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很吃力的在同時支援兩場戰爭。這兩場戰爭需要的東西如砲彈和飛彈防禦讓美國的能力非常緊繃。在中東水域的部署以嚇阻伊朗並維持關鍵的航道開放,讓美國海軍的軍力很吃緊。打擊葉門青年運動也會耗費資源如小鷹飛彈,這個飛彈是美中發生衝突時很優先用到的武器。這些都是一個更大問題的表象:美國面對多場、互相關聯挑戰時的能力和軍工產能越來越萎縮。………」 ──〈下一場全球戰爭〉,Hal Brands,《外交事務》雙月刊,2024/01/6
「……把武器持續送進去能讓烏克蘭保持在一個較為穩固的地位等待雙方進行談判的機會浮現。這也提供一確保烏克蘭有在長期抗戰中獲勝、俄羅斯承受戰略失敗的機會。………」──〈間諜之道與治國之道〉,William Burns,《外交事務》雙月刊,2024/02/01
「在同一星期裡,拜登承諾以色列若遭到伊朗攻擊時美國堅若磐石的支持,對菲律賓遭受中共攻擊也作了同樣的承諾。別忘了還有烏克蘭喔!沒有人想起『帝國過度擴張』(imperial overstretch)──Gideon Rachman社交媒體X上的發文,2024/04/14
一個月前在耶魯大學的保守派智庫「巴克利研究所」舉辦了一場題為「美國應該優先考量台灣,而非烏克蘭」的辯論,這場辯論本來並沒有引起台灣政策圈、政論圈或是媒體的注意,直到衛城出版社的編輯洪仕翰在臉書上對這場辯論雙方論點做了詳細的介紹後,該貼文獲得將近1500次的轉發,可以說引起了不錯的迴響,這背後可能的原因是參與雙方都是各自領域的重要意見領袖,因此其觀點即使不同,但讀完後不論站在那一邊都會有不小的收穫並引發更多的思索。
當然,這場辯論討論的並非抽象的主題,而是牽涉到全球秩序是否能重回穩定,台灣人是否能繼續過著尚稱幸福安康的「小確幸」生活的重大問題,因此對雙方論點做進一步探討,然後做出綜合評論有其必要。不過在進入具體討論之前,有幾點值得先提出來說明。
「援烏、護台孰優先」的辯論早有先例
首先是這場辯論並非針對此主題的第一場辯論,去年4月24日在著名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就有一場同樣的主題的辯論,其中主張應該準備台海戰爭優先於支援烏克蘭的是擔任過川普時代副助理國防部長的Elbridge Colby,站在另一邊認為幫助烏克蘭打贏和台海一樣重要的是哈德遜研究所的總裁John Walters,他對此所提出的論點和本次站在同一方的著名東歐史學家,耶魯大學教授Timothy Snyder有些不同。
John Walters比較是站在美國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的角度去和Elbridge Colby進行辯論,而Timothy Snyder是首先強調輸掉俄烏戰爭對現存國際秩序有不少破壞性的後果。另一方面兩人都有點出放棄烏克蘭會讓美國在盟邦眼中的可信度大減,而且中俄有一定程度的聯盟和互相支援,因此一邊的形勢或者是結果會對另一邊有重大的示範效果。但John Walters還談到了更多軍事戰術層面的細節,主張美國能夠兩邊兼顧而Timothy Snyder對此只強調俄烏戰場已提供了各種實驗新武器的機會讓中共看到後貿然開戰的顧忌會更多。
基本理念相近的辯論才有實質意義
第二是這種主題的辯論其實算是同一陣營內部對於達成目標的策略意見不同而產生的爭論,雙方的基本價值和國際形勢的解讀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因此在兩場辯論中,不論是正反方都會一直強調他們都希望烏克蘭、台灣能在美國支持下分別戰勝俄羅斯和嚇阻中共侵台,只是Colby強調在美國資源、印太盟邦備戰狀況堪憂下,俄烏戰爭需要讓歐洲擔起更多的責任來確保烏克蘭能贏。
但如果這兩邊的任何一方去和認為俄烏戰爭是普丁在美國與北約進逼下被迫動手、烏克蘭勝算越來越渺茫,根本不該硬撐的著名國際關係學者、芝加哥大學教授John Mearsheimer或是知名財經/地緣政治分析師James Rickards(其所有著作均有繁體中文版)辯論的話,可能就連對事實是什麼的基本共識都沒有,而淪為各說各話甚至互相指責。
第三點比較特別的是,雖然俄烏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雙方對於俄烏戰場上具體發生的狀況著墨不多,Timothy Snyder都是從假設烏克蘭戰勝或是戰敗對於國際秩序有何影響作出推演以支持論點。Colby這次因為Timothy只談高層次的戰略議題,就沒有像去年那場直接和John Walter為了美國的武器庫存和生產到底夠不夠讓台灣、烏克蘭都獲得足夠的供給發生激烈的爭論,但從這點出發配上本文一開始的3則並不讓人樂觀的引文便能對這個主題做出更有意義的討論。而且這場辯論是在1個月前舉行,雙方並沒有考慮到現在連中東戰場都剛發生伊朗首次直接對以色列發動報復性攻擊而有升高的風險。
