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站的縱向連結與橫向連結

王宏恩
2.3K 人閱讀

如同我於選前在《思想坦克》分析的文章發展趨勢一致,Threads在選後繼續成為泛綠支持者與反柯支持者的重要平台,許多原本生活中互不認識的泛綠支持者互相加為好友、甚至北中南各地都有所謂的1450實體聚會,也開始出現針對泛綠友好店家的資訊收集與交流。這些社群不只達到彼此之間的培力(empowerment),也在最近幾波假新聞以及闢謠攻防間有顯著的成績,許多民眾紛紛在Threads上分享各種闢謠的方式、經驗分享、以及圖卡等資源。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但在同時,Meta在上周宣布要針對Instagram以及Threads進行演算法調整,將降低政治類的推薦內容,以後政治相關內容必須要先追蹤政治類帳號才可以接觸得到。這個演算法調整讓Threads上許多泛綠支持者開始紛紛浮出水面、自我介紹並互相追蹤。

但在這一連串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社群網站的質變,而政黨則需要針對這些質變而進行調整。

「橫向連結」的驚人效果

社群網站一開始的目的是建立與經營社群,透過演算法,讓網路上興趣相同、但沒機會認識的人們,可以透過在社群網站上的部分自我揭露,而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這對於人類社會的改變是巨大且功不可沒的。人們不再只是盯著電視機或是上網工作,而有了上網交朋友、建立新連結的機會(記得當時當紅的電影You’ve got a mail),這些是社群網站建立「橫向連結」的能力。

然而,隨著人們在社群網站上使用的時間越來越長、逐漸形成公共領域而能形塑民意,政治人物與資本主義大舉進入、而社群網站與使用者也能開始藉此營利時,整個社群網站的階層就越來越明顯。人們開始注重追蹤數、曝光度、把按讚數當作事情重要性的指標、把轉貼數當作是事情真假的判準。而那些享有較多追蹤數的人,無論是政治人物或網紅,開始把追蹤數當成合法性、代表性、權威性的來源本身,而跳脫原本社會對於專業或權威的查核方式(例如學歷、經歷、證照、法律規範)。

為求流量無所為的「縱向連結」歪路

這個指標錯認的狀況隨著社群網站得以直接營利、每一篇文每一個影片按照讚數來分紅之後更為嚴重,當網紅成為一個職業,賺錢天經定義、而賺錢等於流量、流量等於一切,於是我們就看到了無視法律的自導自演、無視事實的煽動憤怒、無視專業的民粹謾罵,畢竟罵人先賺一筆、被罵賺第二筆、道歉賺第三筆、重新復出賺第四筆,怎麼樣都划算。

社群網站也在這過程中產生質變。為了營利,社群網站逐漸增加透過演算法推薦內容的比例,而推薦內容則大多是廣告,廣告則由資本主義控制、或是更糟地由跨國資訊操弄控制。人們一天能夠滑的時間有限,當滑的內容有更多演算法推薦,就代表有更少過去親朋好友的近況更新,而有更多由上而下的「演算法覺得你愛看」。臉書上越來越少一群朋友去另一個朋友的頁面祝生日快樂、也越來越少看到長輩去附近公園跟花合照,反而看到越來越多大壯跟小美的偏頗電影解說、兩百公里外某個餐廳的不明直播、國籍不明的少女跳抖音舞。

這樣的網紅興起與社群網站演算法轉變,就是「縱向連結」與「橫向連結」之間的抗衡。過去社群網站的橫向連結,是個人與個人之間水平的網絡拓展,增加交友圈、也是以前Putnam提到作為民主基礎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讓原本準備要孤單打保齡球的人們,可以在社群網站上建立台中市南屯區保齡球同好會,每天都能找到人一起打。

仰賴演算法與網紅的網路內容供給

可是在網紅興起以及演算法調整後的社群網站,則是犧牲了橫向連結的空間,而讓位給縱向連結,就是由演算法以及買廣告、由社群網站單方面決定要給你看哪些內容,而你就只能滑過去而接收這些資訊。這些資訊可能部分配合你的喜好(畢竟為了你的鈔票或選票),但初衷就不是人們各自獨立去找的資訊、也無法透過這些資訊進一步建立社群或培養出社會資本。

當每個人都仰賴由上往下給的資訊的時候,會變得覺得把問題都交給上面來解決就好,自己沒有追蹤者、也沒有影響力、也沒有曝光能力,那就單純做一個小小的聽眾就好,於是就是對政治效能感降低、對威權的崇拜增加、對於實體政治參與也降低,這自然就成為民粹主義的溫床。

於是我們在這幾年看到許多年輕人對於政治極度不滿,但投票率仍不高,也無法組織出任何大規模抗議。過去從野草莓學運到太陽花社運,大家都說社群網站的組織能力成功協助動員出人們。但是這些社群網站背後都有實體的學生社團或社運社團,它們再透過社群網站動員出一般人以及促進更多社團之間連結,成功運用社群網站的橫向連結。但如今社群網站紛紛投向縱向連結的懷抱(而YouTube與TikTok一開始的設計結構就是以能夠拍片、能夠被演算法推薦的縱向連結為主),使得各地學生社團之間連一些不合理的校規或取締都無法實體互相聲援。

Threads就是找回初衷而已,但在資本的滲透下難以繼續維持現狀

在這樣的大趨勢之下,就不難解釋為何Threads一開始能夠異軍突起,在台灣政治環境造成大轟動。因為Threads重新回到社群網站一開始的初衷,在沒有演算法推薦內容、政治人物與資本都沒有大舉進駐之前,人們更容易在上面看到好朋友的動態更新、看到其他一般真人對於政治以及其他議題的表態,並進一步透過這些表態來重新建立橫向的社群,這些社群再逐步發展成實體的社群,達到培力的效果。但可以想見的是,假如社群網站仍然把追逐利潤當成最高宗旨的話,在當代資本主義滲透公共領域的邏輯之下,Threads的現況並無法維持太久。

但這整串過程,其實對於政黨經營來說是一個啟示。流量是吸引人且立即可見的成果,但是流量永遠是由上對下的,只能吸引到本來就支持你的人,而無法橫向拓展。要橫向拓展、擴大支持基礎的話,則需要一群努力擴大橫向基礎的支持者與基層政治人物、以及要經營實體的社團。這些不只是建立資訊傳遞管道、也是建立社會資本的培力,讓基層支持者願意冒著人際網絡的成本幫忙傳遞政黨的相關資訊。

不幸的是,過去這些所謂的橫向連結,雖然是台灣傳統社會的人脈網絡,但受到戒嚴時期的黨國以及近年來中國的統一戰線的滲透極深,因此應盡早投入。而另一方面,推動社群網站透明化,將金流以及追蹤者地理分布資訊公開,也是破除虛擬社群上下結構的重要步驟,至少讓人們知道網紅是在哪個國家的網比較紅。這些線上與線下的投入需同時並進,才是真正的把公共領域還給你。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留言評論
王宏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