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民進黨側翼被罵?

王宏恩
34.6K 人閱讀

在2022地方選舉,民進黨候選人得票相較於2020年總統選舉大幅縮水,流失的選票大多在都市區以及教育程度較高的區域。選舉之後各方檢討,所謂的「側翼網軍」成為被檢討的重點,認為他們雖然成功保住了民進黨(政黨票)的基本盤,卻讓中間選民對民進黨拒而遠之,最後導致民進黨在多處地方敗選。

對於許多民進黨在網路上的積極支持者來說,自然會覺得看到這樣的評論很受傷。首先,支持自己喜歡的政黨跟候選人、為自己喜歡的政策辯護或辯論,本身是一種言論自由,政黨就算要管也管不到。另外,憑什麼其他選民選擇候選人的標準,不是「候選人本人」,而是「候選人的其他支持者的表現」?

此外,其他政黨當然也有所謂的側翼網軍,無論是發文有一千塊、寄生在市政府裡、堂而皇之的公關公司,真的收錢的其他政黨網軍到處都是。最後,中國威脅仍在、甚至在中共二十大之後更為嚴峻,境外網軍也規模驚人,身為公民努力提醒何錯之有。為何在這次選舉之後,只有民進黨的側翼網軍被罵?

這是一篇長文。民進黨的側翼網軍被檢討,只是最後短期的結果。但要了解這個結果,可以從整個民進黨自蔡英文擔任黨主席以來的整個長期選戰策略與結構來討論。在討論完短期以及長期的因素以後,我也會據此以及2022的選舉結果給予建議。

遠程因素:政黨總統化(Party Presidentialization

2008年民進黨大敗的原因之一,在於有數個派系彼此互打、殺到刀刀見骨、互揭瘡疤,初選完了也不用大選了。2008之後,各個民進黨派系沒人想要接起連網站費都付不起的民進黨中央,於是蔡英文接手上任。但蔡英文一開始也受到派系影響,一開始黨主席選舉僅獲得57%的票。

因此蔡英文一開始的策略,是試著讓黨內各個派系之間保持平衡並共享權力,但在安撫派系的同時,把權力逐漸集中到黨主席身上(杯酒釋兵權?)。舉例來說,民進黨2010年的縣市長提名,就開始出現用協調的方式出線,而不是黨員投票或是全民調。而2012年的不分區提名,則是讓各派系共組提名委員會,然後該委員會可以提名全部的不分區名單。這結果雖然不意外的是讓派系大頭們擠進安全名單,但也讓黨的權力逐漸往內集中。

2012年更出現一個改變,就是總統跟立委合併選舉。這雖然是馬英九的建議,但因為兩者合併選舉之後,區域立委的媒體曝光度降低了30%,而投票率上升20%,這導致合併選舉之後,總統候選人的重要性大增,總統的得票決定了區域立委的命運。這也給了蔡英文機會,在宣傳動員上把總統跟立委宣傳一體化,2012年黃底黑字的社會正義廣泛出現在各地立委的看板之中。

這種的宣傳中心化,也影響民進黨宣傳部門的改革。原本蔡英文在2009年成立了網路部,統整全部網路上的行銷與攻防,但同時還有非網路的文宣部。而在太陽花社運之後,民進黨把兩者改組成了媒體創意中心,並實際在2014年的柯文哲選戰中測試,結果甚佳。在2016年,媒體創意中心有辦法針對80個不同的社會群體拍攝80支不同的宣傳影片,企圖全面爭取無黨派的選民。這種大規模的做法倚賴的就是高度中心化且分工細緻的媒體創意中心。

隨著2010、2012、2014民進黨的勝選,蔡英文也逐漸在黨內穩固地位,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比較溫和、偏向中間選民的行為也在當時給予她較高的滿意度。於是民進黨在2013希望把縣市長提名改回黨員投票、結果失敗;2014要討論凍結台獨黨綱,蔡英文有辦法直接停止討論;2016年勝選在望,於是蔡英文有辦法直接把不分區提名的權力拿回總統候選人手上,使之成為選戰的一部分,因此提名非常多社運人士、區域立委選舉也給予跟小黨合作的空間,並要求整場選戰是由上而下的統一規格、統一顏色。這些都是2016年民進黨在選戰上逐漸「總統化」的過程,權力跟整個宣傳機器都集中到黨中央。

