰爭的發生是那麼輕易,而影響的層面竟是那麼廣大,其中最明顯而且遍及全球的,是能源價格的上漲導致一連串物價波動,以及歐盟國家突然意識到過往對俄羅斯能源高度倚賴的危險性,如今為求擺脫或大幅降低依賴,調整能源結構與採購對象需付出代價又是多麼的大。這些議題,想必當時蔡政府的國安團隊都有掌握,並反思到台灣處境如面對中國的全面封鎖(一種情境)或進一步發動侵台戰爭(另一種情境)將如何因應,其中攸關國防安全與社會民生的能源則是重中之重,因而成為民進黨對核能態度明顯轉變的伊始。

因應戰爭爆發的能源立場

改變的端倪,首見於2023年5月28日當時民進黨主席也是總統提名人的賴清德於台大舉辦的「校園總統馬拉松論壇」活動中,回答學生提問台灣一旦遭封鎖,電力可能中斷,如何因應時脫口而出:「目前相關單位有在規劃怎麼將已停機的核能機組維持未來可緊急使用的情況,以備不時之需。」這句話中的相關單位,據悉就是從國安議題的討論開啟。

接著,經濟部在當晚發布新聞稿,表示「針對若發生台灣因戰事遭封鎖、嚴重天災等極端外部因素導致緊急狀態的緊急使用,因牽涉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的法規規範及核安規範,需進一步與管制主管機關及核安專家研商安全機制,甚至進而由國會進行後續討論,取得社會共識。」仔細比對,便可得知當時民進黨政府已考慮乃至研議讓核三延役,只是含蓄地說須克服法令限制,與需由國會討論並社會溝通取得共識,以保留迴旋空間。

賴政府上任後,撇開仍是政治素人的經濟部長郭智輝發言不談,行政院長卓榮泰於今(2024)年6月18日面對同黨立委王世堅的質詢時,答稱必須在核廢能夠處理、核安得到保證、社會有共識,核能問題才值得往下談,顯然也是延續前述基調與保留轉圜空間,但由於童子賢把核能爭議的火燒得太旺,卓榮泰才又於6月28日改稱「未來的核能,解決不了今天的問題」。

童子賢的發言讓人起疑

童子賢以綠能是間歇性能源,無法承擔穩定的基載電力,為免非核家園導致台灣經濟衰退,提出30%綠電、30%核電、40%火力發電的發電配比。只是不知道童子賢是否曾以目前每日動輒40000MW的發電量仔細計算過30%核電需要多少核電機組裝置容量?

不管老舊,不問安全,核一(1272MW)、核二(1970MW)、核三(1902MW)、核四(2700MW),加總也不過7844MW,還差4166MW,至少要新增3至4部大型機組(核四每部機組1350MW),台灣有哪個縣市會願意接納新設一座大型核電廠? 如果核四不安全,那恐怕需要新蓋的核電廠會達2至3座核電廠,單是覓址就已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天然氣、燃煤雖同屬化石燃料,但用以每發一度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與空污有著天壤之別,國際間少有將之混為一談。

至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目前狀況是能源效率不佳,成本過高,遠遠不符經濟效益,歐美投資者已紛紛退卻,核融合則仍屬實驗室技術,未來10至20年還難以商業化,童子賢直接將之納為核能選項,都不切實際。至於太陽能雖然無法在夜間發電,但已經商業化的儲能技術與太陽能板的轉換效率,在商機可期的前導下仍會日漸進步,尤其童的覆蓋全台三分之一面積知說根本是計算錯誤;而風電關鍵是風速,無分日夜,事實上,目前台灣已在運轉的離岸風機,夜間的運轉發電狀況良好,絲毫不遜日間,童子賢關於綠能的說法幾乎全都有誤。

再看核能發電占比高達65%以上的法國,於2022年8月電價曾暴漲5倍,原因是從2021年底起,許多核能機組發現裂縫,被法國核安主管機關要求整批停機檢修,加上極端氣候下的高溫與旱象,導致部分核電廠因缺少冷卻水而被迫暫停運轉(試想今年6月底台灣高溫已屢屢接近攝氏40度),不得不向德國購電。而同樣飽受化石燃料上漲之苦的德國,卻有餘力輸電給法國,正是拜梅克爾總理任內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成果之賜。

