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選檢討缺乏年輕聲音,民進黨恐難贏得年輕選票

林雨蒼
639 人閱讀

11月26日的地方大選,民進黨迎來了全面崩潰的局面,僅贏得5位縣市首長。黨主席蔡英文辭職以示負責,黨內也成立了檢討小組要來檢討敗選原因。

根據王宏恩〈所以,蔡總統在哪邊掉票了?〉一文的分析,在此次的選舉中,民進黨主要是在高教育程度、較開放的人口密集都市區流失較多選票;尤其是人口密度高、當初同婚連署多的地區,兩年內流失的票最多。若以之前支持同婚者多是年輕人來看,生活於都市、較為年輕的過往支持蔡英文者,或許就是此次大選中民進黨主要流失的選票。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民進黨高層的檢討似少觸及年輕族群

但從媒體上的放話與捕風捉影的報導來看,許多民進黨高層的檢討方向,實在令人憂心。平心而論,這些民進黨高層的檢討多是出自於自己的經驗,也非無的放矢,但這些高層的資訊來源,應該甚少來自於「生活於都市的年輕人」;就算有認識,多數也是「黨性堅強」,無論如何都會去投票的年輕人。因此,他們的檢討方向,自然也與這些年輕人的期待有所落差。誠然,我的意見很可能也只是基於我的經驗與立場的一面之詞;但藉由這個機會,希望能多替年輕世代說點話,也希望民進黨的高層們,可以從中看見未來能改善的方向。

318學運後,有許多年輕人投入政治工作,有的進入到第三勢力的小黨,也有部分投入了民進黨當中。但從筆者接觸的這些年輕幕僚來看,我們的政治文化其實有不少問題,而這些問題就讓年輕的人才難以留在民進黨中,自然也讓這個黨的路線離年輕人越來越遠。

台灣的政治文化有什麼問題?首先,這要從管理說起。筆者有許多軟體工程師的好友,隨著年紀增長,他們進入到管理職後,會閱讀並參與許多管理課程,學習管理的新知。這些管理課程的培訓,在許多大企業中非常常見,公務機關的升等課程中也會有所涉獵,但幾乎少有聽過政治人物受過這些管理的培訓。缺乏管理技巧,就容易導致政治人物辦公室的內部管理方式常常出現問題,比如內部權責分工不清、好發議論卻沒有追蹤管理工作進度、沒有方法凝聚團隊內部共識等等,間接就容易劣幣驅逐良幣,留不住年輕的政治人才。

再者,就算晉用了年輕的人才,政治人物是否能夠聆聽他們的聲音,或引導他們一起參與政策的討論?如果認為他們的觀察有問題,是否有花時間與這些年輕助理討論?若是沒有,反而常以權力或訴諸經驗去逼迫他們服從,一方面年輕的人才不容易感受到尊重,在低薪過勞的環境下很容易就會陣亡;長此以往,連助理聲音都不一定聽的到的政治人物,自然也會離年輕選民越來越遙遠。

政黨缺乏提供高層、幹部管理學進修

在現代的社會,所有的專業都在與時俱進,就算在工作上,也隨時需要學習新領域的知識與觀點,因此許多公司都會提供在職進修的課程,讓職場上的員工可以隨時進修。但是,台灣的政治人物少有這樣在職進修的機會,政黨也沒有提供這樣的課程讓政治人物進修。多數的政治人物,都是在當助理的過程中跟著老闆手把手學習,或是在工作的場域中學習,自然不容易面面俱到。

政治人物需要對政策的知識,方能擘畫願景,又需要政治的手腕,才能讓願景一步一步落實,還需要管理的方法,才能凝聚團隊力量,分工合作一起前行。但若是政黨沒有提供系統性的培訓給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就難能兼顧對政策的理解、政治的手腕與管理的方法。而一旦政治人物到了職位上,很容易就被短期決策淹沒,陷入「打地鼠」的困境,決策就更容易陷入短期觀點,而難有更長期的規劃與願景。

在政黨與民眾的互動上,也可以瞥見一些問題。對於許多台灣民眾而言,政黨也是一個突兀的存在。教科書上寫,政黨是「凝聚參政意志的平台」,但台灣的政黨有在定期與民眾討論政策嗎?還是只扮演了一個參選,甚至是利益分配的平台?