中程因素:2016年後開始執政

2005年羅文嘉接受媒體訪問時,曾感慨說2000年之前的宣傳部門空虛,因為大多跟著進總統府了,後來年輕人都不加入民進黨了。

同樣的狀況,也在2016蔡英文政府開始執政時出現。本來民進黨或基金會內負責選戰宣傳、撰稿、溝通的幹部,許多同樣進入了總統府或是行政院辦公室。代表國家宣傳畢竟與選舉不同,包括行政工作、接待外賓、實際的政策討論、研擬、執行、追蹤、準備立法院攻防等,這些在目標上跟對象上都跟選戰有很大的差別。也因此2016年之後,民進黨本身的宣傳部門再次進入了人員不足、目標不明的狀況。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於2014年太陽花社運之前,大部分的臉書粉專,是反映實際社運團體或社會網絡的網路部門。先是有實體串聯存在,然後放個粉專發布相關訊息並串聯。但在2014年之後,開始出現更多的是政治類的匿名粉專,背後的管理員不露面,但是透過圖文創作來娛樂相同黨派的支持者,並同時傳遞訊息。這些匿名政治粉專雖然反映了自媒體在社群網站中的興盛,也跨黨派的存在,但也不時傳出有各政黨在背後金援而被抓包的情況。從哈伯瑪斯的觀點來說,這就是各政黨試著想要佔據公共領域的嘗試。

而2018年選舉中,同時有十項公投案,以及有九合一選舉,每個選民要拿十幾張票投,不只是一邊開票、一邊投票,更因為議題大亂鬥,使得原本就出現空洞的民進黨宣傳部門陷入宣傳困境。該次選舉中,一邊是民眾組成的挺同婚、反同婚大戰,一邊是台灣正名公投、一邊是核能公投跟絕食、一邊是空汙法,配上才剛改來改去的《勞基法》,民進黨當初2016年的所謂「拍80支影片鎖定80種人」的規模完全拿不出來,最後自然是民眾憑感覺投票。這個問題隨著公投不綁大選、以及韓流、習近平喊一國兩制、香港鎮壓而又在2020年變得不明顯。

近程因素:肺炎疫情與網路行為改變

在2020年總統大選之後,由於武漢肺炎疫情興起,人與人之間的實體交流趨近於零,於是線下的社會網絡變得不穩固、社會團體想組織也有困難、更別說進行社會運動。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沒有大規模社會運動,但同時網路宣傳佔選民閱讀的數量比例越來越高。

於是,疫情之間有幾個變化開始出現。

第一,社群網站的數量本身越來越多元,因此人們開始依照政黨傾向選擇自己喜歡待的社群網站,例如民進黨支持者偏好待在臉書、國民黨支持者則更常使用Youtube、年輕人也開始待在屬於自己世代的社群網站。不同社群網站之間彼此資訊交流越來越低,一個社群網站認為是共識的驚天大事,另一個網站可能連聽都沒聽過。這些過去可能因為大家都還會念報紙、看三台、去巷口聊天而偶爾有交集,但是在2020年疫情後則是全面斷裂與極化。

第二,則是重新回到對「真人」的偏好。無論是在Youtube、Tiktok、甚至其他更新的社群網站中,人們開始重新希望看到的內容是真人,而不再只是圖文或是匿名粉專。有的社群網站甚至打出了不能修圖做為吸引的號召。而那些所謂的百大Youtuber、百大網紅,也幾乎全部都是本人露臉上陣。這也可能跟疫情有關,過去每天在路上見到真人,回家追求虛擬。現在被關在家,人與人當面交流少了,反而更在螢幕中追求真人。就算單純透過手機看人吃飯睡覺,都覺得是值得花的時間。

