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社會統治策略與思維

陳建甫
386 人閱讀

回顧過去中國社會政策都有一定的脈絡可循,但自從習近平上任之後,許多社會政策有重大的改變,包括「二孩政策」、「新型城鎮化計畫」、「污染防治攻堅戰」、「貧困攻堅戰」、「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退休保險制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教育改革與雙減政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房地產市場調控與三條紅線」、「共同富裕政策」等社會政策對中國社會與民眾產生極大的衝擊與深遠的影響。基於此,本文試圖從中國社會政策去探討與剖析習近平的社會統治策略與思維。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中共近十年發布的重要社會政策評析

一、二孩政策與醫療保險制度

近十年中國人口成長率一直不斷降低,甚至在去年出現第一次人口負成長,因此中共在2016年全面實施「二孩政策」,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並嘗試提高中國的總生育率。事實上,「二孩政策」的施行讓中國生育率確實是有所提升,同時有助於調整社會人口結構;然而,由於生育率的提升並未到達預期的效果,中國在2021年又進一步放寬了生育政策,允許夫婦生育三個孩子,許多觀察家認為放寬生育的成效恐怕有限,主要原因在於目前中國經濟下行的態勢之下,生育問題的本質在於「父母養不養得起」的生活壓力,「二孩政策」的實施雖然一部分刺激了嬰幼兒相關產業,但在生育所衍生的醫療與教育面向,反而是家庭經濟壓力增加的來源。

中共醫療保險制度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政府財政撥款、個人和企業的保險費、社會捐贈等,政府通常會承擔大部分的費用,個人和企業的負擔則相對較小。然而,COVID-19疫情爆發,中共採取「動態清零」政策,在封控防疫措施結束之後,中共開始加強對地方醫院的管控,因為給地方醫療的經費被地方的連鎖醫療所掌控,地方醫院掌握了醫療財力及資源,未來這也會是習近平會強加打壓的對象。

二、新型城鎮化計畫與房市調控

「城鎮化」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區域政策推動的重點之一,目標是要推動人口城鎮化,以及土地、戶籍、公共服務等制度性的城鎮化發展,這項政策的實施,帶來中國城鎮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共推動城鎮化一直深受戶籍制度的影響,在這項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戶籍制度雖然有所鬆動,許多城市放寬了對農村人口的戶籍限制,允許他們在城市落戶,享受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務;不過,這些變化主要是發生在中小城市地區,一些大城市仍然對農村人口的城市落戶設有相當高的門檻。此外,最近中國房地產的問題日益嚴重,為了促進房地產,中國政府開始允許無當地戶籍的人口購買房地產,這是否會加速戶籍制度的鬆動,是未來可以加以觀察的地方。中共推動城鎮化、鬆動戶籍制度和改善公共服務等方面確實有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但也同時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城市的資源壓力、環境問題、社會保障體系乏善等,都是中國城鎮化必須克服的問題。

中國房地產也影響區域發展,中國央行在2020年8月根據負債率為房地產企業劃定「三道紅線」,內容係指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凈負債率大於100%及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主要目標是防止房地產市場過熱,並限制房地產企業的過度槓桿、然而,這項政策的實施也導致了一些問題,包括房地產市場的供給失調和爛尾工程的出現。首先,從供給失調的角度來看,這主要是由於房地產企業的過度槓桿和政策的嚴格限制導致的,當房地產企業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來開發新的項目時,市場的供應就會出現短缺,進而導致房價的上漲;其次,由於政策的嚴格限制,一些房地產企業可能會選擇減少開發新的項目,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供應短缺。

三、脫貧攻堅戰與共同富裕

「脫貧攻堅戰」是習近平於2015年啟動的一項重要政策,目標是到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這項政策的實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效,但也面臨了一些困難,首先,推動「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中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包括提供教育、醫療和住房援助,以及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根據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已經成功實現了「全面脫貧」的目標。

其次,中共的「貧困攻堅戰」也面臨了困境,例如:如何確保援助資源的有效使用,防止貪污和浪費;如何解決結構性貧困問題,如教育和醫療資源的不均等;以及如何防止貧困地區的人口流失等。此外,重要的是,脫貧是習近平在加強地方控制很重要的一環,因為當地的書記、領導必須要跟者政策走,不然就有可能慘遭調換,因此脫貧政策可以說是「資源的重新分配」,在中共十九大時習近平強調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標,更引發了社會分配的矛盾與壓力。

