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大亂局》

【書摘】
177 人閱讀

9 印度軀體

一七九八年五月十七日,就在拿破崙艦隊從土倫悄然駛出,迅速航過地中海前往亞歷山大港的兩天前,一艘單桅船隻,這次是一艘造型流線的東印度公司船隻,在海上航行了七個月後,駛進胡格里河。一如拿破崙改變法國歷史,船上的男子將改變印度歷史。事實上,即便他的名字今日幾乎已被遺忘,但在接下來的七年裡,他在印度征服的領土面積,速度之快,遠超過拿破崙在歐洲的征服成就。

一七五六年十二月,羅伯特.克萊夫也轉進同一條河流時,他在信中點出孟加拉灣水域出現恆河沙獨特顏色的地點。當時孟加拉只剩下敗戰與瘧疾肆虐的加爾各答難民,在巽德班紅樹林沼地內的富爾塔大量死去。加爾各答本身成了廢墟。現在,不過四十二年後,加爾各答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印度公司完全掌控了印度東部和南部,成功包圍了整個半島。這名乘客從船艙往外眺望時,他很清楚自己被派往東方,就是為了將東印度公司的征服鞏固工作推向高潮。

這是他對孟加拉的第一眼,一切都令他興奮不已。「沒什麼比得上我眼前的壯闊。」抵達後他寫信給妻子:「這條河跟倫敦的泰晤士河同樣寬闊,沿河將近三英哩,兩旁是建築精良的美麗鄉村住宅,帶有門廊與立柱。城裡集合了同樣風格的壯麗宮殿,以及世上最佳堡壘。草坪綠意超越你過往所見⋯⋯在如此炎熱的國度,顯得十分不尋常。比起任何歐洲國家,樹木更美麗,葉蔭更茂盛⋯⋯亞瑟在離城幾英哩的地方迎接我們,抵達堡壘時受到禮砲迎接。」

這名乘客是新上任的總督理察.衛斯理(Richard Wellesley)侯爵,「亞瑟」是他的弟弟,最近也派駐到印度。未來他將超越理察,被封為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這兩人將共同改變印度與歐洲的歷史。

這一切都並非必然。兩兄弟既不是重要貴族,也非傑出政治家,更沒有巨大財富。他們出身鄉下的盎格魯愛爾蘭新教小家族;主要資產是堅定自信、敏捷頭腦與非凡膽識。就像先前的克萊夫,他們都是侵略獨裁性格的實用主義者,相信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也像他一樣,他們似乎不曾自我懷疑,能在困境中保持鎮定;換作是比較焦慮或敏感的人,恐怕就要驚疑不定。

在這個階段裡,理察才是家族裡的明星。他在二十四歲時進入下議院,很快就擔任財務大臣,並成為首相威廉.皮特的密友。現年三十七歲的理察,踏上加爾各答的土地,接替康瓦利斯勛爵,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印度領地的總督。理察.衛斯理是個異常從容的年輕人,擁有高額、濃黑眉毛與突出的羅馬鼻。藍眼睛深邃有神,堅定的下巴與四分之三鬢角形成鮮明對比。偏小的嘴型顯出意志堅決,神情中透出一絲嚴肅光芒,暗示著他的精明,也許還有一絲無情。但所有肖像畫中也明顯透著懷疑,甚至妄想的神色。他越來越常用極端傲慢的面具來掩飾這項缺陷。

跟過去的總督相比,衛斯理對待即將上任的公司的態度,是截然不同。正如加爾各答此刻跟克萊夫熟悉的那個破敗小城截然不同,現在的東印度公司也不是克萊夫效力時的那隻野獸。在印度,東印度公司也許力量強大難以衡量,此刻軍隊規模約是克萊夫時代的二十倍;但在倫敦,國會持續穩定削弱公司的權力與獨立性。首先是諾斯勛爵的《一七七三年監督法案》,然後是皮特提出的《一七八四年印度法案》。這兩項法案大幅削弱利德賀街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手中的控制權,並將英屬印度的政治軍事事務轉交給管理委員會(Board of Control)。這個政府機關成立於一七八四年,坐落在倫敦另一端的白廳(Whitehall),旨在監督公司作為。

衛斯理是一名堅定的政府官員,與前任不同,他毫不掩飾對「最令人厭憎的印度之家」的「極度不滿」。儘管他將為董事會贏得龐大帝國,過程中卻也幾乎讓他們的公司破產。從一開始就很清楚,他的野心跟目標遠遠超越維持公司利潤,事實上他很厭惡東印度公司的重商精神。

公司董事會有所不知的是,衛斯理前來東方時,心中懷有兩個明確目標。他決心要確保英國在印度的統治,也同樣決心要將法國人從次大陸的最後據點趕出去。在這方面,他遵循管理委員會主席亨利.鄧達斯(Henry Dundas)的指示。這位新總督啟程前往印度之前,鄧達斯在一系列長時間簡報中,將他的厭法情緒傳達給從善如流的衛斯理。