在這樣的改變之下,原本2014年流行的匿名政治討論粉專,到了2022年的宣傳效果就遠不如真人上鏡。當然,PTT跟DCard仍然是匿名的,但是他們討論內容的源頭許多仍來自上鏡的網紅,而Youtube更是佔了流量的大宗。事實上,假如仔細觀察,國民黨與民眾黨在最近被稱之為側翼、具有高流量的人們,幾乎都是本名、露臉出場。當然,民進黨友好的粉專也是露臉的人才能真正撐起流量跟議程。

側翼與主翼

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只有民進黨的側翼被罵?」有兩個主要因素,一個是執政,一個是主翼

首先是執政民眾對於不同政黨的側翼標準不同,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現在仍然是民進黨在總統府執政:「拜託,你們是執政黨耶!」。被說到民進黨有黑道,而反擊是「國民黨也有黑道、民眾黨也去親近黑道」;被說到民進黨執政縣市有場館沒蓋好,而反擊是「你看台北市、新北市也沒蓋好」。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既然民進黨在總統府執政,理論上權力更大、資源更多,民眾對民進黨的表現跟要求就應該要比國民黨、民眾黨還要更高。

所謂的「打到自己人、迴力鏢」,就算真的出現了,也無法讓支持無黨派民眾轉而支持民進黨。這是因為權力高低與否而產生的雙重標準。在這種一樣爛的情況之下,所謂的協助民進黨的說帖、護航內容,因為站在同側的對象是具有較高權力的一方,看起來比較像站在高牆那一邊,民眾願意買單的比例就比較低了。

當然,許多側翼會立刻反駁這樣的說法。第一,地方縣市長仍是國民黨多數、地方議員也是國民黨多數,憑什麼地方施政問題要算到總統身上?第二,國際政治更有中國到處打壓,民進黨就算當上總統,許多地方仍然不是說做到就能做到的,哪能說是站在高牆的那一邊?應然面的確如此,但實然面上總統與行政院仍能決定大筆預算,也能動用軍隊與警力,因此對一般民眾來說,位在總統府的民進黨當然是具有比較高的權力,也因此需要承擔比較多的責任(但我會在後面提及,這也是本來執政權應該發揮的優勢及作用)。

另一方面,民眾對於國民黨以及其他政黨之間的雙重標準,也與台灣過去的歷史有關。在針對墨西哥執政黨PRI為何能長期執政的研究中,發現一個心理作用,就是雖然很多墨西哥選民覺得PRI執政不好,但因為已經執政太久,太熟了,所以可以預期他大概有多爛。相較之下,其他的新政黨,可能超好、但也可能超不好,變數有點大。與其猜測新政黨到底好不好,不如就投PRI,反正一切也不過是維持現狀而已。台灣民眾對於國民黨,在我許多的研究中,其判斷標準也是對跟民進黨是非常不同的。而是來自於歷史因素造成的差異。

但是話說回來,側翼對於同黨或不同黨的出征跟辯論,為何會成為2022年主要的選戰焦點?當然,媒體的惡意放大是原因之一。但另外一個原因,在於民進黨中央的宣傳機器基本上是停擺的,也沒有跟執政權充分配合。2022年我們看到的主要政策,僅有1200的車票,其他大規模建設或社福政策都沒有成為主要的選戰焦點,反而我們更常聽到Gogoro、或是桃園夏威夷,這些雖然被拿來嘲笑,但是這種簡單易懂的支出型政策,本來是具有資訊與資源優勢的執政黨更容易輕易推出並主導選戰主軸的。

相較之下,以民進黨的粉專為例,有一半的貼文都花在打擊其他政黨的候選人上(如下圖)。而停擺更直接的證據,在於現在大家根本不知道民進黨發言人有哪些人,各個主要地方候選人的發言人是誰。假如問民進黨支持者,他們對有哪幾個側翼的了解程度搞不好還大於對民進黨發言人的了解程度,甚至民眾黨的發言人跟國民黨的發言人的辨識度、曝光度都比民進黨發言人們高。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民主進步黨臉書

