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流域下游地區經常性舉行的大型跨區或聯庄廟會,有黃文博最早提出的五大香:西港香(西港刈香)、蕭壠香(佳里金唐殿王醮)、土城香(土城鹿耳門聖母廟香醮)、學甲香(學甲慈濟宮上白礁祭典)、麻豆香(麻豆代天府廟會),另外還有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廟會,包括安定蘇厝長興宮三年一科的瘟王祭(七朝王醮)、安定保安宮的安定香(直加弄香)、鹿耳門天后宮逐漸發展成形的媽祖宮香(台江迎神祭)。蕭壠香、土城香、麻豆香、學甲香、安定香、蘇厝瘟王祭的武陣數量不多,近年有些還有減少趨勢,只剩西港香及媽祖宮香仍能維持十餘隊宋江系統武陣共同出陣(遶境三天)的局面。
西港香、土城香、媽祖宮香三個廟會香境地域、參與宮廟彼此交疊,歷史淵源更是糾葛夾纏。
西港刈香主辦廟宇西港慶安宮位於曾文溪下游,原為明鄭時期中國閩南來臺之移民設立的簡單神壇,最早祭祀城隍境主與中壇元帥。根據慶安宮近年發行的廟宇源流介紹,稱康熙51年(1712)首度建立小型廟宇,取名慶安宮,後來(年代不確定)往鹿耳門天后宮迎奉媽祖分靈,成為主祀神。
不過西港仔刈香並非始於慶安宮,據地方傳說,乾隆49年(1784),因在「十八欉榕凹湖仔」處(大約在今「下面厝」聚落附近)撿拾到一艘可能是附近蘇厝庄長興宮放流的王船,而開始以姑媽宮庄的姑媽宮為中心,聯合附近共13個村庄舉辦請水遶境的廟會活動。在姑媽宮主辦時期,每三年一科均前往據說是當年拾獲王船的十八欉榕凹湖仔請水。此處之「請水」意為「請王」(迎請值科王爺下凡代天巡狩)。
所謂三年一科,說法源自科舉,清代科考以三年為大比之期,西港香每逢丑、辰、未、戌舉行,也正是清代進士科考之年。曾文溪流域民間建醮或廟會經常以三年為期間隔舉行,故稱「三年一科」,「香科」或「某一科香」的說法十分普遍。
13庄後來擴大為24庄,西港庄(包括五角頭:西港仔街、南海埔、堀仔頭、茄苳腳、瓦厝內)以慶安宮為公廟,在24庄時期加入。1823年農曆7月的大洪水導致曾文溪改道,姑媽宮無力再主辦請水遶境,1826年改由慶安宮接辦香科。道光27年(1847)因慶安宮新廟完成,舉行慶成王醮,擴大遶境,並開始建造王船,舉行王船祭典。劉枝萬認為1847年丁未科醮之後,才定制丑、辰、未、戌三年一科建醮慣例。西港刈香經過長期發展,三年一科,已形成相當完備的體制,從香科前一年農曆元月9日邀集96村鄉宮廟代表「落廟」確認如期舉辦香醮,開始籌備,到隔年春夏之交醮典結束,時間長達一年四個月左右,高潮在最後階段的南巡、請媽祖、三日香遶境、送王(燒王船),詳細儀典過程,可參考黃文博著《西港刈香》、謝國興等著《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記錄》。
清道光年間慶安宮接辦香科之初,仍循例前往十八欉榕凹湖仔請水,到了咸豐6 年(1856)的丙辰科,則改往北汕尾鹿耳門天后宮請水。康熙朝早期臺灣地圖北汕尾島上已出現「媽祖宮」標示,康熙58年(1719)臺灣地方官捐資重建,規模始具。鹿耳門港道位於北汕尾島北端,清初是臺灣府進出的主要門戶,早期當地並無多少「居民」,鹿耳門天后宮也就沒有祭祀圈可言;但當地有政府文、武職機構(駐守之水師及查驗進出船隻、人員的海防同知署稽查官員),為祈求行旅平安,故由官員們捐資建廟。一方面慶安宮的媽祖係鹿耳門天后宮媽祖的分靈,另一方面因為時代推移與臺江內海在清道光、咸豐年間逐漸淤積成為海埔新生地,隨著臺江的陸化與村庄的拓墾,西港刈香不斷向西面擴大香境,因此改向鹿耳門媽祖宮請水(實為進香謁祖),又因前往鹿耳門請水謁祖,香境更行擴大(36庄增至72庄)。
