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壞胚子:騙子、殺手、叛徒與無賴的真實故事》

【書摘】
297 人閱讀

第七章 獲勝──馬克.布奈特如何讓唐納.川普谷底翻身,成為受人崇拜的美國成功人士

一九九七年夏天,瑞典真人實境秀《魯賓遜探險》(Expedition Robinson)開播,這個電視節目的設定很刺激:十六位互不認識的參賽者被留在馬來西亞沿岸的一座小島上,想辦法自力更生。為了生存,他們必須通力合作,但同時也互相競爭:每星期會有一位參賽者遭投票淘汰,最後一位留下來的參賽者能贏得大獎。節目名稱暗指《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和《海角一樂園》(The Swiss Family Robinson),但更貼切的文學典故可能是《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第一位被踢出局的參賽者是名年輕男子,叫辛尼薩.薩維亞(Sinisa Savija)。他回到瑞典時心情陰鬱,向太太抱怨,節目剪接師一定會「剪掉我做得好事,讓我看起來像個白癡」。節目開播的九個星期前,他往高速運行的火車前一踏,結束自己的生命。

針對這起悲劇,節目製作人表示薩維亞的遭遇和節目無關──並幾乎把他從節目裡剪掉。即便如此,節目仍招來強烈批判,有評論斷言,建立在這樣無情競爭下的節目是「很法西斯的電視節目」。但大家還是照樣收看,薩維亞很快就被遺忘了。二○○○年,製作這個節目的電視台主任斯萬提.斯托克塞柳斯(Svante Stockselius)向《洛杉磯時報》表示:「我們從沒見過像這樣的事情。」《魯賓遜探險》讓人強烈厭惡,卻又深受吸引。斯托克塞柳斯表示,你收看時會感到侷促不安,但「你無法停下來」。

一九九八年,三十八歲的前英國傘兵馬克.布奈特(Mark Burnett)住在洛杉磯,製作電視節目是他的工作。《蒼蠅王》是他最喜歡的書之一,在他聽說《魯賓遜探險》這個節目後,便想辦法取得製作美國版的版權。布奈特之前曾做過銷售,很擅長品牌行銷。他將節目重新命名為《我要活下去》(Survivor)。

第一季的場景選在婆羅洲,二○○○年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台(CBS)一開播,收視率就非常好:根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台的資料,一億兩千五百萬名美國人──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口──收看第一季最後一集的某個片段。每次淘汰環節的最後,主持人傑夫.普羅斯特(Jeff Probst)都會說的那句:「部落已經決定了。」(The tribe has spoken.)也收到字典裡。

在此之前,布奈特都是好萊塢的邊緣人物,但因為這次的勝利,他也改頭換面,成為製造奇觀的專家。時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台總裁的萊斯.孟維斯(Les Moonves)送給布奈特一份禮物表達感謝──一台香檳色的賓士。對布奈特來說,這個舉動毫無疑問意味著:「我終於功成名就了。」唯一的問題是他接下來要做什麼。幾年後,布奈特身在巴西,拍《我要活下去:亞馬遜篇》(Survivor: The Amazon)。這時,他的第二段婚姻已支離破碎,他和女朋友住在公司提供的公寓裡。某天,兩人看電視時,碰巧轉到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影集《高層的問題》(Trouble at the Top),內容聚焦企業的激烈競爭。女朋友覺得這個節目很無聊,希望能轉台,但布奈特看得目不轉睛。他打電話給洛杉磯的事業夥伴,對他說:「我有新點子了。」

布奈特絕不會在電話裡討論他的想法──他的成功守則之一,就是永遠要當面提案、當面遊說──但他確定,新點子具有爆紅的特質:城市版的《我要活下去》。參賽者爭奪一個公司職位。都市叢林!他需要有人扮演重量級企業大亨的角色。布奈特往往都以大膽浮誇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故事。有一次他這麼提到這個節目:「一定要有吸引人的東西,對吧?他們一定要替某個來頭很大、重要又特別的人工作。鏡頭轉到:我租了這個溜冰場。」

