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現實與理想主義的對峙:李在明.馬英九.迷戀和平對話

徐郁雯
450 人閱讀

「和平派」形象:對南北對話的迷戀

韓國民主化之後,從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煥,到現任尹錫悅總統,這些總統當中,不論左派右派,保守或是進步,有哪一位能夠真正理解國際政治赤裸裸的一面?

過去,大韓民國對現實主義國際政治有深入理解的總統似乎不多,也有不少也表現出對南北韓對話展開的熱忱,他們相信國際政治中的困難問題可以通過對話和妥協來解決。這些國家領導人都對對話和和平協議抱有信心,都認爲通過和北韓的對話可以維持和平,也相信和中國相處得很好,同時也可以和美國相處得很好,認爲和平信念的出發,有能力解決南北關係的問題。因此每當舉行南北對話時,大韓民國的政治家們都會誤以爲自己正為韓半島迎來和平的曙光。

然而,這種迷戀南北對話的態度可能會導致韓國在南北關係中受制於北韓。南北對話的舉行或關閉往往取決於北韓的意願,也使得韓國的對北政策都會受到北韓態度的影響。

上屆韓國總統候選人李在明在本次國會議員選舉的演說中稱自己是「和平派」,並為此感到自豪,好像自己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和平戰略一樣。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李在明的選舉演說內容中對現任總統尹錫悅的對台友好政策和大陸政策提出了嚴厲批評,認為對臺灣和中國大陸都表示「謝謝」就可以了。這引發了韓國國際政治學者們的驚訝,認為李在明的演說顯示了對國際政治學的無知。

國家夾在世界強國之間的地緣之下,也凸顯出在處理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時,國家的領導人應該需要具備深入的國際政治知識和理解。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應對世界政治的變化。因此,國家領導人需要不斷學習和理解國際政治的複雜性。韓國需要在追求和平對話的同時,似乎也要對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保持一定程度地理解,以確保國家的利益和安全。這也意味著南北韓的對話和國際政治現實之間也要取得一種平衡,才能確保南韓的利益和安全得到保障。

和平對話的陷阱

雖然我們不能將國際政治領域描述成一個「獅子和羊一起玩耍的遊樂園」,但無可否認的是,仍能看到一些政治人物對於國際政治的理解往往充滿了浪漫色彩,並且有時顯得不夠現實。

國際政治多為悖論的領域,其中充滿了各種看似相互矛盾的觀點。正如貝澤修斯所言,「準備和平的人也在為戰爭做好準備」,這一觀點顯示了在國際關係中存在著和平與戰爭之間微妙的平衡。

「通過自身力量實現和平」這理念強調了在國際政治中展示堅定信念的重要性,這比單純依靠「和平條約」、「互不侵犯條約」或「對話」甚至是「相信」更能確保和平的持續。

這一觀點認爲,只有當國家展現出足夠的實力,才能夠有效地阻止潛在的挑戰者或敵對勢力的行動,進而確保國際秩序的穩定。

這一理論在古今中外數千年的戰爭史中足以獲得證明。歷史上的許多事件都表明,擁有足夠的自身力量通常能夠更好地維護和平,因爲其他國家傾向於尊重他們的實力和利益。因此,了解並適當應用「通過力量實現和平」的內涵,對於保障國家的安全和利益至關重要。

但是,我們仍能看到像是「李在明」、「馬英九」這種單方面的自信與迷戀和平對話,忽略了歷史上的一些重要事實,例如:和平條約和互不侵犯條約,它們往往為戰爭的爆發提供了更加直接的原因。相反,僅是出於自我感覺良好的相信選擇向北韓和中國會為鄰國帶來和平,無視國際政治的殘酷現實。

國際政治現實主義下的臺灣

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認為國際關係處於一種無政府狀態,因爲國際社會由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組成,這些國家在內部擁有最高權力,在外部也享有主權。在這樣的國際體系下,解決問題的最後手段往往是戰爭,這是因爲各國認爲使用武力是最有效且最常見的手段,儘管這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中國早已明確表明不排除使用武力佔領臺灣的可能性,並已積極進行相應的戰爭準備。與此同時,臺灣作爲一個堅定反對共產主義獨裁體制的自由民主國家,也在積極加強自身的防禦準備。臺灣的國防戰略學者們,甚至是國家領導人都已經討論過攻擊三峽大壩這樣的報復性防禦戰略,儘管這一舉動可能會對中國造成巨大損失,也不能否認這可能是對中國相當有效的嚇阻。

美國也意識到,如果臺灣因中國的武力侵略而被併吞,將對其霸權地位構成威脅,因此加強了在臺灣周遭海域的軍事部署,以展示其對臺灣的支持。

同時,日本也發表了「如果中國發動攻擊,將與臺灣站在一邊」的聲明,這一舉動得到了美國的支持。這一宣言可以被視爲對中國侵略野心的明確回應。

這一系列動作彰顯了國際政治中各國之間的複雜關係和戰略考量,也凸顯出在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的框架下,軍事力量的升級,防禦反擊也是作爲解決國際衝突的一種選擇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在韓國多年的政治外交學系國際研究生,指導教授是南韓核武研究專家。多年住在首爾,因對於東北亞情勢的關注,也將目光擴展至東亞各國之間微妙而複雜的互動。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