1871年(同治10年)鹿耳門天后宮毀於曾文溪的大洪水,沉入鹿耳門溪溪底(河床幾經位移,舊廟址今位於鹿耳門溪北岸邊),廟內神像先移祀臺南府城水仙宮,再移附近的海安宮。清代府城三郊同時負責管理五座重要的廟宇:大天后宮、鹿耳門天后宮、海安宮、溫陵媽祖廟、水仙宮,因有此淵源,鹿耳門天后宮毀於洪水後,廟中神像一開始先寄存水仙宮,後來水仙宮後殿因都市計畫被拆除,遂再移往海安宮;每逢中元普度,鹿耳門天后宮原有的祭祀活動則併由水仙宮代辦,稱鹿耳門寄普。
1874年慶安宮仍前往鹿耳門進香,此時已無祖廟可謁,故改在舊廟址溪邊進行儀式,割火(將祖廟的香火舀入本廟的香爐)改為以缸汲水,名符其實是請水;參加的成員只有五角頭(西港街、南海埔、茄冬腳、堀仔頭、瓦厝內,慶安宮的原始祭祀圈)的執事人員、香科的主會、五角頭的陣頭等。鹿耳門溪北岸的土城1918年新建完成庄廟保安宮(奉祀五府千歲為主神),之後向海安宮交涉迎回鹿耳門先前寄祀的媽祖等眾神明,作為陪祀神。慶安宮大約於1940年因土城人士之請,不再到鹿耳門溪畔請水,改向土城迎媽祖鑑醮,謂之「請媽祖」。
由於土城仔各聚落位於鹿耳門溪(曾文溪改道臺江入海初期的最後一段主河道)北面,在行政區劃上原屬嘉義縣西港仔堡,因此西港仔香在向西逐步擴大香境的過程中,本來就有可能將土城仔區域納入,不過土城仔各角頭開始參加西港仔香的確切年代,目前不易查考。土城八個原始角頭(聚落):土城仔、中州角、郭岑寮、蚵寮角、虎尾寮、鄭仔寮、沙崙腳、青草崙,其中土城仔的居民以郭姓為主,來自西港仔堡的大竹林(西港香科的成員);鄭仔寮的鄭姓來自安南區新寮,方姓來自後營(西港香成員);郭岑寮的郭姓來自嘉義布袋郭岑寮;虎尾寮蔡姓居民來自嘉義布袋虎尾寮;中州角陳姓來自學甲中洲,蚵寮角居民以王姓居多,來自北門南鯤鯓廟前的蚵寮;沙崙腳居民分別來自佳里、七股、學甲中洲等地;青草崙的居民來自西港大竹林、七股頂山仔等地。按照西港香境居民的習慣,土城仔(角頭)的郭姓居民,可能早期會參與大竹林的進香遶境隊伍,其他聚落(角頭)居民的原鄉與西港仔香較無淵源,不見得會因為同屬西港仔堡的因素而參與刈香遶境。土城仔八角頭在日治時期行政區域劃分原屬「土城子」、「青草崙」二大字,加上後來新形成的港仔西、下十分塭、溪埔仔,故亦有11 角頭之稱。
一般認為土城仔各聚落在西港刈香擴大至72庄時期加入,土城仔聖母廟的「官方」說法是:鹿耳門聖母廟為洪水淹毀,土城仔留有2尊聖母神像在居民家中輪流奉祀,此後每屆西港仔香科醮,慶安宮除來祖廟遺址謁祖請水外,同時也到土城仔爐主處進香請火,土城仔地區各角頭自是舉境參與西港仔香醮。
據西港慶安宮一位曾親自前來鹿耳門參與請水的轎班耆老吳福來所言,「二十四歲那一年,也是參加扛轎的第二科(昭和15年庚辰科,1940年),慶安宮(因土城人士的要求)放棄鹿耳門溪邊請水儀式,改弦易轍,正式到土城子請媽祖」。因此,西港仔香到土城仔請媽祖始於1940年應該比較可信。
1958年西港香戊戌香科發生土城保安宮(當時的廟名)不滿慶安宮處理土城媽祖座次問題,1960年5月,土城仔人士向臺南市政府申請將「保安宮」(原主祀神為五府千歲)改名為「土城鹿耳門聖母廟」,1961年土城八個角頭及鄰村學甲寮(土城許以建醮遶境時擔任開路先鋒之地位)加入,另立門戶,自辦建醮遶境迄今。土城仔執意斷香之後,1961年西港香科改回鹿耳門溪請水,並前往位於鹿耳門溪南岸的媽祖宮仔(顯宮里)天后宮(1947年顯宮里里民新建)謁祖割火;1964年起不再進行請水,直接到顯宮里天后宮謁祖請媽祖。