鄧達斯曾特別指示衛斯理,「清理」那幾塊受到法國影響「污染」的印度王國,亦即邁索爾的提普蘇丹、海德拉巴尼贊阿里汗,以及統治大馬拉塔聯盟的敵對首領網絡。他們都曾透過法國傭兵與叛逃者訓練組建印度兵軍隊,這些都可能被用來支持法國對抗英國。此時為國家危機之際,英國不僅跟法國交戰,還跟荷蘭與西班牙交戰;當英國最後的盟友奧地利才剛放下武器;當英吉利海峽艦隊(Channel Fleet)爆發海軍叛亂;拿破崙正在制定對愛爾蘭(叛亂爆發邊緣)及英格蘭南岸進行海上入侵的計劃時,英國政府無法容忍此事發生。

衛斯理對於法國將再度威脅東印度公司的想法變得更加清晰,是因為東航途,他的船隻在開普敦停靠進行補給。一七九八年一月底,他在那裡遇見一名東印度公司資深外交官,對方在開普敦的礦泉浴池治療痛風,試圖恢復健康。威廉.柯克派屈克(WilliamKirkpatrick)少校跟衛斯理一樣憎恨法國,但跟新上任的總督相比,他對印度更加熟悉,成年後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印度,後來還曾任德里跟海德拉巴的東印度公司駐紮官。他在那裡直接接觸了衛斯理一心要擊敗驅逐的法國傭兵。

一開始,衛斯理要求柯克派屈克少校以書面形式回答一系列關於海德拉巴尼贊轄下法軍的問題。特別是「由法國人雷蒙(Raymond)指揮」,並由「奉行惡名昭彰的法國雅各賓主義猛烈信條的法國人」擔任軍官的那個營,「激烈、勤奮且活力十足的法國武裝團體⋯⋯在印度形成永久法國派系的基礎。」他收到的回覆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他不僅將回覆一字不動轉發給鄧達斯,還懇請柯克派屈克放棄原本預備返英的計畫,與他一同前往加爾各答,擔任他的軍事秘書。

衛斯理在開普敦期間,兩人一直深居簡出,由柯克派屈克向新上司簡報他對法國威脅的看法,以及新總督可採取哪些圍堵措施。他提及在法國人指揮下裝備精良的馬拉塔印度兵部隊,是由傑出的薩伏伊將領德波昂訓練出來的。德波昂現已退休返回歐洲,將部隊交給威猛程度遠遠不如的指揮官皮耶.裴洪將軍(Pierre Perron)。不過柯克派屈克曾親眼目睹他所創建的軍隊,特別是效率驚人的砲兵師。三年前,一七九五年三月,柯克派屈克曾在卡爾德拉(Khardla)戰役中,親眼目睹海德拉巴尼贊的軍隊在對方的砲火下土崩瓦解。柯克派屈克十分清楚辛迪亞新軍的強大力量,這支軍隊此刻在制服、操練、武器裝備,甚至士兵的族裔、種姓背景方面,幾乎跟英國東印度公司軍不分軒輊。

聽聞提普蘇丹的軍隊——東印度公司最頑強無情的敵人,落入一支由五百名法國革命傭兵、顧問、技術人員及軍官組成的部隊之手時,衛斯理的警鈴瞬時大響。柯克派屈克告訴他,一七九七年五月,提普的法軍甚至在斯里蘭甘帕特南成立了一個革命雅各賓俱樂部:「在營地的大砲步槍聲中,他們升起了國旗(三色旗)」,同時焚燒舊波旁王朝的象徵。後續種下「自由之樹」(雅各賓派的五月柱)時,他們唱著共和國歌曲,並為樹戴上「平等之帽」。群眾宣誓「仇視所有君主,除了提普蘇丹之外,他是勝利者,法蘭西共和國的盟友。對暴君發動戰爭,熱愛祖國及人民統治者提普的國土」。最後,他們鄭重宣誓支持共和國憲法,「或死於武器之下⋯⋯為自由而生,為自由而死!」

典禮結束時,法國軍團遊行到斯里蘭甘帕特南的閱兵場上,人民統治者在此等著他們。他們接近時,提普下令兩千三百門大砲、五百枚火箭砲及軍中所有火槍齊發,向他們致敬。人民統治者提普宣佈:「看啊,這是對貴國國旗的認可,貴國是我的親密盟友;它將在我國永遠飄揚,就像在我們的姐妹共和國一樣!來吧,完成你們的慶典!」