當然,對於各個選區來講,這些其他政黨的候選人也都是各選區的執政黨或民調領先者。但是,對於仍擁有中央執政權的民進黨來說,理應可以提出更具體的政策影響選舉主軸,而不只是攻擊對手。

同樣地,雖然民進黨在立法院已經獲得了多數,但大多數民眾已經想不起來上一次通過的重大政策是哪一個了。最有印象的,大概還是2019年的同性婚姻法案,當時蘇貞昌的影片感動了許多人。後來大概就是消費券以及防疫過程,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額外的制度更新或法案曾經拿來大書特書了。再往前大概也只剩下《勞基法》。

在沒有重大政策改革、也沒有重大支出政策作為選戰主軸,總統、行政院長也幾乎沒有出面為政策辯護或領導政策討論的情況下(18歲公投會之後說),使得所謂側翼要帶領政策討論也是不可能的。形成的循環就是:社運團體或個別候選人要提出一些政策,然後側翼跑去辯論,最後無疾而終,然後民眾覺得側翼在替執政黨監督民眾或在野黨。

假如今天的情況是,中央或各部門明確拿出對相關政策討論的對策、闢謠、甚至先於民間團體提出更多的相關改革直接帶著討論,那也不會淪為只有側翼google亂找或憑常識的罵回去,畢竟在中央的執政黨本身就應該具有更多的內部資訊與資源,理應在聲量上、內容上、品質上、以及合法性上,都應該遠勝於兼職發文的側翼,而目前看來不是如此。

這甚至只是臉書這個平台的狀況。以外交為導向的推特不算的話,民進黨在其他社群網站幾乎是全面失敗的。Youtube的直播流量比其他政黨少一位數,Instagram上除了蔡英文以外,其他候選人的流量比一般高中生還要低,Tiktok跟小紅書民進黨不方便經營,Line上則是沒有向外拓展的潛能(因為仰賴實體先交流,而疫情讓這個更為困難)。舉例來說,曾經的學運領袖林飛帆,雖然努力更新Instagram,但是就算到選舉前也只有5000個讚、每個照片500個讚),苗栗縣長候選人女兒里唯則是林非凡的22倍

所以假如我們回顧這整串歷史,可以看到民進黨的權力與宣傳模式在2008之後逐漸集中,但隨著進入總統府執政之後反而出現真空,加上民眾期待執政權能跟選戰宣傳能有更緊密的結合,但是沒有,行政沒有提出政策、立法沒有提出改革、黨機器沒有提出競選主軸。最後主翼不在,就是剩下側翼的自主護航,被民眾認為是當中央執政權的打手而給予更嚴格的標準,而側翼則認為自己根本不具有權力、民進黨受到地方執政與中國打壓鉗形攻勢,而認為民眾雙標更為怨懟,就成為當下的情況了。

從18歲公民權談回到主翼策略

在這次地方大選中,18歲公民權的支持票一共有565萬張,比民進黨候選人的得票還多了一百萬張,而反對票為500萬張。這個數字代表的是18歲公民權的票儘管大多與政黨顏色有關,但是仍然有轉圜的空間;有許多在地方選舉支持國民黨的選民,在18歲公民權的公投票上與綠營站在一起。

這代表了幾件事。第一,還是有著一些中間選民,會支持民進黨與總統也正在力推的「正確」事務與政策;假如討厭民進黨真的完全稱霸選舉,我們應該看到民進黨力推的18歲公民權也僅拿到少數票,畢竟冬奧正名跟同婚都拿到少數票了、當初其他能源議題更是直接大敗,這個18歲公民權的公投結果其實代表了還是有良善跟希望的多數存在。同樣地,我的分析發現當初2018年有幫忙同婚公投的積極支持者們,似乎仍在2022年幫助民進黨獲得更多選票,尤其在都市地區