早期請媽祖並未勞師動眾,僅以西港五角頭信眾為主,各村莊自由參加,不同於三日香遶境必須全員到齊;1964年甲辰科開始請媽祖這一年,不知是否因受到三年前土城脫離西港香科自行啟建香醮的刺激,有輸人不輸陣的較勁意味,5月24日(農曆4月13日)清晨,共有30村鄉的18頂神轎、24組文武陣頭,武陣包括金獅陣3、宋江陣6、白鶴陣1,合計10陣,已佔當時西港香境內全數武陣(15陣)的三分之二;文陣包括太平歌4、南管1、鼓花陣3、牛犁歌4、北管2,合計14陣,除了海寮的八美圖外,香境內的文陣全員到齊,約3,000人前往當時位於顯宮國小操場一隅的鹿耳門天后宮舉行進香割火儀式,前後一小時,之後香陣依路關牌所示路線行進,經農場寮、十二佃、公塭、溪南寮、頂十分塭,過曾文溪,入九塊厝,經金德風、五塊寮、三股子、公地尾,當天晚上11時左右回到慶安宮安座。請媽祖日下午的遶境路線基本上延續至今。
早期西港香請媽祖日不同於三日香,不要求72村鄉成員全數參加,1984年11月鹿耳門天后宮舉辦為期49天的「護國祈安羅天大醮」,聲名鵲起,翌年1985乙丑科開始,當時香境78村鄉的宮廟全數參加請媽祖,慶安宮對請媽祖與三日香遶境的路關(路程表)規劃布置十分詳盡,包括路線圖、每一個需停留宮廟的名稱、(王轎)預定到達的時間、宮廟之間距離與行經所需時間等,均有詳細資料,西港刈香實質上是四日香了。
安南區學甲寮慈興宮在1961年跟隨土城脫離西港香,1964年西港香請媽祖的路關過學甲寮慈興宮之門而不入,何時又恢復入慈興宮祭拜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最遲1976年已恢復交往。學甲寮因擔任土城香的開路先鋒,頗受土城方面尊崇,然學甲寮宋江陣跟西港香系統中的八份姑媽宮宋江陣、塭子內蚶寮永昌宮金獅陣都是竹仔港麻豆寮德安宮金獅陣系統師父所傳授,同屬綠腳巾系統,而且是同一師父在帶;師父及兄弟陣都在西港香,長期過門而不入終究不是辦法,後來採取折衷方式,學甲寮繼續留在土城香,但西港香請媽祖之日下午開始的遶境行程中,學甲寮也列在路關內,香陣(陣頭、神轎)經過學甲寮時,都進來拜廟及表演,慈興宮宋江陣在廟旁接駕,廟方主事人員則擺設香案一一恭敬答禮,並提供食物飲水,竭誠招待。
2005年鹿耳門天后宮開始舉辦「台江迎神祭」(鹿耳門媽祖出巡),2012、2021賡續辦理,每次遶境三天,地域跨及安南、安定、善化、山上等區(安南區臺江十六寮是遶境重點),武陣眾多是其特色,以2012年壬辰科為例,參加的武陣25隊(宋江14陣、金獅10陣、白鶴1陣),其中出陣三天的武陣共15隊(8陣來自安南區臺江地區,這8陣包括同時也參加西港香的溪南寮興安宮、本淵寮朝興宮金獅陣),贊境性質出陣一天的10隊;2021年辛丑科參加的武陣23隊(宋江15陣、金獅7陣、白鶴1陣),出陣三天的武陣共16隊(其中9陣來自安南區臺江地區);換句話說,參加三天繞境的武陣數跟西港香三日香遶境的武陣十分接近(16/18);如果作為對照來看,土城香從1961年開始發展,每三年舉辦一次,2012年壬辰科武陣7 陣,2021辛丑科武陣13陣,這兩科連續出陣三天的武陣均為5陣(3陣為土城的庄頭陣),其中的海尾朝皇宮宋江陣同時參加土城香與媽祖宮香,而臺江地區武陣中只有學甲寮慈興宮宋江陣單獨參加土城香。
