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代正義與生涯發展看台灣青年政策意向調查

林凱衡
940 人閱讀

隨著總統大選時間逐漸接近,有關選舉和支持度的調查研究也越來越多,然而目前主要的焦點都放在各黨推出的候選人名單,卻少有討論未來的政策走向,也就是選民們要的是甚麼,未來這個社會又該往哪裡改革。因此這次由台灣智庫、台灣教授協會、台灣青年基金會與立法委員黃秀芳辦公室主辦的這份「台灣青年政策意向調查」,得以讓我們看到目前社會對於青年政策的期待與看法,以下我將針對本次調查中幾個重要問題,以世代正義和生涯發展的觀點,提出未來青年政策該如何建構之淺見。

台灣智庫「2023台灣青年政策的意向調查」民調發布記者會。圖片來源:台灣智庫

「Q6請問您覺得現在政府的政策是否有照顧青年人的需求?」

本題平均分數僅獲得5.48分,可以說受訪者整體而言認為政府對青年人的照顧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將給予1-5分者視為不認同,6-10分者視為認同,則其中有46.7%的受訪者不認同此項表述,高於認同的受訪者44.1%。從各年齡層的分布來看,18-29歲的受訪者對於政府照顧青年有較高的認同,認同的受訪者有49.1%,多於不認同的受訪者45.8%,其他年齡層填答6-10分偏向認同的受訪者人數皆低於填答1-5分的受訪者,其中落差最大的是30-39歲這個年齡層,填答1-5分的受訪者有53.4%,填答6-10分的受訪者僅有41.4%,可見得這個年齡層對政府的青年政策認同程度是最低的。為何這個年齡層的不滿意度特別高,可能與1978-1993出生的世代進入職場時所得偏低有關(張宜君、林宗弘, 2020),因此這個世代對政府的青年政策不認同者偏多。

「Q8您認為政府的青年政策,要關注幾歲以下的需求?」

此題可以看到受訪者對於青年政策受眾年齡層範圍的想法,雖然有50.6%的受訪者認為應關注30歲以下的需求,但也有15.6%以及13.3%的受訪者認為應該關注35歲以下和40歲以下的需求。雖然2015年行政院的《青年發展政策綱領》已經將青年的定義擴及至35歲,然而本次調查不僅有一定數量受訪者認為應該考慮到40歲以下的需求,同時考慮到1978-1993出生世代因為經歷過初職收入顯著的下降,未來的青年政策可以考慮擴張至照顧40歲以下的生命歷程與需求。

「Q9請問您覺得目前主要政黨中,哪一個政黨所提出的青年政策,最有吸引力?」

本題有關民眾對於政黨青年政策的想法,民進黨雖然獲得最多受訪者肯定,但也只有17%,而有高達70%的受訪者對於政黨的青年政策沒有意見,這也表示民眾無法區辨各政黨青年政策的差異,如何讓民眾更加認識青年政策,這點值得各政黨進一步努力耕耘。

各項青年政策評分

從Q11-Q18各項政策的平均評分與排序來看,民眾認為「青年婚生教養和長者照護」最迫切需要,這個項目平均高達8.05分,值得青年政策加強關注。其他有關世代貧窮(7.89)、就業與創業(7.8)、教育學習(7.6)、居住與交通(7.53)和國家安全(7.38)等政策,迫切性評分也都高達7分以上,可以看到民眾對青年政策的期待範圍相當廣泛,從教育、工作、居住、成家與長照,幾乎已經包含大部分的生涯課題,如何建立一個廣泛具有整合性的青年政策,支持不同人生階段的青年,可以說是下一個青年政策的重大挑戰。

青年生活體驗(6.64)與青年參政權(5.83)則是民眾認為沒那麼迫切青年政策。其中臺灣的青年參政權相較於其他國家偏高,而且議會的平均年齡持續老化,但青年參政權為何沒有成為民眾關注的問題,是否意味著我們的政治文化對青年的接納仍有距離,值得進一步深究。

未來青年政策如何落實

Q19-Q22的題目包括:「請問您是否認為靑年政策的制定需要進行世代溝通與討論」、「請問當前與靑年議題直接相關的行政機關只有教育部底下的靑年發展署,但靑年發展署並非中央部會,您認為靑年政策主管機關的層級,是否需要升級調整」、「請問您是否贊成定期召開靑年國是會議」以及「請問您是否贊成制定一部以青年為主體,規範青年相關議題與政策的法律,亦即青年基本法?」我將這四題歸類為「落實青年政策的方法」。雖然這四題都呈現絕對多數民眾贊成,不過我認為相關問題其實涉及深的青年相關政策架構設計課題。

首先,對於是否該升級青年發展署層級,雖然目前青年發展署在教育部底下,無法滿足民眾對青年政策的期待,特別是當民眾期待青年政策還要包括托育、長照、勞動、教育、居住等議題時,青年發展署能涵蓋的範圍相當有限。但是升級青年發展署是否能解決這個問題亦是很大的疑問,特別是在各部會本位主義的限制下,可以預期青年發展署如果升級,要整合政策仍然有很多空間待努力。無論是過去的青輔會,或是近期某些縣市新設立的青年局,都無法有效整合青年生涯各項政策,如果未來要制定青年基本法,也必須面對這一挑戰。

其次,定期召開青年國是會議,也應該要注意該青年代表的選取方式,以及會議結論後續能否真正被落實。以目前行政院與各縣市政府青諮委制度的運作來看,可以預期即使是召開國是會議,要讓現有的行政架構吸收青年代表的意見,仍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溝通與磋商,因此與其將重點放在類似國是會議的制度吸收青年的意見,更應該進一步思考目前支持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後勤制度是否足夠。

對於未來青年政策的願景,個人認為積極的青年政策應該要重視青年的生命經驗,支持與銜接不同生涯階段的青年,包括教育、工作、成家到長照等等,如果要讓相關政策能夠回應青年的需求,除了提升青年發展署的位階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制定不同領域的青年政策指標持續監督,同時應該透過青年基本法持續培力青年,確保每個世代的青年都能夠投入公共事務,推動屬於年輕人自己的青年政策。

未來的調查建議

最後我也想對本調查指出一些建議。本次調查訪問民眾對青年政策迫切性的看法,然而我認為有若干題目的題意包含了多種政策,這些題意可能會影響調查之效度,例如婚生教養與長者照護、青年居住與交通,這兩題應該分為幼托、長照、居住、交通政策四道題目進行訪問。而青年教育學習中的國際連結,以及青年生活體驗的增加國際經驗,兩者也可能因為有類似敘述而混淆,如何更精確設計題目,掌握受訪民眾的青年政策偏好,是未來調查中還能繼續精進之處。非常難得看到有智庫單位願意調查民眾對青年政策的期待,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討論與進步的火花!

參考資料
張宜君、林宗弘。(2020)〈時勢造英雄?臺灣個人所得的世代差異〉,1992-2017,《臺灣社會學刊》,68,61-120。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留言評論
林凱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