二○○二年,布奈特租下紐約中央公園的沃爾曼溜冰場(Wollman Rink),在那裡進行《我要活下去》第四季最後一集的現場直播。這個場地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管理,他在一九八六年取得溜冰場的營運權,並在場邊標上他的名字。節目開始前,布奈特向在場的一千五百位觀眾講點話。他注意到川普和當時還是女朋友的梅蘭妮亞.瑙絲(Melania Knauss)坐在第一排。布奈特一向很自豪自己「察言觀色」的能力:判斷觀眾的個性,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然後給他們這個東西。「我得向川普先生致意。」二○一三年,布奈特在溫哥華的一場演講裡表示。「我說:『歡迎大家來到川普沃爾曼溜冰場。川普沃爾曼溜冰場是個很好的設施,由唐納.川普先生建造。謝謝你,川普先生。今天晚上我們所在的是川普沃爾曼溜冰場,我們也很喜歡待在川普沃爾曼溜冰場。川普、川普、川普、川普、川普。」布奈特描述,他講完一下台,川普便和他握手,對他說:「你是個天才!」

時間跳到二○一五年六月。主演了十四季全由布奈特擔任執行製作的《誰是接班人》(The Apprentice)後,川普出現在第五大道上的川普大廈,在鍍金的中庭裡宣布他要參選美國總統。川普表示,唯有「真正有錢」的人,才能「扛起美國的招牌,讓美國再次偉大。」他也針對墨西哥人發表了種族歧視的言論,促使播出《誰是接班人》的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將他開除。然而,布奈特並沒有和這位他捧紅的明星斷絕關係。他和川普在《誰是接班人》裡,一直都是地位平等的搭檔,這個實境秀也讓他們賺了好幾億美元。兩人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布奈特很喜歡和別人說,二○○五年川普和瑙絲結婚時,自家兒子卡麥隆(Cameron)是遞戒指給新人的戒童。

自一九八○年代起,川普就是個名人,暢銷書《交易的藝術》(The Art of the Deal)塑造了他的形象。但他生意經營失敗,到二○○三年時,他成了關注度有限、俗艷浮誇的人物──八卦媒體上的笑話。《誰是接班人》以不同的方式再次為他譜寫新的神話,以更大的規格,將他打造成美國成功人士的代表,受人推崇。傑.賓斯托克(Jay Bienstock)是布奈特長期的合作夥伴兼《誰是接班人》的節目統籌,他對我說:「馬克很喜歡拿經典電影或小說形容他的節目。馬克所有的節目都不同凡響,這全靠精巧刻意的安排。」在《誰是接班人》之後,布奈特做了很多節目,像是源自日本實境秀、聚焦新創公司間競爭的《創業鯊魚幫》(Shark Tank,又名《創智贏家》),還有像源自荷蘭節目的歌唱競賽實境秀《美國好聲音》(The Voice)。二○一八年,他成為米高梅電視公司(MGM Television)的總裁。不過他最重要的影響,是選了一個接連破產的傢伙、一個擅長吸引關注的攬客者(carnival barker)上實境節目,給了這傢伙一個重要的角色,讓他最後有可能成為自由世界的領導人。

「我不認為我們之中任何人會知道,這會有什麼樣的發展。」《誰是接班人》頭五季的製作人凱薩琳.沃克(Katherine Walker)向我表示,「但要不是那個節目,唐納不會選上總統。」東尼.史瓦茲(Tony Schwartz)是《交易的藝術》的作者,不過這本書有意將川普當作主要執筆者。史瓦茲向我表示,他覺得助長川普行騙,自己多少有點責任。但他說,「馬克.布奈特的影響力更大。」並加了句,「《誰是接班人》是讓川普成為全國焦點的最大因素。」史瓦茲曾公開譴責川普,形容他是「我幫忙創造的怪物」。相較之下,布奈特一直以來都拒絕公開說明他和這位總統的關係,也拒絕談論他在美國歷史上奇特但起決定性作用的角色。

布奈特又高又瘦,臉上總掛著彼得潘那一抹永不顯老的微笑;他那雙眼睛,以他其中一位前妻的話來說,有著「繪圖軟體營造出來的閃亮」。他的額頭很高,留著一頭一九五○年代電影明星的後梳髮型。大家常把布奈特誤認為澳洲人,因為他有著古銅色的肌膚、喜愛戶外活動的性情,而且也因為長年跨國旅行,口音沒有很明顯。不過他是在倫敦東部郊區的達格納姆長大,在他的記憶裡,這裡「灰濛濛又髒兮兮」。他父親阿奇(Archie)來自蘇格蘭的格拉斯哥,身上有刺青,在福特汽車工廠值晚班。他母親珍(Jean)也在那裡上班,將硫酸倒入電池裡。但在馬克的記憶裡,母親總是衣著光鮮,「從不讓她的社會地位妨礙她展現自己」。

