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個體與群體的向上向善成長發展的過程與孕育體系。凡涉及向上向善成長發展的事務領域,皆須教育參與。因此,教育不但是社會之根,也最有條件成為編織社會之網。 過去的台灣與今日多數國家,教育(education)多被窄化為「scho …
作者
楊逸帆、蘇仰志
楊逸帆、蘇仰志
楊逸帆,國際得獎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導演,國際實驗高教知行聯盟共同召集人,雜學校教務主任,國際另類教育資源組織(AERO)台灣代表,康乃爾大學認證「系統思考、建模與領導訓練師」。投入教育與社會改革十餘年,曾任國立成功大學「教學方法與策略」、香港教育燃新等課程之特約導師,以及TEDxTaipei、韓國青年社會創業論壇、世界另類教育論壇等主講人,國發會「台灣國際教育高峰會」與德國智庫Konrad Adenauer台灣國際教育研討會策展暨計劃主持人。其創立之青醒人共生文化智庫所研發並營造之改變理論與學習文化,催化並豐富了不少兩岸三地青少年的自主學習經驗與開創學習資源、社會行動之能力,其中不乏後來免試錄取競爭激烈之大學,甚至創立教育與永續事業、總統教育獎、北京教育創新大獎獲獎者;相關研究論文亦散見於日本《総合人間学研究》、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Realism等期刊與研討會。以教育為起點,持續透過社會研究與設計,探究世界危機之系統關聯與關鍵因子、探尋永續、向善、健康、真誠世界的可能。 蘇仰志,雜學校 創辦人 / 奧茲品牌策展有限公司 執行長/台灣教育科技新創發展協會理事長。有點胖有點幽默,創業六次失敗依然堅持追夢的熱血大叔,江湖人稱地瓜校 長,因為創立了一所不太乖的「雜學校」。 理想主義狂熱份子,擅長登高一呼,然後勇敢行動支持系統以外的各種創新。篤信可以用創意解決社會問題,創造最大化的社會影響力進而推動變革。長期投身文化經濟、教育創新、社會正義、永續環境等多元議題跨域連結,堅持用另類的姿態為下一代做點不一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