「共同富裕」是2021年習近平所提出的新概念,主要目標是推動收入分配的公平,減少貧富差距,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這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政策,也涉及到金融監管政策,因為必須面對調整過度收入、引導調節高收入等問題。

首先,從影響層面來看,「共同富裕」的實現,將對中國的收入分配結構產生深遠影響。通過調整過度收入和引導調節高收入,這項政策將有助於減少貧富差距,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其次,通過保護合法收入、禁止非法收入,也將有助於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然而,「共同富裕」的實施也可能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如何確保政策的公平性,避免對企業和個人的創新和創業精神產生打擊;如何確保政策的有效性,避免出現收入分配的「平均主義」,以及如何確保政策的可持續性,避免對經濟的長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經濟政策有偏向集權的跡象,會影響企業的投資意願,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不確定性的影響。

四、污染防治攻堅戰、雙減政策與其他政策

習近平剛上台之際,中國官媒刻意發布《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當時中共官方有意展現對環境污染改革的決心。自此在2014年展開污染防治攻堅戰,分別針對空氣、水和土壤污染,並在此過程中修訂相關法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中共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動作,對中國的環保政策和產業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它使環保法律制度得以完善,並提高了對違法排污的懲罰力度;其次,習近平更加重視綠色產業的發展,並促使許多企業改變了對環保的態度,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遵守相關規範。此外,中共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也引發了中國社會對環保問題的關注度,以及加快環保教育普及的速度,這對當時台商投資,尤其是石化業帶來重大的衝擊與影響。

近期,中共推動教育改革政策,在2021年提出「雙減政策」,主要目標是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和家庭的教育負擔,並推動素質教育,這對整體教育體系和相關產業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從影響產業來看,雙減政策對教育培訓行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政策規定,學校不得組織或者推薦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並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營業時間和收費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這使得許多教育培訓機構的營業模式受到挑戰,部分甚至面臨關閉的危機。其次,由於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的規模縮小,可能會導致大量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失業,進而提高青年失業率。

從社會政策看習近平的統治思維

中國的社會政策背後都有中共意識形態的主導,因此可以藉此來思考習近平的社會統治策略與思維。首先是人口問題,在2022年中國首次出現人口負成長,所以2023年11月習近平在全國婦女大會叫婦女生育,直接要求官員幹部去引導年輕人的生育觀、戀愛觀或家庭觀,因此中國一定會有政策出台,我覺得習近平的思維,不是去刺激需求,他的思維是去解決生產力的問題,所以有可能政策發展,是另外一個方式,例如不賣避孕用品,或是禁止墮胎等方式。

第二個是勞動力的部分,包括城鎮化政策、鄉村振興還有針對農民工的問題,最近有一個新的發展,就是「新生代農民工」,跟過去最大的差異就是收入和教育水準更高,所以現在不能說農民工從事低薪產業。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農民工的生活,因為疫情期間沒辦法流動,這就是戶籍制度的問題,農民工無法在城市落戶,戶籍制度雖然有所放寬,但戶籍制仍是中共控制手段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還是不會這麼容易改變。

最後是社會保險問題,因為中國經濟問題加劇,因此社會保險制度勢必要有所調整,就是調整買藥的補助,但中國社保的一直都只有佔GDP 3%左右,中國在經費用在社保上面的其實都不多。這主要是習近平的意識形態,習近平堅決不向西方福利國家學習,認為社福制度會使人民變懶惰。從中就可以看出習近平的政策都是解決生產端,而不是解決需求端問題。中國的房地產政策和禁止「地攤經濟」都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要提高社保經費,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有錢人中拿取,開展所謂的「共同富裕」,將資源重新分配。

從上述可以了解習近平社會政策思維的意識形態,最終會回到最基本的問題,就是誘因與公平的問題。,如果要有公平、要有共同富裕的誘因相對會減少許多,這其實是中共建國以來一直遇到的問題。當社會資源在共同富裕政策下,就失去了許多競爭、生產的誘因,失去了競爭機制,人民可能會「躺平」,而造成一連串經濟、失業率、房地產和少子化等問題。如果習近平不遵循過去改革開放路線,採取「政左經右」的方式,中國的社會與經濟問題在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挑戰。

作者為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留言評論
陳建甫
Latest posts by 陳建甫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