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台灣的全球衛生參與策略

林世嘉
462 人閱讀

COVID-19大流行毋寧是對人類健康福祉的一次巨大衝擊,根據聯合國報告,永續發展目標三「健康福祉」(SDG 3)下的各項指標,如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生育健康、物質濫用、強化各國衛生體系能力等等,大多因為疫情而被延緩甚至是扭轉倒退。

但在危機之中,各界的共同努力也為未來的全球衛生治理帶來轉型,並且為台灣未來的全球衛生參與提供契機,本文將介紹全球衛生正在發生的轉型,並思考台灣可於未來的全球衛生治理中,所能提供的具體協助,以作為未來全球衛生治理策略之參考。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一、危機下的全球衛生治理轉型

首先是在衛生領域中權力與衛生技術的「分權化」:自疫情爆發迄今,高收入國家多因囤積疫苗與衛生物資的「民族主義」而招受批評,而衛生體系更為脆弱的中度與低收入國家,則往往更為需要外界的援助。

在各國無暇他顧而採「自保優先」策略之際,區域組織、專業機構與非政府組織則接收了領導力的真空,成為帶領全球對抗疫情的重要行動者,如世界衛生組織(WHO)主導之「ACT加速器」(Access to COVID-19 Tools Accelerator)成為了全球防疫的最重要機制,不僅促進全球疫苗的公平分配(即COVAX),甚至致力於拆除衛生技術與醫藥品的專利與技術障礙,讓最具需求的中低收入國家,也能夠擁有自主的疫苗研發生產能力;此外如歐盟倡議全球簽訂「大流行公約」、非洲疾病管制中心(Africa CDC)持續壓制非洲疫情,均為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在此創新形態的行動模式之下,全球衛生的領導力將不會只集中於各國政府,而是形成邊界更為開放、歡迎更多元行動者之治理模式。

其次則是衛生安全議題被納入更為廣泛的政策框架之中。在大流行防範因應獨立審查委員會(IPPR)發表的報告中,指出「大流行與其他衛生風險並未受到如金融危機、核子戰爭與恐怖攻擊同等的重視,各國對此漠不關心…」,道出了疫情爆發的根本因素,即長期以來全球缺乏對於衛生領域的關注與投資。

也因此,在當前各項討論中,已經出現了「將健康作為安全議題」之趨勢,例如必須在各項基礎建設和政策中,納入衛生安全議題並防範衛生風險,甚至是已歷經多年倡議的「健康全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以及將環境─動物─人類健康整合看待的「健康一體化」(One heatlh)的概念,也在大流行中獲得了更多重視。

二、WHO的新興治理焦點

作為全球衛生治理核心平台的WHO,其現任幹事長譚德賽(Dr. Tedros)預計將連任至2027年(第二任期為2022至2027年),而Dr. Tedros上任時提出之「三個十億」願景(新增十億人獲得全民健保、新增十億人在緊急衛生事件中受到保護、新增十億人健康福祉獲得改善)已經因大流行受到重挫;在第二任期中,勢必得切合當前的全球衛生治理轉型趨勢,將「多元領導力」與「健康全政策」原則納入其行動方向中,以此來維持WHO領導力、並達成施政目標。

因此,在「多元領導力」的趨勢下,WHO勢必將與更多的非國家行動者如區域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進行合作,並改善其資金與內部治理模式,使其更具有靈活的行動能力,來領導各項工作,例如前述WHO在「ACT加速器」的架構之下,就已經與多個重要的國際組織如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合作,領導全球的疫苗分配。

在「健康全政策」的趨勢下,WHO除了推動衛生安全議程如大流行公約、改革國際衛生條例,以及將大流行的資源與國際機制延用至疫情後時代等,也開始將執政焦點轉移到基本衛生服務之外、更為廣泛的健康議題,如氣候與健康、人際暴力與心理健康等。

三、未來十年之台灣參與策略

從「全球衛生治理的轉型」到「WHO治理的轉型」,台灣由此將具有參與和切入全球衛生治理的良好契機。更為開放的治理邊界和行動者,使得台灣可以有更多機會參與全球衛生的各種討論與行動,不論是鼓勵個人專家參與WHO之大流行議題相關論壇,或是參與區域倡議(如印太戰略、APEC等)中的衛生合作等,都是我國發揮與厚植影響力之機會。

在健康議題橫跨各領域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在其領域的強項,能為台灣的參與帶來優勢,例如在疫情中獲得廣泛使用的數位健康和遠距診斷技術,即為我國資通訊產業的關注焦點,而如能將數位健康技術用於協助衛生體系較為脆弱的國家,促進民眾健康,則將能使台灣成為此一議題的示範;此外,我國在疫情中展現的整合性的治理能力,整合過往抗疫經驗、設立指揮中心協調資源並保證資訊公開、利用科技進行邊境管制和社區監測等,也是我國能夠與各國和WHO分享的寶貴經驗。

此外,我國也能協助西太平洋區域之小島嶼國家或是受氣候變遷影響的社區,強化其基礎社區建設並利用數位技術促進其民眾福祉,或是協助其建立醫藥品與疫苗的研發生產能力,均將能使我國成為全球衛生治理議題和WHO不可忽視的資源與夥伴,在讓台灣更深入參與全球衛生治理之時,也使得世界與WHO更加需要台灣。

未來十年,許多的全球治理倡議均將面對「成果發表」,包含終結貧窮、改善教育、促進健康、改善環境、對抗氣候變遷等17個領域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或是其他更專注於單一領域的倡議如全球減碳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因應全球高齡化的聯合國十年行動等也將於2030年到期,而對人類社會而言,2030年也是對整體發展方向進行「總體檢」的機會。

作為世界地球村的一員,台灣將持續是2030年人類發展議程及全球衛生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即便我國之國際政治地位未能在十年後有更上層樓的進展,然而我們仍能在這十年間,持續累積衛生議題之影響力、協助更多國家的民眾增進其健康福祉,並透過國際衛生合作創造價值,向全球證明台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行動夥伴。是故,持續透過專業參與、積極貢獻,並藉著全球衛生治理「多元領導化」的趨勢,台灣將有更多機會參加全球衛生活動。從實質衛生影響力出發,讓全球衛生需要台灣。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