衛斯理最大的擔憂是,若跟提普的戰爭再次爆發,各支法國傭兵團可能會聯合起來,挑戰英國東印度公司。他致信倫敦,如此描述:

以當前海德拉巴尼贊政府的薄弱狀態,他轄下的法國軍團可能公開加入提普蘇丹,以突擊之勢,企圖奪取尼贊領土,並與提普蘇丹結盟,確保法國宰制。辛迪亞也擁有一支法國軍官指揮的大軍,他的利益跟傾向可能導致他跟提普蘇丹及法國結盟。此一結盟可能透過法國軍官為之,因為數支(法國)部隊分別在尼贊、辛迪亞及提普麾下服務,也藉此在普那與德干諸國的廢墟之上,建立法國勢力。

衛斯理一抵達加爾各答,便開始制定計劃,派遣部隊南下對抗此一威脅。然而六月八日他讀到加爾各答一份報紙上刊載的聲明後,隨即加速推動他的計畫。這項聲明是由模里西斯島上的法國總督馬拉提克(M. Malartic)發布,將提普跟法國締結攻擊防禦同盟的打算公諸於世。「他只等法國人前來相助的那一刻,便要向英國宣戰,並渴望將他們逐出印度」。

從那一刻起,提普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衛斯理此刻的首要任務,是在任何法國遠征軍抵達之前,根除一切法國人的影響。六月份,他寫信給馬德拉斯總司令哈里斯將軍(Harris),後者是康瓦利斯對抗提普戰役中的老將。他宣佈自己決定要「立即呼籲我們的盟友,儘快在海岸集結所有軍隊」,以期「在提普獲得外援之前,對他發動奇襲」。

八月初,衛斯理完成作戰計劃,傳給倫敦的鄧達斯,點出「最適合阻撓提普蘇丹與法國聯軍的措施」。在他看來,此刻提普是明確的敵人與掠奪者,必須立即壓制:「他的敵意證據十分充足,」他寫道:「儘管擺出最友好的姿態,受現有的和平友誼條約約束,也未受到我方挑釁,提普蘇丹已表現出完全毀滅我們的企圖。」

然而,衛斯理決定首先處理海德拉巴的雷蒙的法國革命軍。

即便這段時期衛斯理的許多書寫都帶著恐法偏執,但新任總督認為雷蒙可能對公司構成潛在威脅的判斷是正確的。最近發現的一批文獻顯示,雷蒙確實跟辛迪亞麾下德波昂部隊的法國軍官及斯里蘭甘帕特南的提普軍法國軍官有所往來。雷蒙為尼贊服務前,也曾在斯里蘭甘帕特南工作。

一七九〇年代初期,他寫給本地治理法國總部的一系列激越愛國信件中,顯露出雷蒙的野心。他在信中表達對法國跟大革命的忠誠:「如若有幸,情況允許我證明自己對國家的熱情,我願犧牲一切。」 他對模里西斯總督更加明確表達自己的意圖:「我持續以您下達(的命令)為優先責任⋯⋯若我能為法國所用,我願隨時再次獻出鮮血。為此職責與您的厚愛,我願盡力而為。」

詹姆士.阿奇里斯.柯克派屈克是新任的海德拉巴英國駐紮官,肩負驅逐法國軍團的重任。他是衛斯理新軍事秘書的弟弟。這份任務並不容易。雷蒙的個人收入十分可觀——光是他擁有的封地一年就產生五十萬盧比(今日六百五十萬英鎊)的收入,而且在一七九八年頭幾個月裡,雷蒙再次說服尼贊擴增他的軍隊規模,這次超過了一萬四千人。他們擁有自己的定製火砲鑄造廠與完整的火砲運輸鍊,由五千頭公牛組成。除了出色的火砲外,這支軍團還自製刀劍、火槍及手槍,甚至還有一支六百人組成的小型騎兵部隊。更糟的是,雷蒙在海德拉巴宮廷很受歡迎。尼贊繼承人西坎德爾.賈(Sikander Jah)非常喜愛這名法國人,甚至「以雷蒙的頭為擔保」起誓。

然而,一七九八年三月二十五日早上,雷蒙被發現死亡,年僅四十三歲;有流言說可能是朝中親英派下的毒。無論真相如何,雷蒙突然死亡給了柯克派屈克一個機會。更有幫助的是,尼贊的一名大臣米爾.阿蘭近期曾訪問過加爾各答,東印度公司軍營跟兵工廠的規模讓他十分驚嘆,海德拉巴朝中其他高官也同樣認定東印度公司是印度崛起的強權。他們主張跟東印度公司建立聯盟,對海德拉巴的安全至關重要,畢竟它被兩個更強大的鄰國包圍——南方是提普的邁索爾,西方則緊鄰普那的馬拉塔勢力。