西港香有部分宮廟武陣在2021年辛丑科時出陣,友誼贊助土城香與媽祖宮香(兩邊都參加),包括七股樹子脚寶安宮白鶴陣、佳里塭內蚶寮永昌宮金獅陣、佳里中社外渡頭厚德宮宋江陣,兩邊各參加一天;安定新庄仔保安宮宋江陣與安南溪南寮興安宮金獅陣則參加土城香一天、媽祖宮香三天。頂十份塭為小聚落,村廟清安宮是西港香96村鄉成員之一,因村莊靠近土城,逢土城香舉行時通常參加一天遶境,2021年辛丑科時,外渡頭厚德宮宋江陣代表頂什份塭清安宮出陣土城香一天,另外也以西港香成員身份出陣媽祖宮香一天。頂什份塭居民主要由佳里外渡頭遷來,兩地庄頭廟交誼深厚,台江迎神祭第三日遶境,各友宮神轎、陣頭蒞清安宮參禮時,由中社外渡頭厚德宮宋江陣在廟口代為接駕迎迓。
西港香成員中在壬辰、辛丑科曾出庄頭陣相挺台江迎神祭的宮廟還包括:安定管寮聖安宮金獅陣、西港烏竹林廣慈宮金獅陣、西港八份姑媽宮宋江陣(辛丑科出陣三天)、東竹林保安宮牛犁歌陣、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參加台江迎神祭三科,每科均出陣三天)、七股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辛丑科出陣三天)、三股仔龍德宮鼓花陣、竹仔港麻豆寮南平社德安宮金獅陣、竹橋七十二份慶善宮牛犁歌陣、大塭寮保安宮五虎平西陣、西港中港廣興宮/新市榮安宮宋江陣、埔頂通興宮宋江陣、南勢九龍殿宋江陣(辛丑科出陣三天)、雙張廍保天宮大鼓花陣、西港後營普護宮宋江陣、公塭萬安宮/溪埔寮安溪宮蜈蚣陣等。
鹿耳門媽祖出巡原來並沒有蜈蚣陣,2021年辛丑科台江迎神祭舉行時公塭萬安宮/溪埔寮安溪宮蜈蚣陣以護駕萬安宮媽祖回府城大天后宮進香名義出陣,這是西港香專屬的蜈蚣陣有史以來第一次進入臺南府城市區內,進香完成後返回安南區加入台江迎神祭的香路遶境兩天,所到之處為辛丑科媽祖宮香帶來一波波高潮。
預期未來台江迎神祭將每隔九年辦理一次,香科年將會與西港香、土城香重疊,但日期則有先後,或許可以期待未來曾文溪流域的廟會能夠在競爭中相互支援提攜,更有利於優質信仰文化的傳承。
謝國興,臺南市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專任研究員、近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歷任科技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主任,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臺灣史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史、臺灣社會經濟史、閩臺民間信仰。
賴建宏,彰化大村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所碩士。嘗試在每秒29格的像素中,理解時間遷流與空間方位,再將最美好的一刻光影拾起組合成另一個世界的影像工作者。
書名:《硬箍起來》
作者:謝國興、賴建宏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時間:2023年12月
- 【書摘】《安倍晉三回憶錄》 - 2024 年 9 月 13 日
- 【書摘】《西來安魂》 - 2024 年 9 月 12 日
- 【書摘】《透視聯準會:憑空創造貨幣、操控利率、危機救世主,聯準會如何牽動世界經濟與你我的資產》 - 2024 年 9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