身為獨生子的馬克是看美國電視節目長大的,例如影集《警網雙雄》(Starsky & Hutch, 1975-1979)和《旋風大偵探》(The Rockford Files, 1974-1980)。十七歲時,他自願加入英國陸軍的傘兵團。一位和他一起入伍的朋友表示,他加入是因為「傘兵團的刺激和魅力」。傘兵團屬於特種部隊,和他同排的士兵保羅.里德(Paul Read)對我說,布奈特是個格外厲害的特種兵,不僅身手好,也是天生的領袖:「他總是鬥志高昂。就算身處在最厲害的人之中,他也永遠想當最厲害的。」(另一位軍人回憶,布奈特之前的綽號叫男模特兒,因為他不喜歡「指甲沾到任何塵土髒污」。)布奈特先在北愛爾蘭服役,後到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在那裡參與了一九八二年進攻首都史丹利港的戰事。他後來表示,這段經歷「很可怕,但另一方面──以令人作嘔的方式──很刺激。」

五年後布奈特退伍時,他打算在中美洲找份「武器及戰術顧問」的工作──他後來堅稱不是做僱傭兵,儘管很難區分兩者的不同。布奈特離開前,他母親告訴他,自己有不祥的預感,求他不要再找拿槍的工作了。就像川普,布奈特相信自己的衝動。他很喜歡說:「你的直覺很少會出錯。」短暫停留在洛杉磯時,他決定聽從母親的告誡,然後走出機場。布奈特後來說自己就是典型的無證移民:「我沒錢、沒綠卡、什麼都沒有。」但加州的太陽閃耀著,他急切想碰碰運氣。布奈特很擅長說故事,講起自己的故事時,似乎有著三幕劇的結構。第一幕,他來到新環境,很不適應,單純天真,一無所有,但懷抱特別大的夢想。第二幕,猛然驚覺:這個世界和他作對。不可能成功!你會輸光一切!以前從沒試過這樣的事情!一定行不通!第三幕,布奈特總是能大獲全勝。

抵達加州後不久,布奈特找到第一份工作──當保姆。真令人意外:特種兵變保姆?但布奈特做得有聲有色,替比佛利山莊的一戶人家工作,接著又替馬里布的另一戶人家工作。就像他之後說的,這段經歷讓他明白「有錢人的生活方式有多好」。年輕、英俊又善體人意的他發現,成功人士通常很樂意暢談自己獲得成功的途徑。布奈特和一位名叫金姆.戈爾德(Kym Gold)的加州人結婚,她家很有錢。「馬克永遠都充滿渴望。」最近戈爾德對我說。「他一直都有很多追求。」有段時間,他替戈爾德的繼父工作,繼父有間選角經紀公司;他也替戈爾德工作,戈爾德經營服飾生意。她以一件兩美元的價格,大量買進有點瑕疵的 T 恤,然後布奈特會在南加州的威尼斯海濱大道上,以一件十八塊美金轉賣。就是在那裡,他學會了他所謂「賣東西的藝術」。這段婚姻只持續一年,那時布奈特已經拿到綠卡。〔關於賣東西,戈爾德也學到了一點。她接著和人合夥成立丹寧服飾品牌真實信仰(True Religion),最後以八億美元賣出。〕

一九九○年代初期的某天,布奈特讀到一篇文章,講一種新型的運動賽事:稱作高盧越野賽(Raid Gauloises)的長途耐力競賽。運動員組隊競賽,好幾天裡在險惡的地勢裡長途跋涉。一九九二年,他組了一支隊伍參加位於阿曼的比賽。注意到隊友都是「行走、攀爬的廣告」,能宣傳裝備,他便找了贊助商。他也明白,如果拍攝這樣的競賽,能一覽充滿異國風情的美景。布奈特找了美國猶他州、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等風景優美的地方,自己辦了這樣的競賽,名叫《體驗大自然》(EcoChallenge),並在不同電視頻道上播出,包括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賓斯托克參與了一九九六年《體驗大自然》的製作而與布奈特結識。他對我說,相較於競賽項目或美麗的風景,布奈特更感興趣的是參賽者強烈的情感經驗:「馬克認為真人身上的戲劇性是無劇本節目的推動力。」