第二,蔡英文在選前,與一些新的網紅一起露臉推動18歲公民權,包括過去合作的雞排妹、吳鳳,以及新的里唯、郭鬼鬼等人,其實都有收到不錯的效果,點閱率也高於民進黨自己推出的吳怡農跟余天。這有呼應到我前面所提到的,目前露臉宣傳將會是越來越頻繁的趨勢,過去匿名粉專逐漸退流行。然而,就算民進黨企圖在這次選戰利用蔡英文的高人氣以及高滿意度,但最後端出來的政策還是主要只有18歲公民權、以及「為台灣挺身而出」,而沒有明確的政策改革或補助政策,因此在帶動議程上(agenda setting),是效果並不顯著的。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蔡英文IG

也因此,回顧整段遠程、中程、近程的民進黨歷史、以及最近對於主翼與側翼之間的觀察及互動之後,我認為接下來的四百多天內,民進黨可以考慮以下改革:

第一,端出值得討論、容易記得與背誦的政策法案、通過數個支持度高的重大改革,直接帶動議程討論,同時預先充分準備好輿論攻防的相關資訊。並在政策端出來時,由行政院長、黨發言人群、以及立委同時進行主要說明。而在政策內容上,過去美國的研究指出,減稅本身民眾是不太有感的,因為民眾不覺得有多收到什麼。相較之下,消費券或其他看得到效果的公共建設,對民意影響更為重大

第二,全面擴大與不同社群平台的傳播節點的合作,並充分利用執政優勢,讓民眾直接了解政府施政,並覺得政府親近。舉例來說,蔡英文每周仍須接見各國大使,這雖然是總統的任務,但有時會覺得離一般民眾較遠。假如同時有辦法邀請民間人士、民間團體一同與外國來使接見,不僅擴大了與友邦的民間合作(數位外交?)的可能,同時也親近了執政與民間的距離。而對於爭取流量的各平台傳播節點來說,能夠參與外交、進入總統府各部門參觀,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同樣地,審預算、政策制定、攻防的過程,雖然曠日費時又無聊,但是對於社會觀察的興趣高昂的當代社群網絡來說,也是值得曝光的內容。過去可能因為疫情而做不到這些官民互動,在當下更能充分利用。

第三,之後的總統候選人,在尚未開始競選活動之前,已經可以開始跑校園了。校園與年輕人面對面不只是可以與學生族群直接接觸,更是透過活動向媒體多次宣傳政見的管道。過去幾年,的確可以看到蔡總統多次訪問學生場合,但目前其他接班人的表現仍不明顯,也沒有支撐起擔任主翼的感覺。

第四,在事實查核的宣傳上,事實查核的一個問題在於不同平台的呈現方式與觀眾都差異甚大,因此需要直接在每個社群網站平台都專門設計專屬便於傳遞的事實查核內容。在大選還有些日子之前,應及早建立起帳號以及相關網絡,到時候才有辦法快速因應與回擊。

的確,這三個改革都沒有直接接觸到側翼的問題,因為如同前面所述,側翼基本上是言論自由,真的要禁止也不可能。但只要總統、行政院長、黨主席、黨發言人群所擔任的主要角色帶動議程與版面,則側翼本身自然會照其名稱而邊緣化,成功達到本來的敲鑼打鼓的角色。而當側翼成功被邊緣化後,照我之前的研究,反而更能凸顯主翼本身是溫和的、比較接近中間選民的,因此能成功爭取到更多中間選民的票。在目前側翼聲量大於主翼的情況下,民眾就更傾向把側翼作為全黨的代表。

而這三個改革顯然就會大量消耗總統、行政院長、以及黨內高層的時間與心力,導致在外交、軍事的推動上會更時間不足。但假如繼續推動的東西會在下一次大敗後全部翻盤,僅用剩下的時間力推又有何意義?無論接下來接任黨主席以及總統提名人為何,目前民進黨都仍是完全執政的狀態,而民眾也大多相信民進黨可以盡情通過想通過的法案。

在此假設之下,以及過去已經完成的政黨總統化趨勢,下一任民進黨領導人需要盡速重振媒體創意中心,與行政、立法部門高度配合,共同成為當初民進黨踏進總統府前的那股主翼,而進一步羽化成讓台灣翱翔的主翼。

留言評論
王宏恩
Latest posts by 王宏恩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