萬一俄烏戰爭烏克蘭在資源吃緊下戰敗或是今年11月白宮易主,川普直接逼迫烏克蘭割讓部分領土以求結束戰爭的話,當然會如兩位主張不能偏廢台海和台灣大多數評論家所認為的會對美國在盟邦心目中的可信度有不小的損傷。但反過來說,如果在美國堅持不提供烏克蘭某些強力殺傷性武器避免攻擊俄羅斯本土或是派兵參戰的話,目前只能祈求如現任CIA局長在第二則引文中所言,要進行長期抗戰以待轉機。
援助排序重列或許才是次佳解方
但再考慮到第一則引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知名戰略學者Hal Brands對美國軍事資源吃緊的具體描述和第三則《金融時報》國際事務專欄作家Gideon Rachman在X上發文所透露出來的憂心,如果這兩場進行中的戰爭結束都是遙遙無期,中共又在南海加碼逼迫菲律賓,正是為了要維持美國世界秩序維護者的信譽,對戰略目標重新進行排序以防資源無效率的消耗其實是很合理的主張,也是防止信譽在空泛的全面承諾下失去可信度的真正有效次佳解方。
其次這兩場辯論比較可惜的是主張俄烏戰場需要全力支援、不能放棄的一方都沒有考慮到歐洲有能力逐步扛起支援烏克蘭的大任,因此把美國支援看成是烏克蘭要贏得戰爭這個正反雙方都同意目標的唯一解方。雖然歐洲目前在各方面如軍隊數量、及時投入戰爭的能力、武器、彈藥生產的速度、指揮架構的完整以及各國軍事預算上都還遠遠不讓人放心。
但法國總統馬克宏2月底在支援烏克蘭會議上丟出震撼全場的不排除派兵到俄烏戰場的發言,代表了主觀心態的革命性轉變,這甚至比客觀的軍事實力還更關鍵。雖然主要的北約大國都馬上發言反對,但更迫切受到俄羅斯威脅的北歐和波羅的海三國政治人物許多隨後都紛紛表態支持對此進行討論。
歐盟必須負起援烏重任
儘管《華爾街日報》有報導一些國家把馬克宏這種發言當作是他對戴高樂將軍的拙劣模仿,但丟出一個類似戴高樂將軍當年追求獨立自主的新戰略絕對是承平日久,躲在美國撐起來的北約保護傘之下的關鍵第一步,而且北約歐洲成員加起來的經濟、工業、科技實力其實足夠建立一個強大、自主的軍隊,對照在歐亞大陸另一邊的經濟大國日本都在岸田首相推動下積極提升國防、軍事實力和改革並和南韓修復緊繃已久的外交關係,戰爭就在門口打了兩年的北約歐洲諸國實在沒有理由繼續裝鴕鳥,反而是應該趁危機展開拖延已久的各項必要革新。
最後一個非常值得留意的點是儘管Elbridge Colby的生涯一路似乎沒有和中港台有交集的部分,但在第二場辯論的回答觀眾提問部分中,他展現了對中共和當前兩岸關係相當驚人的知識,如隨口講出中共剛解放前後打過的幾場戰役、講到薄熙來在鬥爭中失勢,還有中共目前在台海、南海的各種動作與2月在金門發生的撞船事件。
這代表他是因為綜觀國際局勢漸漸感受到中共的強大威脅,於是積極地留意各種有關中共、台灣與東亞的相關資訊,最終變成大聲疾呼抗中保台的頂尖專家,而不是因為他當初受過的訓練和是和中國相關,這和另一位當初並非走中共研究,但從2000年之後轉型為知名對中鷹派學者的Aaron Friedberg有類似之處。
因此Colby對於中共當前的軍事準備、經濟實力與習近平的經歷、行事和野心都有高於他辯論對手的掌握,也讓他在辯論時很自然地顯得憂心忡忡,並反覆強調要把優先順位放在台海,因為雖然不知道戰爭何時會爆發,但只要美國、台灣、日本準備的越好,越有機會讓中共經過計算後不敢越雷池一步,那麼就達到了他頗受好評專書中所倡議的「壓制戰略」(The Strategy of Denial)的目標。
徹底制壓習近平的野心才是重點
總之考量到現在混亂的國際情勢與美國的軍力限於多分的窘境,從Colby提出的架構來思考美國的戰略絕對有其必要:在兩邊不衝突下,當然還是要盡力支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但不能讓烏克蘭的軍需排擠到印太區域備戰的需求,而該逐步交給歐洲國家自己去處理。
這樣的主張在Colbdy看來並非如辯論對手所言是把消防車從火場拉回來,停在另一個實際上還沒失火的高風險地帶擺著不用,而是面對一個美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對手,如此才能避免發生忽然開戰卻措手不急的心肌梗塞,要防止這狀況發生,就要把重心轉到台海,讓所有利害相關國家全力備戰,徹底壓制(deny)習近平開戰的念頭。
作者有個雲霄飛車式的人生,曾很輕鬆的進了不太好進的美國學校博士班,以為自己會是華文社會科學界的明日之星,又因為一個烏龍,更「輕鬆」的被踢出來,開始闖盪亞洲江湖,到處求人下單,到目前為止的心得是「我32歲以前到底活了什麼?」
- 川普2.0:還給你一個偉大的美國? - 2024 年 11 月 15 日
- 黃仁勳用真心颳起旋風 - 2024 年 6 月 4 日
- Johnson議長的果決讓美國再次偉大 - 2024 年 4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