六個月後,經過幾週艱苦談判,雙方簽署秘密條約,讓海德拉巴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結成緊密的軍事同盟:東印度公司將派六千名部隊駐紮在海德拉巴,保護尼贊安全。作為回報,尼贊每年將向東印度公司支付四萬一千七百一十英鎊(今日四百三十七萬九千五百五十英鎊)的津貼,並解散法國軍團。然而,具體將在何時又如何實現,並未在條約中明言。

簽約之後的一個月在不平靜中過去,此時四個營組成新的公司部隊,帶著一列火砲,從滾圖爾(Guntur)附近的海岸,緩慢爬升一百五十英哩。滾圖爾是東印度公司治下最靠近海德拉巴的城鎮,衛斯理早在兩個月前就命令軍隊在此集結,準備向海德拉巴前進。

十月二十二日黎明前,東印度公司部隊悄悄包圍了法國營地,他們將火砲佈置在法國陣地上方的山脊上,距離剛剛為紀念雷蒙而設的古典希臘神殿與方尖碑並不遠。他們的奇襲完全出乎意料。黎明破曉時,法國軍團醒來發現自己遭到包圍。上午九點,柯克派屈克向叛變者提議,他們若投降就能獲得所有應付的薪水。他們有「一刻鐘的時間堆置武器,然後前往營地右方約半英哩處的保護旗下。如若不應,將立即發動攻擊。」

法軍猶豫不決了三十分鐘。兩千名東印度公司騎兵集結在法國軍團的右翼;另外五百人則守候在右側。中央則有四千名公司步兵。周遭一片寂靜。接著,上午九點三十分左右,法國士兵終於傳來接受條件的消息,讓柯克派屈克鬆了一口氣。

東印度公司騎兵進入營地,迅速佔領法國軍火庫、倉庫、火藥廠、造砲廠與火砲,法國士兵則逃到投降旗幟下。柯克派屈克心想,「真是壯觀又可憐的景象」。幾個小時裡,印度最大的法國軍團,人數超過一萬四千人,被人數不及三分之一的軍隊解除武裝。未發一槍一彈,也未損失人命。

柯克派屈克整個下午都站在英國駐紮官署的屋頂上,看著士兵放下武器。那天晚上,在疲憊與歡欣交集的狀態下,他寫信給哥哥威廉。他說:「今晚從我家的屋頂上,用望遠鏡看著成千上萬的雷蒙部隊遭到遣散,是我一生所見最美好的景象。」

兩小時候加註的後話裡,帶來更好的消息:威廉是否已聽到剛從孟買加急送到的最新消息?關於「海軍上將納爾遜的光榮海戰」。八月一日的尼羅河戰役中,納爾遜幾乎擊沉了阿布基爾灣(Aboukir Bay)中整支法國艦隊,粉碎了拿破崙利用埃及作為安全基地來攻擊印度的希望。這是個驚人轉折。自從收到拿破崙遠征埃及的消息,印度看起來很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甚至可能成為法國的殖民地。現在此一威脅已大幅降低。

這次行動進行得非常巧妙,衛斯理非常高興。該月份稍晚時候,他致信鄧達斯:「我溫和征服尼贊麾下由法國軍官指揮的一萬四千人部隊的消息,將令您感到歡喜。我的報告並未提及一件趣事,這支軍隊的旗幟是三色旗:這是在印度大陸豎立的第一面三色旗。這面旗幟已經落入我手中,我將其送回國內,作為鎮壓法國在印勢力政策的最佳註腳。」

此刻海德拉巴已經穩固,衛斯理準備直接對抗他的主要對手提普蘇丹。

作者為蘇格蘭人,在福斯灣(Firth of Forth)邊長大。二十二歲出版廣受好評的暢銷書《世外桃源》(In Xanadu)。《精靈之城》(City of Djinns: A Year in Delhi,中文版由馬可孛羅出版)榮獲庫克旅行文學獎(Thomas Cook Travel Book Award)以及《週日泰唔士報》年度英國青年作家獎。《末法時代》(The Age of Kali)贏得法國星盤獎(Prix d’Astrolabe),《白蒙兀兒人》(White Mughals)則獲2003年沃夫森史學獎(Wolfson Prize)和蘇格蘭年度圖書獎。《最後的蒙兀兒人》(The Last Mughal)入選山繆強森書獎(Samuel Johnson Prize),並榮獲庫伯紀念獎(Duff Cooper Memorial Prize)。最新出版的《大亂局》一書獲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選為2019年十本最喜歡的書。

2018年獲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British Academy)頒贈院長獎章。他目前同妻子和三個孩子住在德里市郊的農莊,為印度年度文學盛會齋普爾文學祭(Jaipur Literature Festival)創辦人與共同總監。


書名《大亂局》
作者:威廉.達爾林普(William Dalrymple)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時間:2024年1月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