核電廠無法躲於戰爭之外

俄侵烏戰爭後,《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特別增列了「戰爭與對核電」章節,明確指出「全球從未有任何一座核電廠是為了在戰爭中運作而設計」,並說核電廠在戰爭中發生意外的可能性遠遠超過社會大眾的想像,反應爐本身雖然有圍阻體,但其安全設計規範根本沒有考慮到戰爭威脅,所以核電廠大部分安全設施,如冷卻系統、絕大部分的電源、變壓器、充當備用電源的柴油發電機、發電機燃料、開關設備和控制室,都建置於圍阻體外的一般建築物內,因而坦承「核電廠絕非戰爭中能穩定且安全供電的發電方式。」因此,俄侵烏戰爭後,德國為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高度依賴,寧可放慢脫碳腳步,改向其他出口國分散進口化石燃料來過渡,也不願重新擁抱核能。

事實上俄侵烏戰爭所改變的世界局勢,不僅僅是政治、軍事面向,也讓歐盟各國政府意識到過度依賴俄國能源供給的危險性與發展再生能源的重要性。歐洲環境與能源智庫Ember在2023年1月底發表的報告指出,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共占2022年歐盟電力來源的22%,首度超越天然氣和核能,成為最大供電來源,2023年則持續成長至26.49%。而去(2023)年11月20日生效的「再生能源指引修正案」,2030年歐盟將再生能源占比訂為至少達42.5%,但以45%為目標。

可以簡單地歸納說,俄侵烏戰爭已普遍被認為是意外促成歐洲能源轉型的關鍵因素,台灣最可悲的卻是,過去8年政府明明走在一條正確的能源轉型路上,在野黨卻誣指為錯誤的能源政策;童子賢既然身膺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並兼民進黨智庫副董事長,理應而且有責對國際能源發展情勢有及時且完整的掌握,而非不切實際地擁核!

綠能政策必須更明確

迄今已逾8年的蔡政府能源政策,在俄侵烏戰爭之後確有再檢討的必要,事實上也有動態微調,而賴總統競選時所提能源政見,大致依循蔡政府的能源政策,而且不夠具體。近來輝達、蘋果、亞馬遜、超微等美國大企業相繼表態要來台設置資料中心或研發中心,AI運算與資料中心散熱都會高耗電,綠能將會需求倍增,台灣綠電發展應更加速,加上面對可能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與戰事封鎖,賴政府更該從上述因子重新徹底盤點檢討,提出2.0版的具體能源政策,重要指標如下:

1、長期以來,除軍用與花蓮和平電廠外,所有主要能源、電力基礎設施都分布在最容易遭受戰事破壞的西部,依據美日兵棋推演,台灣抵抗中國侵略過程,政經與軍事指揮中心幾乎都必須遷至花東,前述石油、天然氣等戰備安全存量(包括興建貯存場址)如何有效分散至東部?

2、台灣西海岸遠比東海岸容易被封鎖,而東海岸相對容易突破封鎖,一旦西海岸被封鎖,東海岸可否替代的進口能源接收站與設施?這也是不可或缺、應積極規劃並完成的國安層級能源政策之一。

3、封鎖只能阻擋進口的能源(當然也有機會突破封鎖),太陽能、風能、地熱等以現有科技根本無法封鎖,太陽能固然有日照時間限制,但離岸風能相對穩定而且沒有日夜之分,這兩項過去蔡政府時期已經奠下良好基礎,建議賴政府接下來除了持續發展太陽能與離岸風能外,尤應全力發展地熱能源,地熱是過去發展遲緩但在台灣實有良好條件且潛力雄厚的再生能源,它不僅穩定而且完全無懼封鎖,尤其東部有許多已知溫泉,其周邊都可能是地熱的潛力場址。賴政府應具體規劃未來要投入多少資源並設訂期程與完成商轉的裝置容量目標。

4、預計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資源發展氫能?資源集中在發展綠氫,或也分配到藍綠氫、藍氫、褐氫、灰氫?具體期程與目標為何?

5、台灣電網屬於大型集中式,才是戰時供電穩定最脆弱的地方,過去即曾多次因電塔倒塌導致全台大停電,要在戰爭封鎖狀態下維持供電穩定,強化電網韌性,防止人為破壞與天然災害,並加緊建置小型分散式電網與電力,也是刻不容緩的要務。

作者是因為喜歡大自然與賞鳥,而把法律用到保護環境與土地上,卻滿身不合時宜的律師。

留言評論
詹順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