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美國大選從1月共和黨愛荷華州的初選已經開跑,從目前的各項民調來看,前任總統川普和拜登總統的民調不是幾乎平手,就是川普微幅領先,而且根據彭博委託Morning Consult在1月中公布的一份民調,在關鍵的6個搖擺州(內華達、威斯康辛、密西根、賓州、亞利桑那、喬治亞)川普在民調上都領先。而考慮到在2016、2020選前川普的民調數字和最後的得票都有被低估的情況,現在情勢可以說對拜登相當不利。這也就是為何今年1月6日出刊的《經濟學人》登了一篇〈拜登的選情看來不太好。民主黨沒有備案〉的長篇報導。
當然在美國除了對選情越來越熱烈的討論之外,另一個相關的話題是為何去年美國經濟沒有出現被大多數市場派、學院派經濟學家預期的硬著陸,2023年第4季GDP年增率高達3.3%,通膨已經相當程度緩和了下來,加上勞動市場的就業數據亮眼、失業率仍在3.7%的低檔,一般民眾還是對經濟前景感到很不安,直到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密西根大學所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才出現強勁反彈。
美國選民對經濟的感受深刻影響選戰成敗
對此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引用了學者的研究試圖進一步看這個議題對年底大選的影響。而從研究中歸納出來的3個結論是:⑴選民對經濟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影響大選。⑵ 選民厭惡通貨膨脹。⑶選民的記憶不會持久。前兩個結論對拜登不利,最後一個則對拜登有利。
關於第3點《經濟學人》引用兩位知名美國政治學家Christopher Achen和Larry Bartel在《給現實主義者的民主》(Democracy for Realists)一書的實證研究結果:只有選前兩季選民的實際可支配所得能準確預測執政黨能贏多少百分比的普選選票(有考慮到當時執政黨已經執政了多久並對此進行調整)。
若納入今年美國經濟狀況還會不錯的預期,還有去年最後一季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的年化成長率是1.9%,那麼根據這兩位學者的研究可以推論拜登的表現將會比目前的悲觀民調數據好。只可惜再和前面兩個結論一起看的話,事情就沒有那麼單純了。
《經濟學人》同一文中又引用了耶魯大學的Ray Fair的研究,Fair發現對總統大選結果最好的預測模型是包含執政黨整個執政期間的通膨,即使模型中也把離選前最近的經濟表現予以加權,讓此變數和和整個執政期間的通膨有一樣的權重。這種對通膨的痛苦記憶可以解釋為何去年消費者信心和經濟表現之間出現脫鉤,在成長強勁和通膨降低之下美國人還是對經濟感到悲觀。
影響選戰關鍵在選舉人團而非普選公民
綜合這兩個模型來看,《經濟學人》該文最後還是認為不錯的經濟成長會讓拜登在普選選票中獲勝,可是第一個隱憂是目前樂觀經濟展望只是一種預測,而且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的經濟預測常常出錯。其次真正決定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的是選舉人團制度而非普選選票。選舉人團制度有利於共和黨。最後拜登目前的選情的確是明顯落後,而落後的原因也不光是經濟上選民對他執政的評價。
另外學者的研究雖然有參考價值,但拜登的競選團隊不可能被動地坐等經濟情勢持續維持在高檔到選前便高枕無憂,覺得一定會後來居上。而且學者的統計模型都是運用總體經濟的數據所跑出來的分析,但《華盛頓郵報》從一般美國人生活最相關的角度做了一篇精彩的報導。
這篇名為〈通膨下降了,但日用雜貨為何還這麼貴〉的報導中指出過去4年整體的物價上漲幅度是19%,但日用雜貨的價格卻跳升了25%。雖然油價、二手車、電器、手機和醫療保費等商品服務的價格去年都開始下降,但是日用雜貨還是比去年出現微幅上漲,特別是牛肉、糖、果汁等。
這現象加上房價的高漲對拜登政府形成重大挑戰。的確根據去年11月一個雅虎金融和益普索(Ipsos)共同進行的民調,有高於2/3的受訪者指出食品的通膨對他們的打擊最大。這樣回答的受訪者百分比起被問到其他任何種類商品帶來的漲價衝擊都還高出50多個百分點。
日常食用品開銷暴漲會影響選民態度
而一個左派智庫Groundwork Collaborative還指出日用雜貨類的通膨有高達30%是由5類容易被供應鏈衝擊的食品所驅動:牛肉、雞肉、水果、蔬菜和零食。不像汽車保險或是房產稅這種非經常性的開支,這類商品非常容易對消費者的通膨認知產生很大的影響。
而且對於低收入家庭的打擊特別大,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經濟研究服務網站的資料,低收入家庭花費31%收入在食物上,而比較富有的家庭相對之下只花了8%。因此連全美各地的食物銀行去年都發現前來求助的人數上升。