這時候,布奈特遇見來自長島、滿懷抱負的演員黛安.密涅瓦(Dianne Minerva),並和她結婚。他們全心投入這個節目,想把它做成功。「晚上睡覺時,我們討論這個節目;早上起床後,我們也討論這個節目。」最近黛安.布奈特這麼對我說。在探險越野賽的小圈子裡,布奈特漸漸給人感覺是個聰明油滑又野心勃勃的人。「他就像隻響尾蛇。」二○○○年,他的競爭對手之一向《紐約時報》表示。「如果你靠得夠近、待得夠久,就會被咬。」

馬克和黛安過得遠比馬克的父母還要好,但他不滿足於現狀。他們有天參加了勵志演說家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bins/Tony Robbins)的講座,講座名稱叫「激發無限潛能」(Unleash the Power Within)。羅賓建議,一個實現目標的好方法,就是在索引卡上寫下你最想要的事物,然後把卡片放在你家裡好幾個地方,當作持續不斷的提醒。二○一二年出版的回憶錄《通往現實之路》(The Road to Reality)裡,黛安.布奈特寫說,她在索引卡上寫了「家人」。馬克寫的則是「更多錢。」

還是年輕小伙子時,搭飛機出差的布奈特時不時會看著其他乘客,然後想像:如果飛機在荒島上墜機,我在這個新的社會裡,會處在哪個位置?誰會帶領大家,誰會追隨這位領袖?「大自然會撕掉我們每天展現給其他人看的外衣,那時,人會成為真正的自己。」布奈特曾經這麼寫道。他很認同英國政治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世界觀,認為人是自私的,都是為了自身利益而奮鬥。他製作《我要活下去》時,零和概念是節目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是個滿殘忍的遊戲,就像人生也有點是一場殘忍的遊戲。」二○○一年,布奈特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

《我要活下去》裡,參賽者被分成好幾小隊,或好幾個「部落」。布奈特表示,在這個大自然的競爭舞台上,觀眾能瞥見人性殘酷的本質。不可否認地,看著不同年齡、體型、性情的參賽者解決諸如生火、找尋遮蔽處、覓食等原始的生存難題,的確很吸引人。同時,這個情境也極度經過人為安排:有攝影團隊緊跟著這群荒島求生的人,直升機轟隆隆地盤旋在荒島上空進行空拍。此外,節目根據試鏡者的個人魅力和性情火爆程度來挑選參賽者。「重點都在選角。」布奈特曾表示,「身為製作人,我的工作是決定要和誰共事,找誰上鏡頭。」他要找的人,身上具備某種「能在一片雜亂中脫穎而出」的性格。選角時,布奈特有時候會激怒試鏡者,看他們面對衝突時的反應。《誰是接班人》的製作人凱薩琳.沃克對我說,有一次試鏡,布奈特譏諷一位有機會選上的試鏡者,影射他是沒出櫃的同性戀。(這位男子很憤怒,反過來指控布奈特菜是同性戀,他那一季沒有被選上。)

臨床心理學家理查.萊瓦克(Richard Levak)針對《我要活下去》、《誰是接班人》和其他實境秀,提供布奈特諮詢服務。他對我說,製作人選角時中意的對象,常因為心理層面的原因,讓他感到不舒服。情緒不穩定這項特質能成就出刺激精彩的電視節目。但因為這些人情緒不穩定而選他們上節目,而且讓他們參加會在電視上播放的競賽,承受比賽的壓力,這可能是件非常危險的事。布奈特曾被問到辛尼薩.薩維亞自殺的事,他斷言,薩維亞「之前心理健康有問題」。《我要活下去》、《誰是接班人》的參賽者中沒有人自殺,但過去二十年來,很多位其他實境秀的參加者確實有尋短。萊瓦克最後不再為這種節目提供諮詢服務,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害怕參賽者會傷害自己。他回憶道:「我會想,天啊,萬一出事了,他們會去檢視那個人的性格檔案,有可能會發現有問題的地方。」

布奈特擅長選角,擅長到《我要活下去》第二季在澳洲內陸拍攝時,他那些荒野求生的參賽者花了大把時間八卦上一季的參賽者,花的時間多到布奈特得警告他們:「你們花越多時間講第一季的《我要活下去》,你們上電視的時間就越少。」

