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沖繩戰的孩子們:太平洋戰爭下少年少女成為士兵之路》

黑體文化出版
250 人閱讀

第一章 孩子們的教育——成為士兵之路
成為日本人之路——同化教育、皇民化教育的起源
從琉球國到日本國

沖繩戰中,許多兒童及年輕人在逃命的過程中失去生命,或是成為士兵不幸戰死。當時的少年少女們因時代背景自然發展出報效國家的觀念,許多少年們憧憬從軍,少女們則以生育男孩、成為支援後勤的「賢妻良母」為其人生目標。想了解他們為何將參與戰爭、報效國家視為正義之事、看作一己之使命,我們就必須提及當時的歷史背景,也就是政府自一八八○年代後半開始推行的「富國強兵」政策、以此為基底提倡「全民皆兵」的徵兵制(即爾後的《兵役法》),以及強調國家的重要性大於個人的國家主義。為了灌輸上述思想並促使國民團結一致,政府將「國體(天皇制)護持」作為培育國民的關鍵概念。

若要回顧針對兒童施行國家主義、軍國主義教育的起源,我們得將時間從少年少女親上戰場擔任士兵、看護婦的沖繩戰倒回到六十六年前,也就是一八七九年「琉球處分」發生之時。本章將以當時的用語「大和人」與「沖繩人」,回顧六十六年間的歷史經過。

明治政府於一八六八年發跡,最早使用武力向外侵略,是在一八七四年的「台灣出兵」(牡丹社)事件。當時琉球國(藩)仍處於同時隸屬中國(清國)與日本國兩國的體制下,琉球的納貢船在從首里返航至宮古島途中遭遇船難,後雖幸運漂至台灣,但船上六十九位船員中有三位溺死,另外有五十四位遭到台灣原住民斬首殺害,整起事件成為政府出兵的導火線。當時西鄉從道擔任明治政府的陸軍大輔(即中將),以該事件為藉口出兵征討台灣的原住民,意圖切割琉球國與中國的關係,將其納入日本的支配底下,並且視情況一併佔領台灣。

沖繩不僅只是日本長年戰爭的最後戰場,早在日本作為現代國家發動戰爭之始,就已經為國家所利用。

一八七九年三月,在出兵台灣五年後,明治政府以武力入侵首里城,並於四月四日正式將琉球併為日本之一縣,此即史稱的「琉球處分」,由時任內務大書記官的松田道之下令執行。松田曾擔任滋賀縣縣令,於一八七五年以內務大書記官身分前往琉球,並於四年後擔任琉球處分官,率四十一名內務官僚、一百六十名武裝警官、約三百名熊本鎮台分遣隊(陸軍部隊)人員進到首里城。

松田下令要求琉球第十九代國王尚泰王「搬離並交出首里城」、「與清國斷絕關係」、「尚泰王本人遷居至東京」、「交付琉球的土地、人民與政府文件」,並廢止王府制,設置了沖繩縣廳,之後由鍋島直彬出任初代縣令(任期為一八七九年四月至一八八一年五月)。短時間內,沖繩的統治者便從琉球王府變成了明治政府。

同一年(一八七九年六月四日),祭祀明治政府軍戰歿者的「東京招魂社」被更名為「靖國神社」,可見此時期政府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將後續戰爭中的犧牲者當作英靈來祭祀。

國家利益與學校

縣廳是明治政府的直轄機關,官吏大多由來自其他府縣者,即所謂「大和人」擔任。當時一百名官吏當中只有二十四名沖繩人,其中又有二十二名是擔任最下層的職位「御用掛」。

縣廳幹部的目標是為日本的「國家利益」推動沖繩的現代化,同時讓沖繩人熟知天皇的存在,並培養出對天皇及明治政府自發的忠誠心,而他們遇到最大的困難,則是沖繩當地與日本本土完全不同的語言及風俗習慣。

為了統治沖繩並推動現代化,縣廳必須快速整頓行政機能,亟需適切的組織經營,為此,讓沖繩人理解並遵守法律及命令文件可謂第一要務。也因此,縣廳的官吏將普及標準語的讀寫及會話能力,當成執行政策的首要目標。

當時初代縣令鍋島直彬說:「本縣施政的當務之急,是讓沖繩的語言風俗與本州趨同,而方法無他,就是施行教育,因此我們應當儘早設置普通的小學,成立師範學校,逐步改善舊有規範,推動教育普及」,將改變沖繩的語言風俗,使之「與本州趨同」視為第一要務。

