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恩爭議看新聞倫理的重要

林雨蒼
3.2K 人閱讀

近期,在網路上引發許多爭議的博恩因為在上傳的影片中採訪了一位謊報自己曾是跳傘飛官的民眾,引發了網路上許多人的批評。許多人認為博恩身為一個有巨大流量的網紅,應該對這個故事進行查證,以免錯誤的資訊誤導其他閱聽人。但是也有許多網紅跳出來聲援博恩,認為博恩犯下的錯誤並非十惡不赦,應該要能給予諒解。

事實上,這兩種觀點確實也都有其合理之處。但我更想討論的是,對於發言內容或是拍攝影片的內容來說,網紅是否應該比一般人負擔更多查證的責任?我認為是的。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網紅」既是職業,就得負更大責任

當然,對於政治或各種社會議題提出自己的觀點,是民主社會中每個人的權力。但是,由於社群平台的興起,「網紅」可以透過流量賺取收益,慢慢成為一種職業。網紅的流量遠大於一般人,其影響力也比一般人更多,對於資訊的正確性自然就需要負擔起更多的責任。

網紅該如何負起責任?我認為這應該可以借鑑「新聞倫理」。美國在憲法第一修正案中規定不得剝奪言論與新聞自由,美國媒體在行使新聞自由時,幾乎不受任何限制,但也導致新聞自由遭到濫用。因此新聞業開始思考如何進行自我約束,並重視新聞的社會責任,發展出了新聞倫理。由於新聞業常常向公眾收集、編輯並傳播有新聞價值的資訊,因此傳遞「公正」的資訊就是很著重要的事情,所報導的新聞應該重視真實、準確,並基於事實進行獨立、客觀且公正公平的報導。

新聞倫理的守則其實未必容易遵守。很多守則都是對於人性的考驗,比如要求更多的查證,或是更公平客觀地看待事實。但新聞業在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同時,也獲取了更多的收益,有較為完整的分工,因此這些守則被認為是新聞自律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這些新聞倫理的自律要求不是寫在教科書上一成不變的教條,這是對在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之下,對此負起責任的方法。

回過頭來看網紅,許多的網紅其實已經不是一人事業,有不少已經以公司的方式運作,有完整團隊進行腳本撰寫與拍攝剪接,但相對之下也能透過廣告或是置入行銷獲得更多收益。在這個狀況之下,對網紅課予對新聞倫理的遵守,我認為是很合理的要求。

「網紅」可能已非一人,因而更疏於查證、自律

但跟新聞業不一樣的是,網紅比過往的新聞業更能直接接觸其支持者,在這樣的狀況之下,網紅有時候更容易在支持者的「義氣相挺」之下,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而誤認自己的說法沒有問題。而反過來說,在固定出片或是發文的節奏之下,網紅也更可能忘記要查證,而容易落入誤區而不自知。

平心而論,新聞倫理的自律要求很多時候容易與收益發生衝突。即時新聞、即時的資訊最吸引大眾眼球,也能獲取更多的流量,帶來更多的收益,但對新聞倫理的自律卻會提高新聞資訊處理的時間,進而造成流量與收益的下降。在這樣的衝突之下,新聞倫理就很可能會被忘記。

而同時,在台灣,有部分媒體其實也沒有在落實「新聞倫理」的自律要求。有些媒體背後的母公司收受極權國家的金錢,儼然化身成極權國家的官媒替其說法擦脂抹粉;而劇烈競爭的新聞業、氾濫的即時新聞也導致記者難有完整的時間進行查證與報導,更容易造成媒體自律難以落實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連部分的新聞從業人員都未必能遵守的「新聞倫理」,自然也就不會被一般大眾看重了。

雖然執行「新聞倫理」難度太高,但卻是損害管控之必要

但是,我認為「新聞倫理」是很重要的守則,也是過濾出有用資訊、避免自己落入偏誤窠臼的好方法。現在看看各個社群平台上面的發文與發言,許多人顯然並不重視查證、客觀等要素,動輒潑灑情緒,甚至在不自知下轉發了謠言。這些行為讓社群平台充滿了烏煙瘴氣,謠言大行其道,也讓社群平台上討論的品質大幅下降。

更重要的是,許多人在情緒激動之下上網發出的批評毫無道理,根本就是在發洩情緒,很多時候會讓當事人落入「父子騎驢」的窘境;同時這些批評也更容易造成他人的情緒壓力。面對這樣的批評,很多人反而更聽不進去,反而落入互嗆、筆戰卻毫無意義的困境。這也是為何許多網紅最後選擇相挺博恩的原因,因為許多批評已經毫無道理,只是在貼標籤、嘲笑與潑灑情緒而已。這樣的循環對於釐清事實、幫助社會更好毫無幫助,只是讓討論益發混亂而已。

近期國際間有不少媒體開始倡議「慢新聞」,期待能夠用更多的時間進行新聞調查,讓新聞可以更為完整,也讓新聞內可以有更豐富的知識,幫助閱聽人在看新聞之餘,也能學習新知。或許,這種作法也可以用在網紅身上,降低一些發文、發片的頻率,而深化自己的內容,或許也是另一種不錯的選擇。對一般人來說,能夠在情緒滿溢的狀況下多停一下、提醒自己多加查證,我們也能避免自己成為轉傳謠言的元兇。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看見自己人性的偏誤。當自己情緒滿溢、容易誤解的時候,不要忘記提醒自己,慢一點,多查證一下,再抒發己見。同時,如果網紅犯了錯誤,我們也能客觀看待並理性地給予意見,而避免瞎挺,讓自己支持的網紅走上更為盲目的道路。面對流量更大、變動更快的世界,我們需要透過看見自己的偏誤與人性的問題,了解「新聞倫理」的重要,讓自己貢獻出的資訊能帶來更好的社會。

作者為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