在國外,許多政黨會舉辦客廳會,定期與選民溝通、了解他們對政策的看法,也會提供民間培訓課程給政治人物或其他民眾,除了以專業來讓人民信服外,也能從中找到新的人才參政,帶來新的氣象,也帶入新的觀念。

但在台灣,除了政治人物提供「選民服務」外,政治人物也會透過樁腳,去接觸與了解在地民眾的聲音。但是,許多都市年輕選民與在地是疏離的,工作完畢就是窩回家裡,很少會參與在地活動。因此,過往政治人物所仰賴的在地樁腳不容易能碰到都市年輕選民,也很難動員到這些都市年輕選民;對於這些都市年輕選民而言,也幾乎沒有什麼機會讓他們接觸到政黨。

忽略年輕人聲音,年輕人自然失望

這些年輕選民能接觸到的政黨形象,多限於媒體與網路討論。有些媒體成為派系互相放話、攻擊的平台,網路討論則有公關公司在操盤,彼此攻擊。在這些年輕選民眼中,政黨從未提供什麼服務,也沒有積極與民眾接觸,而是選舉的機器與派系之間的協調平台;執政以後,民進黨看起來就像是在捍衛權力,分配政府的位置與資源,年輕人當然就難有什麼好感。在選前,鏡傳媒的〈年輕人正在跟民進黨說再見〉一文早已揭示了這個趨勢。

而另一方面,這些年輕選民與政黨的疏離,也讓政治人物在輿情收集上,容易忽略這些年輕選民的聲音。雖說部分的年輕選民會在網路上發聲,但也有很多年輕選民未必喜歡談論政治;而網路平台又較容易讓激烈的言語帶起風向。若僅從網路輿情來嘗試探究他們的意見,就容易忽視部分較少發言的年輕選民意見。

其實,民進黨的數次勝選,都與改革很有關係。在2020年蔡英文贏得總統大選之前,民進黨傾全黨之力通過了同婚法案;而在更早以前,民進黨也是承載了社會對於改革的期盼,才贏得2014與2016的選舉。但反過來說,2018與2022年的大敗,在那之前,民進黨都曾有一段因為擔心觸動既得利益而不願推動改革法案的時間。可以說,對改革與進步的堅持與實踐,或許才是這些年輕選民的殷切盼望。若僅把重點放在宣傳政績,恐怕就搞錯了重點。

若要了解這些年輕選民的觀點或聲音,政治人物其實可以多多聆聽年輕政治工作者的看法與觀察,多讓他們一起參與討論與決策;也可以善用如服務設計等方法,有系統的去探索政府政策與這些年輕族群之間的接觸點(比如年輕世代生活容易遇到的,生育、教育、居住、交通等問題),並從中了解他們對政府施政的體驗,以及他們的核心關懷。現在已經有許多更為科學的方法調查選民意見,了解他們在意的價值;進一步,也可以透過工具或方法邀請年輕選民一起共創政策,涵容不同世代的聲音。

新工具可以讓人不再卡在工作中

這些新工具與新方法的掌握有賴於政治人物不斷學習精進,若政治人物不斷卡在工作中,沒有能量繼續學習新的工具,甚至只仰賴過往經驗而剛愎自用,那麼台灣的政治文化就會像許多轉型不良的中小企業一樣,不知道轉型的方法與方式,只知道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直到被轉型、被淘汰的那一天到來。

平心而論,台灣的政治文化與新世代格格不入的狀況,傳統大黨都有類似的問題。但比起民進黨,國民黨在地方派系之間的力量更為強大,過往的專制歷史所產生的文化也對國民黨較為有利,讓他們更不需仰賴年輕選票。若民進黨真心希望能永續發展,就需要有方法去聆聽、了解年輕世代的聲音,並讓年輕世代的人才有機會能一起共創政策,進一步參與政治。

但回過頭來看看民進黨內現在的檢討方式,一方面是派系頻頻在新聞上放話彼此攻擊,另一方面高層也缺乏自省,還有網路上的熱情支持者鼓吹要學習國民黨大灑錢、寅吃卯糧,這在年輕世代的眼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難道為了贏一場選舉,連台灣下一代的未來都不管了嗎?

正如代理黨主席陳其邁所言,若民進黨的檢討是一堆高層拿起麥克風來檢討別人,卻忘記要檢討自己,讓檢討淪為派系之間的鬥爭;或高層不願成長,只想持續複製過往經驗(或甚至國民黨經驗),忘記政治的目的是要帶領這個社會一起往前走,那民進黨就無法真正聽見年輕世代的聲音。未來,年輕世代只會去找下一個屬於他們的政治代理人。

(本文感謝一眾好友與許多年輕幕僚協力)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