日本政府後續擴大戰爭版圖,同時推動亞太地區的殖民政策,對當地居民施行日語教育,以及成為日本人的同化教育與皇民化教育,以上皆可從沖繩的歷史看出端倪。

明治政府的學校「會話傳習所」

學務課是縣廳設置的單位,重新啟用地方上原有的平等學校、村學校、筆算稽古所等學校單位,並另於縣廳內開設「會話傳習所」(編註:時為一八八○年),以教授標準語。會話傳習所設有四名大和人及三名沖繩人,一共有七名教師,並提供「便當費」作為就學鼓勵金推動招生。

當時,沖繩上學的孩子們多半是曾任職於首里王府的前官員子弟。縣廳幹部為了鼓勵前官員的小孩就學,答應畢業後給他們更高階級的資格,但王府的前官員不滿掌權者從王府變為縣廳,以及語言上必須使用「標準語」,因此就學率並不高。

會話傳習所的特別之處,在於其中設有「會話科」,且配發《沖繩對話》一書作為教科書。打開《沖繩對話》可以發現,內文在標準語的右側以小字標註了沖繩語的讀法,課程進行時則以讓學生將標準語翻譯為沖繩語,並默背其中內容為主。當時沖繩人將《沖繩對話》書中的標準語視為「內地語」,以當代的理解來說等同「外語」,不會在上課以外的時間使用,日常生活還是以說沖繩語為主。

研究戰前沖繩教育的近藤健一郎認為,《沖繩對話》中的標準語為了凸顯大和人優於沖繩人,「使二者的上下階層關係更明確而使用敬語」。近藤也主張,書中針對「火車」、「望遠鏡」、「電報機」等詞彙的呈現方式,「展現大和人帶來與沖繩人的生活相差甚遠的進步文明」,在推動語言同化的同時,也有意教育二者的關係為大和人支配沖繩人,讓沖繩人理解二者的關係是「進步的大和」對上「落後的沖繩」,並認為「大和化的本質正是體現在此」。

會話傳習所在成立四個月後,重新改組為沖繩師範學校,以期未來沖繩人可以成為老師,自行指導沖繩人(的孩子們)。然而,推動標準語普及需要花上不少時間,一八九四年視察沖繩的一木喜德郎(後成為貴族院議員)便於事後回想中提到:「沖繩人對熟習標準語沒什麼幹勁。」

《沖繩對話》一書後來為各地創校的小學所用,課程形式也漸漸不再是翻譯標準語,而是改以談話來進行。不久後沖繩人開始積極使用標準語,小學也從一年級開始直接以標準語授課。

之所以隨著時間推進,沖繩人越來越積極地學習標準語,有一說認為是由於徵兵制及海外移民與其他府縣的人交流日益頻繁,沖繩語因而成為被歧視的對象。當時,許多達到徵兵年齡者並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的經驗,沖繩縣出身者入伍成為士兵之後,因為說不好標準語,在軍中遭受到許多歧視。

到了一九○○年代初期,出現了一種精神上的體罰方式。小孩一旦說了沖繩話,就要在脖子上掛上方言牌,昭告天下他們說了「不標準」的語言。被掛牌的孩子會感到羞愧、產生罪惡感,其他孩子則會在一旁嘲笑他。方言牌被廣泛使用在各所學校中,標準語也因此在兒童之間日漸普及。

培養愛國心與忠誠心的學校

一八八一年,上杉茂憲(任期為一八八一至八三年)取代鍋島就任沖繩的第二任縣令。上杉巡訪沖繩島、宮古、八重山與久米島,與第一任鍋島相同,向政府提交「上奏書」,力倡讓民眾使用標準語,以培養愛國心及對皇國的忠誠心的重要性。隔年,小學校就從上杉巡訪前的十九間快速增加到五十一間。另外,雖然小學校的教師直到一八八○年代前半段為止仍以大和人為主,到了一八九○年代,便已改用沖繩人教師。

就在這個時期,大日本帝國憲法於一八八九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鼓吹國家主權由天皇所有、天皇的地位神聖不可受任何人侵犯、臣民(國民)應支持天皇進行「國體護持」,並應維持天皇制。因此,頒布式的形式是由明治天皇將其制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頒授給代表國民的內閣總理大臣黑田清隆。國民自此成為天皇的臣民,臣民發誓效忠天皇的定位也確立下來。