對此拜登政府表示既然供應商的成本已經在下降,雜貨店應該要在價格上緩和消費者受到的衝擊。拜登政府的一位發言人也舉出了政府已經採取的行動如設法緩和肥料的價格變動、提升肉類和家禽產業的產能以及打擊這兩個產業中剝削性和反競爭的行為等等。Groundwork Collaborative還建議拜登政府要做更多,包括推出新規定以減少肉類包裝業的產業集中程度。
但在雜貨的價格和其他商品一樣出現明顯下降前,美國當下的民情正如本報導中最後引用的一位民主黨民調專家Celinda Lake所言「每天民眾都說:我過去都提著3個購物袋離開雜貨店,現在同樣的錢只能提著兩個購物袋走」。
紅藍兩黨都競相鎖定名歌手泰勒絲
因此最近一個表面上只是娛樂、體育方面的大新聞竟然馬上被引導到和選舉相關的討論去,那就是美國當紅歌手泰勒絲在上周在男友Travis Kelce的堪薩斯酋長隊順利打進超級盃,她上去和他擁抱親吻的畫面轟動全美之後,立場極端對立的兩黨陣營紛紛出現了要不要請泰勒絲公開表態支持拜登,以拉抬選情的討論。
兩邊的政治人物和幕僚有此期望是很合理的,因為泰勒絲原本的政治表態都是不偏向任何一黨並且是和特定主題相關,她在2007年和民主黨籍的田納西州州長Phil Bredesen一起參與對抗網路性剝削。2010年,她有協助推廣第一夫人蜜雪兒的Let’s Move活動。但被問到政治傾向時,她都回答自己有投票的權利但沒有權利告訴別人要做什麼。
但這一切在2017年發生變化,轉捩點是泰勒絲在關於她政治出櫃紀錄片《美國小姐》(Miss Americana)中所說的她在控告一位丹佛的DJ不當撫摸她並獲得勝訴的官司中迎來了政治覺醒。她在片中說「我自己心裡在想,下次只要有機會去改變任何事情,你最好搞清自己的立場就是是什麼還有你想說什麼」。
第二年機會就來了,泰勒絲正式以很千禧年世代的方式自行在沒有知會兩位候選人之下就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貼文支持民主黨的兩位參眾議員候選人-Phil Bredesen和Jim Cooper(Phil Bredesen當時的對手是2022年曾來台訪問的保守派大將Marsha Blackburn參議員)。到了2020年大選前她給了拜登陣營更大的驚喜:先是在賀錦麗被挑選為拜登副手時轉了賀錦麗的推文,並寫了一個Yes,然後在2020年10月8日在X上貼出她捧者印有拜登陣營競選標誌餅乾的照片。
泰勒絲是民主黨支持者
而泰勒絲廣大的青少年歌迷(英文的代稱是Swiftie)很多都已經變成有投票權的成年人,而且根據Morning Consult公司的去年資料庫,泰勒絲粉以40歲以下的人居多,橫跨民主、共和兩黨,高收入與低收入群體,以及各種族群,還集中住在美國選舉兵家必爭之地的郊區。再加上她出身於田納西州的郊區,唱鄉村音樂起家,讓她在傾向共和黨的紅州也一直很受歡迎。還有上次大選中有4成40歲以下的選民是支持川普的,因此這群人中會有不少的泰勒絲粉可以讓民主黨去挖。
那麼現在泰勒絲在美國走紅的程度可以說是史無前例,又跨界和運動明星談戀愛,如此大的媒體效應讓共和黨陣營看到上周的球場熱吻照後,先是曾參與初選的年輕企業家Vivek Ramaswamy沉不住氣地在X上很陰謀論的寫到「我在想是誰會贏得下個月的超級盃,我在想今年秋天會不會有一對、在流行文化上被特別吹捧出來的情侶做出支持某位總統的重大宣示呢」。
一位川普的發言人Karoline Leavitt則在一個保守派的廣播節目上說「民主黨人把泰勒絲當成能把拜登拉過終點線的聖母王牌(Hail Mary pass)」,還說「她的音樂生涯發跡是靠寫選錯男人的歌而紅的,我們當然不該相信她在總統大選中會挑對人」。
不過如果白宮真的要把爭取泰勒絲和男朋友在最後關鍵時刻出來表態當作選戰策略的一部分的話,其實要考慮到下面的風險:《金融時報》記者John Burn-Murdoch引用了政治學教授David Jackson的研究指出,當民主黨人都傾向說自由派名人支持某總統候選人讓他們也更為支持該候選人時,這樣的效應會被宣稱這樣是有反效果的共和黨人所抵銷,甚至得不償失。相對地,共和黨現在心急地去詆毀泰勒絲一樣會有讓溫和選民厭惡川普的風險。
所以總的來說,泰勒絲會去超級盃看球星男友爭冠的新聞可能難以對選情產生持續性的影響,而只是一時性的熱潮和爭議,但連這樣的娛樂新聞都能成為兩黨爭論的焦點和白宮記者會上的問題,充分反映了美國政治兩極化、緊繃的程度。
然而真正的關鍵還是在今年美國秋天的經濟狀況、民生物價是否有明顯滑落與是否又發生重大國際武力衝突考驗拜登政府的回應,泰勒絲票房收入打破紀錄的巡迴演唱會對經濟的影響曾經連聯準會都注意到過,但她的旋風應該還不足以撼動白宮。
作者有個雲霄飛車式的人生,曾很輕鬆的進了不太好進的美國學校博士班,以為自己會是華文社會科學界的明日之星,又因為一個烏龍,更「輕鬆」的被踢出來,開始闖盪亞洲江湖,到處求人下單,到目前為止的心得是「我32歲以前到底活了什麼?」
- 川普2.0:還給你一個偉大的美國? - 2024 年 11 月 15 日
- 黃仁勳用真心颳起旋風 - 2024 年 6 月 4 日
- Johnson議長的果決讓美國再次偉大 - 2024 年 4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