但布奈特真正厲害的是行銷。帶著《我要活下去》的提案在洛杉磯四處走訪時,他斷言這個節目會大受歡迎,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他向公司高層展示一期假的《新聞週刊》(Newsweek),封面專題就是這個節目。(《我要活下去》之後的確登上這本雜誌的封面。)布奈特安排了一系列令人眼花撩亂、獲利豐厚的置入性行銷。第一季裡,其中一隊贏得的補給包固定在降落傘上,而降落傘上印有美國目標百貨(Target)的標誌,那個紅白圓圈構成的標靶圖樣。布奈特曾說,「我把《我要活下去》看作電視節目,同樣也把它看作行銷媒介。」他打造的是身歷其境、電影式的娛樂──他以製作水準鋪張豪華出名、以花大錢留住頂尖製作人和剪接師出名──不過他一點也介意他的藝術品和置入性行銷、和宣傳買賣掛鉤。早在遇上川普之前,布奈特對品牌行銷就抱持過分樂觀的信心。「我相信,我們將來會看到像『微軟大峽谷國家公園』這樣的稱呼。」二○○一年,他向《紐約時報》表示。「政府不會顧到那些──但民間企業會。」

距離二○一六年總統大選還有七週時,布奈特身穿時髦的披肩翻領晚禮服,和他第三任妻子,演員兼製片的羅瑪.唐尼(Roma Downey)現身洛杉磯的微軟劇院(Microsoft Theater),出席艾美獎。《創業鯊魚幫》和《美國好聲音》那晚都獲獎。但他這意氣風發的晚上卻被主持人吉米.金莫(Jimmy Kimmel)的一席話破壞了。金莫的開場白講到一半時,突然話鋒一轉。「電視節目能讓大家團結,但電視節目也能撕裂我們。」金莫鄭重地表示。「我是說,如果沒有電視節目,唐納.川普會競選總統嗎?」觀眾席裡出現笑聲。「很多人問:『唐納.川普這事要怪誰?』」金莫繼續說。「我來告訴你要怪誰,因為他就坐在這裡。那傢伙。」金莫指向觀眾席,直播鏡頭切到布奈特的特寫,他略顯尷尬地咧嘴而笑。「感謝馬克.布奈特,我們再也不用看實境秀,因為我們就活在一場實境秀裡。」金莫說。布奈特依然面帶微笑,但金莫臉上一點笑意也沒有。他繼續講:「我現在公開表明,他要負責。如果唐納.川普選上了,然後蓋了那道牆,我們第一位要丟過去的人就是馬克.布奈特。部落已經決定了。」

作者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編制內撰稿人,著有《蛇頭:唐人街黑社會與美國夢的史詩故事》(The Snakehead : An Epic Tale of the Chinatown Underworld and the American Dream, 2009)、《喋喋不休:揭開梯隊系統監視網絡和全球竊聽的秘密世界》(Chatter: Uncovering the Echelon Surveillance Network and the Secret World of Global Eavesdropping, 2006)、《什麼都別說:北愛爾蘭謀殺與記憶的真實故事》(Say Nothing: A True Story of Murder and Memory in Northern Ireland)、《疼痛帝國:薩克勒家族製藥王朝秘史》(Empire of Pa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Sackler Dynasty, 2021),本書獲得2021年巴美列.捷福獎(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寫作獎,以及《壞胚子:騙子、殺手、叛徒與無賴的真實故事》(Rogues: True Stories of Grifters, Killers, Rebels and Crooks, 2022)等廣受好評的著作。基夫也製作並主持了八集Podcast 節目《變遷之風》(Wind of Change),討論冷戰時期間諜與重金屬音樂的奇異交集,登上2020年《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Podcast排行榜榜首,在《衛報》(The Guardian)網站有一千萬次以上的收聽下載紀錄。

2014年基夫獲頒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特稿寫作獎,2015、2016年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報導寫作獎。此外,基夫也曾榮獲古根漢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與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艾瑞克和溫蒂.施密特獎學金(Eric and Wendy Schmidt Fellowship)。在此之前,基夫曾在求學時期獲得英國馬歇爾獎學金(Marshall Scholarship),並陸續於劍橋大學和倫敦政經學院進修兩個碩士學位,後來取得耶魯大學法律博士學位。基夫成長於波士頓,現居紐約。


書名《壞胚子:騙子、殺手、叛徒與無賴的真實故事》
作者:派崔克.拉登.基夫(Patrick Radden Keefe)
出版社:黑體文化
出版時間:2024年2月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