如前所述,沖繩的學校從設立之時,就是「讓沖繩的語言風俗與本州趨同」(鍋島直彬)、「培養愛國心及對皇國的忠誠心」(上杉茂憲)的場所。政府在各地方增設學校的目的,不只是要培育孩子們的知識、感性和身體素質,也是為了增加地區性的據點,創造並培育出將天皇奉為最高位者的國民。隨著學校在各地遍設,企圖讓沖繩人更近似於大和人的同化教育,以及讓國民對天皇懷抱忠誠心的皇民化教育,影響日益擴大。

另外,日本政府也從這個時期開始投注心力,推動沖繩文化的本土化與西歐化。琉球王府時代流傳的盤髮方式無論男女都遭到禁止,服裝上男性需改穿西式服裝,女性則伴隨一八九九年禁止女學生穿琉裝的縣會(現在的縣議會)決議,先是改穿日式服裝,隨後又改為西式服裝。

以愛國心「守護南方國門」

明治政府看到歐美列強佔領亞洲各地作為殖民地,選擇主動積極加入歐美的行列,即史稱的「脫亞入歐」。之後政府為了趕上走在前面的歐美列強,提倡「富國強兵」口號,又為扶植資本主義提倡「殖產興業」口號,以天皇制為主軸,步上國家主義、軍事主義的道路。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清國與法國之間又爆發戰爭(一八八四至八五年),清國軍艦航行至八重山近海,於是一八八六年時任內務大臣的山縣有朋、一八八七年時任總理大臣伊藤博文、陸軍大臣大山巖、海軍大臣西鄉從道等人陸續到訪沖繩。此外,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禮也到訪沖繩做教育巡查。

山縣到訪的主要目的是進行軍事視察,但他也跟文部書記官一起視察師範學校、中學校及各地的小學校。當時山縣表示,為了培養出沖繩人「守護南方國門要地」的意識,教育上應重視培育「沖繩人的愛國心」,並須「循序漸進的誘導馴化」,在教科書設計多下一些功夫。

森有禮於一八八七年二月六日至九日到訪沖繩,巡視縣內的尋常師範學校、中學校、各地小學,並視察各學校的運動會後,於那霸本願寺分所召集教育相關人員,針對女子教育發表演講。原先森並未規劃造訪沖繩,而是在九州各縣進行學務巡視期間停留鹿兒島時,因沖繩尋常師範學校的校長相良長綱上前拜託他「務必趁這次巡訪,也到沖繩縣視察學務狀況」,才促成這趟沖繩縣的學務巡視。

同年十二月,沖繩縣師範學校比其他縣的學校早一步接受「御真影」的下賜(由身分高者頒贈物品給身分低者)。沖繩之所以最早接受御真影的下賜的原因,推斷可能是因為前述相良在鹿兒島與森見面時,提出了下賜御真影的請求,或是因為森及伊藤博文等人親眼看到沖繩與其他縣完全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

無論如何,軍方及政府官員都相當重視以培育「沖繩人的愛國心」為沖繩縣教育的核心支柱,並強勢推進同化及皇民化教育。

一八七三年,隨著法律第一號《徵兵令》頒布,日本本土開始施行徵兵制,時間在一八八九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的不久前。而在大約十年後,一八九八年起於沖繩島、一九○二年則於先島群島開始施行徵兵。徵兵制施行之初,有許多人不願接受徵兵,但隨著學生自小在學校裡培養愛國心,徵兵制也因戰爭時間拉長而修改為《兵役法》,男生逐漸對從軍產生憧憬,沖繩的男生們也逐漸培養出不只要「守護南方國門」,還要守護皇國的意識。

作者1960年出生於沖繩縣Koza(コザ)市,2006年畢業於沖繩大學研究所,主修沖繩與東亞地域研究。曾任名護市教育委員會文化課市史編纂組職員,現為沖繩國際大學約聘講師、「沖繩和平網絡」會員,持續從事沖繩戰研究。主要編著書籍有《陸軍中野學校與沖繩戰》、《戰爭孤兒的戰後史1:總論篇》。


書名《沖繩戰的孩子們:太平洋戰爭下少年少女成為士兵之路》
作者:川滿彰
出版社:黑體文化
出版時間:2023年10月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